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菀庭(台灣大學研究助理)

中秋節前夕,9月17日晚上,麻園新庄仔參與式預算會議現場,晚上6點多,雲林參與式民主協會的夥伴們,已經在老村長家的門口埕擺好椅子、架設好投影布幕。7點左右村民陸續報到,主持人透過麥克風歡迎大家,邀請入座「逐家坐予圓圓,感情嘛圓圓。」

新庄仔屬於麻園村的數個聚落之一,在這種村民非常散居的村子中,要實踐公共事務參與很難一開始就召集全村會議,主要考量到實務上村民的移動距離,一方面社區裡許多長者年事已高,要他們到其他的聚落去參與社區會議,不方便也不安全,再者會議在晚上舉辦,鄉村的路燈較少,更有照明不足的安全問題。這也是為什麼此次的參與式預算會議並非全村投入,而是先從單一聚落開始。

邀會議也要從建立信任開始

這次會議幾乎所有家戶都有村民出席,許多村民在家務忙完後仍趕來參與,令人開心也感動。這一切得來不易,乃因雲林參與式民主協會的夥伴們,這一年來進行挨家挨戶的家訪,這是努力累積出來的成果。如果沒有透過家訪,只是單純發布社區會議消息,一般村民可能會覺得與自己無關,甚至可能會認為自己的意見無足輕重而缺席。

家訪是透過關心與談話,逐漸與村民建立信任關係,並邀請和鼓勵村民表達在乎的社區公共事務。在家訪的過程中,發現村民多半不是對公共事務不在乎,而更像是不習慣表態,有的村民覺得需要解決的問題太困難,就算談了也沒用(例:舉辦共餐涉及的場地、人力、交通等問題);有些村民認為那是村長的責任;有人擔心自己的話不重要、或自己表達能力不好,甚至擔心自己對公共事務的表達若被誤會,將成為私人恩怨……等等。

每位參與過這次會議的村民們,都在創造屬於麻園與新庄仔自己的歷史(照片來源: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在村子裡跑參與式預算的家訪,就如同看見一個小型社會,這個小型社會的公民不熟悉公共討論,因而對於表達感到不安或不習慣,但在一對一的談話中,或許就有了小小的培力機會,讓大家有空間嘗試表達自己對公共事務的觀點。

遞麥克風代表人人都有發言權

此次會議是從家訪後,統計村民最關心的事務中摘要出來,包括老人健康促進、 道路交通安全、社區共餐的可能性、戶外運動遊憩的空間、增加年輕人的聚會。這些統計結果都是在家訪時,每位村民對公共事務認真思考後,貢獻出來的結晶。由於議題很多,此次就先討論「道路安全」,每位村民依次講述自己的想法。

一位被家訪過的年輕村民與她的媽媽前來,當這位媽媽拿到麥克風時,聲音微微地顫抖,開口說了兩句話後,停頓喘了口氣說:「很緊張」又再停頓一會兒,之後,她繼續描述自己認為比較危險的交通路段。那些家訪過的村民拿著麥克風講話那一刻,真的很令人感動。還有一位村民大哥,雖然是新庄仔村民,但家目前位於村外,因此家訪時被邀請出席感到猶豫,但聊過後,發現他其實很有想法,很實際地在思考每個社區問題的癥結點,於是鼓勵他親自到會與大家分享看法。最後終能看見他拿著麥克風,這過程從私下告訴訪員自己的想法,到能在會議上分享,就是公共參與推進的一步。

麥克風依次傳遞,每位村民都有一樣的發言權(照片來源: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參與式民主協會採用傳遞麥克風的方式,這代表坐在圈子裡的每位參與者,不管是村長、鄉長、年輕村民或年長者、女村民或男村民,每一位都有一樣的發言權。一些人比較害羞或謙虛,會搖搖手將麥克風遞給下一位,但或許幾次會議後,越來越習慣這種場合,也習慣聽到與自己熟悉的其他村民的發言,就有機會鼓勵比較害羞者說出自己真實的看法。表態與參與討論是參與式預算的第一步,參與式預算的最終目的,是讓每位公民能共同塑造公共事務的樣貌、親身參與改造的過程,使公共事務不再只是「村長該做的事」或「政府該做的事」。

村民為自己寫歷史值得驕傲

會議結束前也邀請前鄉長林慧如來分享,目前於農村發展基金會執行的「麻園村史計畫」。此計畫也是走進每一家每一戶,聆聽每位村民的家族跟產業故事而來,她秀出一張張懷舊照片,鼓勵大家回想照片的位置及故事。雖然會議超時,但每位村民仍聚精會神參與在「說故事」的時刻。

前鄉長林慧如前來社區會議中分享「村史計畫」(照片來源: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村史是屬於村子裡每一個人的故事,就像坐在現場的每一位村民,也創造了一個新的歷史——新庄仔首次有這麼多村民親身行動,前來討論社區的參與式預算可以怎麼使用。「我們農民要感到很驕傲」林慧如說,農民常常覺得自己是渺小的,但他們做的農產品、創造的產業歷史是如此精彩,讓其他人能有美味的農產品可享用,所以當然要為自己感到驕傲。這一段交流也為現場帶來不一樣的氣氛,期望不管是之後參與式預算的每個小小行動,及村民們每時每刻創造的村史故事,都可以讓大家更為自己感到驕傲。

 


▸▸捐款支持▸▸

☛|社區記者培力計劃|☛

☛|「芥助網」社區工作服務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