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盧明正
宜蘭縣南澳鄉澳花村村長黃聰明打開蜂箱的大網罩,接著取出爬滿蜜蜂的巢框,述說自己開始養蜂的經過。他說:「第一次在山上養中蜂(即台灣野蜂)就被虎頭蜂吃掉一大半,目前暫時移至自家後院,並選用適合中蜂體型大小的網子整個罩住蜂箱,除了讓中蜂可以自由進出採蜜外,也可以防止體型較大的虎頭蜂再度侵擾。」由於他是養蜂新手,先從三個巢框開始養起,然後視蜜蜂繁殖狀況增加巢框數量及分箱,最後再移置山上,就可以產出高價值的「森林蜜」(註一、註二)。
因應整體農村發展之需要,以現有農村社區為中心,政府施行「農村再生條例」(註三),由下而上的共同參與制度,重視生活、生產、生態三生均衡發展,發揮在地產業特色,創造社區永續發展契機。澳花村於2013年開始推動農村再生計畫,該村於2017年10月31日成立有21人的工作團隊,主要任務是帶動社區產業發展。2020年4月宜蘭縣縣政府委派宜蘭大學生物技術與動物科學系教授暨生資學院原住民專班主任陳怡伶教授,率領工作團隊為村民上課,教導村民如何養蜂,以帶動社區產業轉型發展。
宜蘭大學教授指導村民養蜂
澳花村以原住民泰雅族人為主,位於宜蘭縣最南端與花蓮縣僅一水之隔,日據時因位在大濁水溪(即和平溪)畔故稱「大濁水」,光復後才改名為「澳花村」。澳花村分為在和平溪左岸的「下村」及在楓溪左岸台地的「上村」,周圍環山,只有沿河岸有狹小的平坦地,居民有一部份是外來工作的漢人。
過去30幾年,澳花村幾乎家家戶戶都以種植枇杷為主要農作物,由於栽種與管理較為複雜,年輕人多半不願意從事,並外流到都會區工作,加上原本種植枇杷的村民已年紀老邁,目前只剩少不到10戶村民還在種植枇杷,收成量大幅減少,在農會無法保障收購價格之下,許多農戶只好自產自銷,卻使市場價格混亂,農民付出心血無法得到回報,於是紛紛捨棄種植枇杷。
由於枇杷收益價格不穩定,部分農戶轉而栽種短期性的五穀雜糧,例如:南瓜、玉米、地瓜、芋頭、甘蔗、小米……等,可惜該村能夠耕種的腹地不大,產量有限。黃聰明說,當政府在推動「林下經濟」政策(註三),委派宜蘭大學師生團隊前來評估,發現該村適合種植七里香、鬼針草、油桐、柚子……等開花植物,讓一整年都有不同花種來供給蜜蜂採蜜,而蜜蜂採蜜範圍大約直徑2至3公里,剛好可以涵蓋該村,因此推薦村民一起來養蜂,以提高農產的經濟價值。
黃聰明表示,2020年4月,該村有16位村民報名參加養蜂的學習課程,主要讓村民先了解蜜蜂的習性,參加養蜂者需繳交1萬元購買蜜蜂、養蜂箱、基礎材料及相關設備,養蜂過程有專人指導,協助排除各種困難。
在楓溪原住民永續促進協會擔任理事的劉子涓說:「我家裡有種植枇杷及各類果樹,以前看到蜜蜂在家裡築巢,每天都有蜂群進出採蜜,因此加入養蜂學習行列,以增加自己果樹的授粉率。」可惜,初期她養蜂缺乏經驗,第一只蜂箱的蜜蜂都跑光光,目前她是代朋友養蜜蜂,蜂群穩定繁殖,讓她感到欣慰。
「養蜂需要長期累積經驗與技巧」黃聰明說,為擴大養蜂者的經驗交流與分享,該村與縣內同樣推動林下經濟養蜂計畫的冬山鄉大進村、大同鄉樂水村及礁溪鄉匏崙村等四個社區合作,聯合組成養蜂聯盟,平時可以彼此交換養蜂心得,同時也有宜蘭大學養蜂老師的指導,共同推動社區轉型發展,期望成為該村未來的主要產業特色。
養蜂結合香草 提高經濟價值
