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台北市北投區大同里里辦公室,里長黃澤雙用手機跟長者解釋振興券如何綁定敬老卡及使用,反覆解釋,長者仍是不解,她耐心說明:「沒關係,如果有人不是我們這個里的,我一樣可以幫忙處理,一起帶過來就是了!」
參與社區 在地人給協助
1976年生的黃澤雙是廣東省普寧市人,1999年嫁來台灣,她在2018年「9合1選舉」中勝選,成為台北市首位無黨籍陸配里長。出來競選里長一職,原非黃澤雙的計畫,她的丈夫王錫海2006年選上里長,黃澤雙便陪伴丈夫一起服務里民,直到2017年王錫海因心肌梗塞在里長任內猝逝,鄰里間謠傳是自殺,黃澤雙不甘這些流言蜚語損傷丈夫的名譽,便決定出來參選,承接遺志。
依照《選罷法》,無論中央或地方層級選舉,新住民必須歸化取得我國國籍或設籍10年之後,才具資格登記為公職人員候選人。黃澤雙取得身分證逾10年,擁有參選資格,她毫不諱言自己只有小學畢業,熱心服務的個性,讓她在鄰里服務如魚得水。她說:「里長的責任就是去幫助社區中生活比較辛苦的人,不要計較自己的付出和收穫,用歡喜做的心去做就對了。」
早在2011年,台北市中正區東門里也有首位外籍鄰長,來自多明尼加的蕾妮絲,因為開朗個性,獲得當時東門里里長劉兆琳邀請,擔任鄰長一職。蕾妮絲說:「我在社區裡當志工時,劉里長覺得我很開朗,又和大家相處得很好,就邀請我,一開始我連鄰長要做什麼都搞不清楚。」
新住民飄洋過海來到台灣,需要克服生活習慣、語言差異和文化衝擊。日常在柴米油鹽中打轉,若想參與社區事務,就需要有在地人協助。以黃澤雙而言,丈夫擔任里長期間,她已相當投入地方事務,耳濡目染社區大小事;蕾妮絲則是因為里長劉兆琳的緣故,讓她有機會深入看見台灣社區樣貌。
關懷長者 台語客語都會通
在劉兆琳的帶領下,蕾妮絲加入社區服務工作,定期巡邏社區巷弄,關懷獨居長者。蕾妮絲說:「東門國小附近有很多老人住在那邊的矮房子,晚上我們會去看老人家有沒有吃飯或吃藥,有沒有關瓦斯,我會用台語和客家話跟老人聊天,真的很好玩!」
談起獨居老人,蕾妮絲的表情顯得更溫柔,在台灣因為子女都要上班養家,很多人需要請外籍看護工照顧家中長輩,社區中經常會看到來自越南、菲律賓或印尼的女孩,放下自己國家的雙親或小孩,來到台灣協助照顧長輩,「我們真的應該感謝她們的付出。」
身處高齡人口占將近4成的大同區,黃澤雙說:「除了老人共餐和聯誼活動外,也需要細心觀察社區長輩的需求。」社區巡守隊有個70多歲,患有口腔癌,單身的志工溫先生,長期靠著舉牌子臨時工餬口,一天賺800元,舉牌的工作不穩定,身體狀況也不佳。黃澤雙細心為他安排住進社區的廟裡並協助廟務雜事,先讓他有落腳處,後來也介紹他到新北投公園擔任清潔工作,至此溫先生每個月才總算有穩定收入。「這樣子幫助他,我相信他之後的生活就會很幸福美滿並多存錢,為自己的老後做打算。」
相較於里長職務,儘管鄰長是無給職,蕾妮絲總是樂此不疲,細膩地觀察社區大小事務,像是消防車或救護車是否進出順暢,或夜間巷弄是否安全,甚至防災演習等訓練。她笑說:「社區怎麼防災、怎麼避難,這些都需要上課,也需要演練,那時候的我真的好忙,常常都不在家呢!」現在蕾妮絲已經不住在東門里,即使現階段的她並沒有擔任鄰長,但個性開朗好公益的她,也一樣扛起社區主委一職,繼續為居民服務,她笑說:「我已經當管委會的主委快第三屆了,主委負擔還更大,因為還要管錢啊!」
