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佳楓
台灣人口快速老化,長期照顧需求遽增,但第一線照顧服務員的人力問題,一直是長照困境中棘手的一環。擁有照護專業的照顧服務員,處於低薪、過勞、高風險又低自尊工作模式中,這份苦差事,若沒有樂善好施的精神,恐怕很難持續。
台灣在宅醫療學會副秘書長劉懿德表示,照顧服務員一直都是社會基層照顧角色的勞動者,卻也相對弱勢,如何提升照顧者的價值與尊嚴,是值得重視的問題。社區工作應同時看重被服務者與服務者,服務者的成就感來自於勞動所得及工作興趣,因此若能以合作方式實現社區工作願景,讓基層勞動者效益發揮到最大,是值得推動的方向。
共勞共享 在茶敘空間中運行的照顧合作社
以推動高齡友善城市為目標的嘉義市,近幾年,當地的醫護人員、社區工作者及學者,常常聚集在一起,透過在宅與共生沙龍,將辛苦的醫護及照護,轉化為溫暖的午茶時光。這兩年,劉懿德與一群關心社區醫療與照護的專業人員,也常在一起喝咖啡以輕鬆的氛圍交換工作心得,夢想著擁有一個社區空間能實踐樂業安居、善鄰和家的共生社區。
歷經兩年的聚集與討論,這群有志一同的工作者,終於在2020年夏天組成「樂善照顧服務勞動合作社」(簡稱樂善照顧合作社)進駐社區,讓社區民眾隨時都可走進來獲取需要的照顧資訊,並提供長照居家服務,讓人人是股東、同時也是員工,盼能提升照顧服務員的薪資水平及工作價值。
樂善照顧合作社由長期投入居家服務的專業夥伴共同發起,包括:在宅醫療協會成員、居家醫師與護理師、社工師、照顧服務員等,因著對於社區共同照顧的期待,希望透過合作社模式搭建照顧服務的親密網絡,扮演合作者及轉銜者的角色,有效連結各專業資源。
劉懿德表示,合作社以照顧服務員工作團隊為組織主體,過去在宅醫療跨專業連攜共照,就是為協助串起適當的照護資源,將一群專業人員連結為照護團隊,讓照服員不必再單打獨鬥。樂善照顧合作社的成立,不但要成為照顧服務員的平台,也要將在宅醫療的理念落實在其中,讓社區照顧不再是單一組織的運作,而是能把各端力量拉在一起。
共享的力量 以合作社實現社區共生願景
樂善照顧合作社是在宅醫療團隊中,第一個成立照顧合作社的案例,也是嘉義市成立的第一個照顧合作社。合作社共由9人發起,護理師鍾承翰是優好社區長照機構的負責人,也成立嘉義市第一間家庭托顧站,未來負責帶著護理師訪視、訪談、開案;即將返回嘉義縣六腳鄉無醫村的醫師楊百文,則加入團隊提供諮詢;曾是照護專員、服務於居家護理所的郭芳雅,不但能提供吻合實況的居護所需,也提供許多協作及行動;曾是臨床護理師、出院準備服務跨專業管理師、個管員的居家護理師吳俐葦,現在是合作社的理事主席,也是合作社當然的好幫手。
把這些專業人士連結在一起,劉懿德是重要的關鍵人物,他笑說:「這個夢想的開始,都要感謝這群發起人,他們常聽到需求就馬上無條件提供資源、無私奉獻。」結合跨專業人士形成的共享力量,透過合作社的組織方式,創造平等、平衡與共享的合作經濟體,進而實現社區共生的願景。未來將以「茶敘」共享空間作為社區聯繫據點,提供居民長照、居家醫療的諮詢、媒合與喘息服務,並以跨專業團隊合作,支持長輩在家療養,一圓社區居民對社區照顧、在地安老的盼望。
社區的根是人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嘉義市社會處處長林家緯說:「把今天的長者照顧好,就是為明天的自己在服務。」他表示,合作社是個有特殊法律地位的組織,別於傳統協會與公司組織,合作社的精神就是每一個人都是股東,在一般組織中,小股東都要聽大股東的話,但是合作社的運作機制裡,每股都是等值,每位夥伴都有平等的參與機會、共同決策,讓勞工自主,提供最優質的服務。期待社區居民隨時可以走進茶敘空間進行交流,讓樂善照顧合作社打開長照大門,使社區的長照更溫暖、更在地。
樂善照顧合作社的地點尋找很久,在關鍵時刻劉懿德父親的房子提供團隊一個共享空間。劉懿德身為照顧合作社籌備會主委,他笑說:「社區要有根,社區的根是人,於是先把自己放進社區;做社區應該和鄰里合作,因此把更多人找進來。在這個年代,沒有一個人能獨立運作,合作很重要,讓每個人都有機會去奉獻己力。而以茶敘做為共享空間的主題,除了提供辛苦的照顧者休息、聊天談照顧,也希望民眾透過喝茶談日常,將社區的力量凝聚在一起。」
地方創生的精神需由政府與民間合作的基礎展現,劉懿德強調,合作社也擁有地方創生的能量,將為高齡社會創造更好的服務品質,讓更多人能留在社區,為更多需要的人提供服務。
▸▸捐款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