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佳楓
在台灣,失智者有9成住在社區當中,若一不小心看照,便容易成為失蹤人口。20多年來,在社區角落、郵局前、佈告欄上經常可看到失蹤老人的協尋海報,面對長者走失,家人總像大海撈針。台大醫院醫師邱銘章亦指出,失智老人一旦走失48至72小時,無人救援,死亡率將提高到3到4成。因此,讓失智照顧成為全民教育,幫助失智者及其照顧者生活在友善社區的安全網內,將能預防許多走失憾事。
失智成公衛優先議題 民眾認知仍不足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全球平均每3秒鐘就新增1名失智者,2019年全球失智症報告估計全世界已超過5千萬名失智者;截至2020年4月底止,台灣失智人口超過29萬人,短短一年間,便增加了一萬一千名失智人口。
面對失智大軍的威脅,WHO於2012年要求各國將失智症列為公共衛生優先議題。多年來在全球的努力下,失智症議題雖逐漸被重視,但在《失智症:公共衛生的優先議題》(Dementia: A Public Health Priority)報告書中指出,「雖然全球失智症人數不斷攀升,但民眾對失智症的了解仍十分有限。」因此,台灣積極整合醫療、社福部門及民間力量,為失智者及其家屬建構完善的「失智友善社區」,期能在2025年達成「失智友善台灣」的目標。
失智症照顧需多方配合及持續的關懷,失智人口愈來愈多,照顧需求也隨著增加,其中有許多失智者的家庭,因擔心長者走失等原因,不敢參與活動而逐漸淡出社區。社區運動國際失智症協會表示,失智友善社區應由下而上的發展,具有人、社區、合作夥伴及組織等元素,並使用在地資源,發展具社區特色的失智友善網絡。要在乎失智者及照顧者的感受,並確保他們的需求、意見能被採納,給予相對的尊重;此外,社區中的社會及物理環境應為失智者及照顧者而調整,並鼓勵失智者及照顧者參與社區活動;結合地方醫院、診所、藥局、郵局、超商、銀行等,幫助失智者融入社區,藉由社區網絡連結社區中各場域組織,讓鄰里成為共同守護力量。
理解失智者 創造友善環境
2019年底延燒至今的新冠肺炎,為了防疫,強制全民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時應佩戴口罩。曾經有一些失智者家屬透過媒體發聲,也向台灣失智症協會反映,家中有罹患輕度失智症的長者,喜歡外出逛街,勸戴口罩總是不聽話,或是出門常忘了戴口罩,恐成防疫破口。在台灣失智症協會的積極協助及倡議下,失智者於搭乘大眾交通工具若有困難全程戴口罩,可出示證明,並取得民眾的理解與寬容;協會亦提出專業建議,協助民眾與家屬幫助失智者順利戴上口罩防疫。
寬容來自於理解,若能進一步的了解失智症,共同理解、感同身受,失智友善網絡將能更加綿密。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表示,民眾必須對失智者有基本認識,才知道怎麼對他們友善。失智不是癡和呆,有7成以上是極輕度和輕度的失智患者,看起來和一般人沒兩樣,他們過馬路時,常忽略交通號誌,且可能拿了東西或吃了東西不付錢。公車上也常有失智長輩不知在哪裡下車,或在路上迷失方向,民眾若能對失智症有基本的認識,就能協助提醒或幫助他們。
湯麗玉指出,若發現失智者,可打110求助,若家人剛好通報協尋,就能馬上幫助失智者回家。社區裡若有活動,也盡量邀請他們參加,幫忙擦桌子、挑菜、一起吃飯,再找人陪伴他們回家,同時可協助失智者把家裡過期的東西清理掉,如此一來,就算失智者獨居,也會在友善社區的安全網內生活。
認識失智症 人人都可以是幫助者
民眾經常無法分辨老化與失智,台南仁德區衛生所護理師吳祥鳳表示,如果是老化造成的退化,長者通常有獨立維持日常生活的能力,且忘記的事可以想起來,他們有病識感,知道自己記憶變差,但社交能力較不會減退。若是失智症患者,在日常生活上往往需要被協助,且無病識感,被提醒也記不起來,會逐漸失去參與的興趣,行為表現失常。
失智症患者的記憶力會減退到影響生活,對於解決計劃的事情感到困難,甚至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且對時間地點感到混淆。他們對於理解視覺影像和空間有困難,連語言表達或書寫也會出現困難,常東西擺放錯亂,且失去尋找的能力,判斷力變差、淡出職場或社交活動,情緒和個性也逐漸改變等,因此如果遇到週遭的人有這樣的情況,可協助至神經科或精神科就診。
吳祥鳳認為,社區中的每一份子都可以加入友善天使的行列,先了解失智者可能出現的症狀,一旦在社區發現疑似失智者時,先觀察、關心,並視需求給予適當協助,必要時將失智者留在現場,再撥110通報處理。此外,和失智者溝通要多表情、多肯定、多耐心,要理解、表達要明確,在開始任何行動前要告知,並且認同失智者情緒,尊重他們避免衝突。吳祥鳳表示,失智人口急速攀升,每個人在社區中,都有機會遇見失智者,因此失智症照顧應成為全民教育,讓街坊鄰居都加入行列,成為共同照顧的力量。
延伸閱讀:《失智友善社區》專題報導
▸▸捐款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