公民參與不易 惡質選舉文化是打擊
回想初來乍到台灣的辛苦,到投入地方選舉時,黃澤雙感受到社會環境對陸配並不友善,選舉之際,很多人都在「大陸配偶」上大作文章,對手頻喊「支持台灣女兒,票投台灣人、別投大陸人」、「不要給中國人管」等訴求,鄰里間也有謠言說,只要黃澤雙當選,就會回中國大陸,甚至捲款至中國等,每每聽到這些不實言論,都讓她深感挫折。黃澤雙說:「當我嫁過來時,中國的身分就已註銷了。而且我在這裡服務這麼久,難道真的會如他們所言,當選後就回中國嗎?」
針對惡質的選舉文化,立委羅美玲以過來人鼓勵新住民:「面對選舉時,不管你是台灣人或新住民,都會碰到惡意攻擊,不用太在意這些言論,只要有心服務或參與,新住民也能做得很好。」除了新住民參政上的不友善,新住民的公民參政權也值得探討。外籍人士歸化成中華民國國民後,並沒有擁有公民的參政權,因為國籍法和選舉罷免法規定,新住民歸化取得中華民國國籍滿10年者,才能成為公職人員候選人。
出生於柬埔寨的第九屆立委林麗蟬曾在任內提案希望下修10年門檻,她認為新住民在台也會遇到法律或權利問題,新住民在公共事務上發聲更有其必要性,若中央公職人員選舉現階段仍無法鬆綁參政年限,那麼有沒有可能放寬村、里長等基層地方公職人員選舉。
尊重差異 創造更平等多元社會
儘管來自不同國家,從政之路不同境遇,但蕾妮絲與黃澤雙兩人在台灣皆逾20年,對於台灣鄰里間的互動,倒是有一致的觀察。黃澤雙表示之前住在廣東汕頭,都是跟鄰居玩在一起,彼此也都熟識;蕾妮絲居住的多明尼加,鄰里間的關係更是密切,她說:「在多明尼加如果你一個人不想煮菜,可以找鄰居一起來煮,所以常常有機會去鄰居家,但在台灣,沒特別的事,不太可能會去鄰居的家中。」
「有可能我們外國人比較熱情一點,台灣人如果不認識對方,就會存在界線。」蕾妮絲補充,現在台灣人有很大的改變,更能接受不同的文化和觀點,這點有別於過去。談起台灣與母國在人文風情上的差別,或許因為兩人都有類似經驗,所以都相信,即使來自同一國家,還是存有個別差異,唯有尊重,不以國籍分別,才能讓台灣社會變得更美好。
蕾妮絲也鼓勵新住民,即使政府已經提供許多資源,然而要真正融入台灣社會,就要從愛你的家人開始,再愛鄰居,慢慢地就會擴展愛整個台灣,如果沒有愛上這片土地,即使擁有再多的資源也無法融入。她建議政府提供已有居留證,但未取得身分證的新住民社會福利保險,未來新住民若碰到事故或意外,也能有一份保障,處理突如其來的變故。針對此點,衛福部在2019年也擬修法,讓未取得國民身分證的新住民,能加保國民年金保險,但目前納保細節尚未公布。
一個友善移民環境,就像一份「沙拉碗」,每樣蔬菜、水果保有各自特質,卻吃出不同滋味。如同在台灣的新住民,無論來自中國、越南、印尼、菲律賓、柬埔寨、泰國或其他國家,都能保有自己的文化和特色,就能建構出充滿創意與活力的多元文化社會。若能從尊重開始,接納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新住民,相信台灣社會會有更多黃澤雙與蕾妮絲,成為守護台灣社會的生力軍。
指導顧問:潘淑滿
責任編輯:胡善慧、吳素華
採訪撰文:吳欣芳
▸▸捐款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