為了讓蜜蜂有更多的採蜜來源,以及增加農產品多樣性與附加價值,黃聰明也帶著村民去新竹縣尖石鄉那羅部落觀摩該地種植香草的技術,希望藉此增加該村現有的農產品種類,例如:百里香、洋甘菊、蠟菊……等。他興奮地說,香草是一種經濟作物,不僅有花及花粉,還可以製成茶包、提煉精油、入手工皂、調理食材等,剛好配合林下經濟的養蜂產業,將香草茶結合森林蜜,兩者附加價值也跟著提升了。
率先投入種植香草的就是自營露營區的村民劉登煌,他不僅是南澳鄉民代表,同時也是楓溪原住民永續促進協會的現任理事長,他提到自己原本是種植枇杷,2018年開始嘗試種植香草,包括:金銀花、藍小孩、玫瑰草……等,他會依不同季節栽種不同的香草,其中以金銀花的花期較長,不僅可以用來泡茶也可以當作香料食用。同時他也加入養蜂行列,希望每一個季節蜜蜂都有不同的花蜜可採,如此就是最天然的百花蜜,極具市場競爭力。
每項傳統產業轉型並非一般人想像的那麼容易,更何況涉及農產品產量與加工技術、投資設備等問題,劉登煌說:「任何一項產業轉型,剛開始就是不斷的嘗試,一面學習也要面對失敗。」然而,目前該村面臨的是村民無法同心合作,加上人力不足,更欠缺年輕人投入農務與行銷工作,這是他最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之處。
劉登煌不氣餒地表示,澳花村有其自然生態環境與地理優勢,轄內澳花瀑布更是遠近馳名的旅遊景點,跨過大濁水溪就是花蓮秀林鄉的台泥DAKA園區,自從今年初蘇花公路山區路段改善計畫(簡稱蘇花改)大清水段通車後,由北部開車到這裡從事旅遊活動更為便利,他要把握協會理事長任期最後2年,持續推動產業轉型及結合旅遊產業而努力。
註一:台灣森林有充沛的蜜源,足以生產高品質的蜂蜜,同時這些蜜蜂也為林木授粉,提高林木的結實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自2015年和民間業者合作,進行試驗性養蜂,並評估蜂蜜的產量、生產季節、花蜜資源的充足性等,將來可能為有心養蜂的人提供工作機會。(資料來源: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註二:農委會於2019年4月18日接續發布「林下經濟經營使用審查作業要點」,規定凡持有林業用地或其合法使用人,可就近向該管之鄉(鎮、市、區)公所、實驗林管理處或林務局各林管處申請經營,在不破壞森林環境前提下,正式受理林下「段木香菇及木耳」、「台灣金線連」與「森林蜂產品」等森林副產物經營申請,並藉由專業輔導團隊的陪伴,導入林業永續多元輔導方案、友善環境耕作及有機認驗證作業等配套措施,厚植台灣森林永續經營的能力。(資料來源:林務局官網)
註三:政府於2010年8月4日公布施行「農村再生條例」,條例施行至今參加培根計畫已有 2,058 個農村社區,為加強照顧弱勢地區,其中原住民地區累計培訓399社區、漁村地區260社區、離島 41社區。完成4階段培訓且向直轄市或縣(市)政府審核提出農村再生計畫者已經有263社區,205個社區通過農再審查,並有171個社區農村再生計畫核定。遍布東、西部及離島地區,包括:閩南、客家及原住民族區域,47個原住民區域、 25個休閒農業社區及16個漁村社區。(資料來源:農委會官網)
▸▸捐款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