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碧霜(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執行長)

循環是一種流動,是一種分享,在一個系統內資訊與和資源交換的過程,且可以周而復始的運轉或變化。英國著名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提倡組織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於2012年的報告提出:「循環經濟具有可回復性及可再生性,其特性是透過創新設計,從一條完整價值鏈的系統,重新檢視各種經濟活動,建立資源循環圈,以取代人類既有的線性經濟模式。」應用這樣的思維到社區中,如果可以將現有資源,透過創新設計的方式,由線性的交換,到網絡的互動,形成資源循環圈的可能,可以創造另一種經濟模式,提供在地的基本需求。

社區小菜圃結合社區議題能發展出更多循環的可能,如透過社區園圃,照顧弱勢居民。(照片來源:吳碧霜)

社區中存在「小循環」到「大循環」的流動

在社區裡面有許多的資源,像是人力、物資、議題,是可以互相應用和協助,促成循環的可能。社區就像是一個生態系,裡面有小循環和大循環,如同人體也有小循環與大循環。人體的小循環是指心室與肺臟的氣體交換成清潔血液的過程,此一循環途逕,稱為「小循環」。如果用在社區中,小循環是指社區裡較單一化社群間的交換,未形成機制或更多議題或人力的捲動,也尚未解決某種社區問題。

身體的大循環是指血液由左心室的主動脈出發,輸送充氧血至組織周圍的微血管,再將廢物經靜脈流入右心房的過程,又稱「體循環」。用在社區中,概念如同社區有多樣的社群參與交換,形成機制或更多議題或人力的捲動,甚至解決某種社區問題。小循環的運轉可以捲入更多的資源與人力,結合社區議題,形成更大的機制,促成大循環的系統產生。

舉例而言,社區中透過共購及團結行動,就可以創造小循環的轉動,像社區旅遊可以安排參觀小農的耕作或體驗之旅,將找到的健康食物放在社區販賣,社區有空間就可以成為取貨站。賣出10元,可以有1元盈餘成為社區基金,成為一個社區小循環機制。如果品項多了之後,再結合Line群組的經營模式,銷售量可以慢慢擴大,逐漸創造彈性就業機會,提供社區有需要工作的媽媽或單親媽媽彈性工作,讓她們可以兼顧照顧小孩與經濟負擔,創造社區的微型支持系統,成為解決社區議題的支點。

以這樣的模式,加入更多的支持資源,如閒置、公有空間的結合,或結合社區照顧據點食材的購買等,以現有資源的加乘與扶持,可以讓這樣的產業持續發展,就能創造更多的循環經濟能量及就業機會。

台北市社區營造中心提供空間給在家自學團體使用,由自學團媽媽帶小朋友進行黏土創作,展現自己才藝(照片來源:吳碧霜)

空間平台引進人力資源 創造源源不絕的營造能量

人的生長交替形成空間資源的循環,像現在的國小教室,因為少子化導致學生越來越少,許多空間沒有那麼多使用需求而閒置,然而高齡化狀態,許多老人家沒有地方去,學校就可以思考是否可以提供老人學習,讓學校空間有再利用的可能,成為社區終身學習場域,或促成人力能量轉動。

在孩子課後,也可以留在學校上課,結合周圍醫院資源,讓老人家前來上課之餘,增加社會連結力。也可以增加肌力訓練課程,減少他們在家看電視與放空等待的時間,身體狀況越來越好,健保資源的支出也可以減少,而且小孩跟老人家也可以有更多互動,世代傳承的機會也就更多了。

空間就是資源,可以透過空間轉動人力資源,也創造人互動合作的平台。社區中若有閒置空間不曉得如何應用,不如讓居民來發想可以怎麼使用。透過一段社區實驗期,說不定可以找出許多社區達人,也成為社區營造的基礎班底。結合社區中的人有的各式各樣才藝與興趣,舉辦分享會或鼓勵大家利用閒置空間來開班授課,甚至讓年輕人可以自由發揮策展,展現他們的喜好與特色。

如果覺得管理耗人力,可以逐漸發展出分時管理,讓居民來認養時段,規劃回饋社區的活動。社區中的閒置空間,成為挖掘人才的資源平台,讓社區能量可以源源不絕。例如:師大附近的小白屋,透過修理工具的募集,成為修理圖書館,也找出社區許多願意幫大家修理的達人,定期幫大家維修家具,其他時間也提供各樣的社群達人教學應用,社區的活動活潑多樣,並展現多元居民組成的特色。

共享互助的巷弄修理站古風小白屋(照片來源:徐嘉玲)

善用既有的資源與資本 累積社區永續經營與創生的推動能量

社區的永續經營一直是推動社區營造的一個核心價值,近年來又有地方創生的政策推出,是希望解決總人口減少、人口過度集中大都市,以及城鄉發展失衡等問題,透過復興地方產業,創造就業人口,促進人口回流。這些都需要在社區的產業、資源分布狀況與面臨問題下思考,實驗創生的可能。

社區營造和地方創生兩個看起來不一樣的字眼,卻在引導類似的價值,那就是資源的循環再利用的可能,並非要加注新產業,也不是要再有新行動,而是能在現有的發展下,將問題及資源環節扣連,連結在地智慧,找出創新點,創造在地人力或資源循環再利用的各樣組成。這過程也考驗著社區的創意與智慧,但同時也會是個有趣的探索歷程。

 


吳碧霜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執行長、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前秘書長。由社區營造的角度來看台灣這片土地的 人,連結公共利益共同經營社區,與在地居民真實相處,共創造未來生活願景。

 


▸▸捐款支持▸▸

☛|「芥助網」社區工作服務計畫|☛

☛|50+就業培力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