文/陳嘉蘋

北港、四湖、口湖、台西、麥寮等沿海鄉鎮隸屬雲林海線,其中返鄉海線青年(以下簡稱海青)們的故事,因地方創生聚會而展開,也因為這聚會才漸漸發現這群海青們的卓越表現。每位返鄉青年創業背後的辛苦,絕不是簡短的文字可以帶過,對他們而言,在田野間揮汗如雨,看天吃飯灑脫的性情,也代表著海之子堅忍不拔的個性。

海青們為地方帶來新生

吳東臻,碩士畢業後返鄉創立「青生活農場」,是一家以誠信、生態、科學為理念的農場,從生物科學的角度,努力飼養黑羽放牧雞和友善耕作方式栽種無毒蔬果,提供乾淨健康的生鮮產品。同樣是經營農場的陸建璋,是「豐隆農場」的愛心財務長,他熱愛公益活動,喜歡幫助弱勢,對於自家出產的農產品,像是玉米筍和小黃瓜,都標榜以食為本,無毒栽種。

海青們為博幼基金會課輔班學童量身訂做書桌(照片來源:陳嘉蘋)

「向天歌創新農業」滿載著返鄉財務長蔡英地的養鵝歷程,當新思維與舊思維撞擊時,首當其衝就是時該如何說服家人。他透過「非開放式禽舍養殖肉鵝」,創新養殖方式得到政府認同與鼓勵。在「八田有機農場」堅持栽種有機無毒蔬果的是台西囝仔吳家禎,看到她在社群媒體分享,自家小孩在田野間摘玉米筍現吃的可愛畫面,是安心有機栽種的最佳寫照。還有一位很會運用在地食材,結合手作糕點餅乾的吳澤秀,「秀秀手作坊」讓在地食材有了新生命。

返鄉青年不一定都務農,紀郁綺的「石頭屋」就用音樂打造偏鄉的藝術饗宴,還記得第一次參觀石頭屋時,聽著紀妹妹的介紹,心裡浮現一個想法,這是一位爸爸(國王)幫女兒(公主)打造的城堡。現在她在城堡裡開了薩克斯風、吉他、國標舞等課程,做為樂器與舞蹈愛好者相互交流的場所。

海青紀郁綺在石頭屋開薩克斯風、吉他、國標舞等課程,為四湖偏鄉增添音樂藝術的色彩(照片來源:陳嘉蘋)

四湖在地青年吳文吉,狙擊手退役後,起初以流動攤販維生,從無到有創立「吉品烤玉米」,當他經營流動攤販時期,即透過網路將商品銷售到固定店面,如此一步一腳印地建立自己的品牌。四湖還有一位獨自堅持要在海口種植草莓的吳一庭,他也創立了「福家草莓園」的品牌,不定期舉辦親子活動與消費者互動,並研發許多草莓相關周邊商品。位於四湖箔子寮,還有四湖鄉離海邊最近的「善水咖啡館」,王玎維這位返鄉青年,希望為家鄉挹注一份新元素,帶著自己的專長回到故鄉。

海青們協力為社區做好事

疫情期間,這群海青們協助雲林縣海線青年文化觀光發展協會所做的社區工作。其中博幼基金會課輔班的孩子們開始視訊上課,透過視訊才發現即將升國中的小六生,總是趴在床上上課,原來沒有書桌的他,一直以來都是趴在床上完成作業。協會求助海青們幫忙給孩子們一張舒適的書桌,海青們二話不說,開始著手規劃為學童量身訂做。他們分工合作,從尋找經費、材料、安排製作開始,最後還帶著孩子們一起完成屬於自己的書桌。

海青們參與四湖鹿場國小的親職教育日(照片來源:陳嘉蘋)

有一天海青們一大早打電話來說:「嘉蘋姊,我放了兩箱文具在門口,麻煩您送給博幼的學童或需要的孩子們。」兩大箱文具如同中盤商的數量,包括橡皮擦、自動鉛筆、自動鉛筆筆芯……等等,這些文具整理好後,分別送至博幼基金會雲林中心及鄰近育幼院。每年10月協會都會接到四湖鄉鹿場國小校長吳月娟的邀請,舉辦親職教育活動,今年海青們一起投入,活動當天他們帶著滿滿的愛心,有的準備手工餅乾、有的準備繪本說故事、有人準備流動畫,為偏鄉的孩子們帶來不同的生活體驗。

雲林縣海線青年文化觀光發展協會討論協會章程與宗旨(照片來源:陳嘉蘋)

海青們秉持著協會的理念──哪裡需要他們就出現在那裡。這群海青們的故事,也許微不足道,但背後卻有一股生生不息的力量。就像為偏鄉學童打造書桌的事,他們幫助海線學童,有一天學童長大成為海線青年,一定也會記得曾經幫助他們的大哥哥大姊姊們,一種良善的循環正在持續發生中……

 

延伸閱讀:年輕人來真的!不只創生機還要喚醒地方魂》


陳嘉蘋

67年次,土生土長台西人,17歲那一年隨父母來四湖做生意,之後雖在外地讀書工作,除了在北京唸書的那6年,無法太常回家幫忙外,其他時間只要一有放假就會回家幫忙顧店。直至2018年因母親去世後,再次回到鄉下幫忙打理書局,看著書局的興盛與衰落,看著鄉下大多是老人、外配與小孩,或許這就是偏鄉的美麗與哀愁。

 

▸▸捐款支持▸▸

☛|社區記者培力計劃|☛

☛|「芥助網」社區工作服務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