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鄭維棕(汐止文化網創辦人)
台灣因為歷史遞嬗,從清朝、日據再到國民黨統治時代,短短一百多年,夾雜許多歷史糾葛,在朝代轉換過程,私產變公產,許多珍貴的文化資產,莫名就被破壞了。當歷史的恩怨在時代中不斷發酵時,常常這些恩怨就成為破壞古蹟的殺手,周家古厝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周家花園成為古蹟的故事
在新北市汐止區,有一座超過百年的著名古宅周家花園,這座古宅產權屬於陽明海運,然而,周家花園卻是地方一座非常重要的文化古蹟,與板橋的林家花園、霧峰的林家花園同稱為台灣三大花園,在歷史上同享盛名。這座周家花園的歷史,就是一個糾葛許多台灣歷史傷痕的鮮明例子。
周家花園的原始主人是周再思,隨著母親鄭氏從平溪的菁桐,翻山越嶺到當時交通便利,工商鼎盛的水返腳,在這個人生地不熟的異鄉漂流客居,並於水返腳(汐止)火車站的茄苳樹下,搭築簡陋的木寮居住,順便擺點雜貨供應火車站來往旅客的需求。至11歲時,周再思為中藥店小役,17歲為築路工程的工役,19歲時,經人介紹認識石底煤礦望族潘炳燭,並且進入潘炳燭所經營的金礦株式會社礦場事務所做工友,開始了「再思煤礦」的奇蹟發展。
潘炳燭為平溪著名的望族,以開採金礦和煤礦著名。日本領台後,在北部基隆、瑞芳、平溪、水返腳大量的開挖金礦和煤礦,使這些地方因為金礦開採而盛極一時,也造就北部煤礦大王顏雲年一族的興起。潘氏於平溪發現許多煤田露頭,並取得該地的經營權,明治41年(1908年),他將該區的採煤權給予日本藤田組,藤田組派人試掘後,發現平溪的煤質良好且蘊藏豐富,但因該地在群山峻嶺中,除了潺潺涓細的基隆河川流山谷外,陸路交通非常的不便,再加上人煙稀少,勞務與運輸技術均無法獲得妥善的解決,開發的進度乃告中挫。
直到大正7年(1918年),經過潘氏不斷的努力奔波,藤田組乃敦請顏雲年出面,大力開採石底、菁桐等地的煤礦,並形成「台北煤礦」的新礦場,也因此,平溪後來建了一條運爌專用鐵道—平溪鐵路。這條鐵道,不但讓平溪的人口大增,顏雲年經營的台陽煤礦,更是布滿鐵道兩旁的山崖與山谷。
周再思進入潘氏爌場時才19歲,對於礦場事物非常陌生,因此只能在礦場當工友。當時礦場的煤礦開始大量減少,周再思為了尋找礦脈,以炸藥處理過程中竟然找到一塊大金包,約有兩百餘噸重,他立即把這個意外的驚喜稟報潘氏,使他被提升為現場坑門領班,從此實地參與各種礦場事務。周家因此成為水返腳的望族,並在茄苳腳蓋大厝,起名「斯園」,脫離茄苳樹下的木寮時代,開啟在水返腳神秘和輝煌騰達之路,周家古厝也成為地方著名的古蹟之一。
公部門應重視在地古蹟的保存
這間古厝後來因為前面所說的歷史糾葛,在二二八事件以後,成為原本屬於國營事業的陽明海運轄下的資產。幾十年來,地方文化工作者也多次呼籲政府單位,將這個重要的歷史古蹟轉作地方文史館,陳列在地重要的文物和古蹟,加上這古厝保有完整的巴洛克式建築,也是日據時代在台灣建築的典型模範。周家因為採礦發展成為望族,與平溪、九份等北台灣重要的家族歷史都有關係,再加上汐止原本擁有的台灣煉鐵工業,如果把這個政府手中的古厝,建一個地方文物館,相信對於保存台灣歷史和煤礦發展史都有重要的價值。
然而,幾十年地方文化界的呼籲並未受重視。2009年的某一天,陽明海運突然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方式,雇用怪手瞬間剷平古厝,並將古厝遺址改為停車場,讓地方文化界相當痛心。
當民主化越來越深化時,保存文化古蹟的歷史責任,執政者應該有更大的胸襟來承擔,眼光更要放更遠,畢竟執政都是一時的,文化歷史卻是長遠的。因此,周家花園這種憾事,希望未來不要再發生。特別是公部門手中有這些珍貴的文化資產,更要以社會責任為考量,不能以純粹的商業利益計算,公部門或國營事業對於文化古蹟的保存,實在應該要負起更大的社會責任。
▸▸捐款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