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欣芳
日頭赤焰焰的午後,火熱的太陽直射農田,河裡的水看著也覺得燙手,從新竹關西南山橋畔,走到石店子老街其實不遠,遠遠看見一輛貨車駛近,心一橫,伸直胳膊,舉起國際通用的搭便車手勢,問貨車大哥能否搭個便車。「行,沒問題,上車吧!」大哥一臉笑意,我跳上車快活地享受美好的鄉間風景,到了老街,大哥不忘介紹:「既然到了關西,別忘了吃著名的仙草,消消暑氣。」
短短幾分鐘的車程,我運用陪伴和笑容,交換到在地人的好意與寶貴資訊。說到「交換」這件事,關西老街的石店子有機書店老闆盧文鈞,更是將「交換」的概念使用到極致。金錢在他的書店失去了魔力,想要閱讀一本書,就帶一本書來交換吧!書店主要是以書易書的方式運作,若是手邊無書能換,也可用比一杯飲料還便宜的價格,20元將書帶走。
閱讀無價 社區共餐沒錢也照做
盧文鈞表示,當初開書店只有一個想法,就是將書店開在偏鄉推廣閱讀,一直以來被升學主義荼毒的人,以為只有考試才會閱讀,但其實不是這樣的,他希望用低門檻的方式,讓社區媽媽帶著小孩來看書,培養小孩的閱讀習慣。說到這裡,他笑著說:「比起大人,培養小孩閱讀容易的多啦!」
書店藏書豐富,陳設也別有風味,玻璃門後能瞧見一片綠意盎然,隨意一角都隱隱透露著書店主人的愜意。採訪當天,盧文鈞穿著一件已被洗的薄透的白T恤,整個人看起來相當輕鬆,但這份輕鬆可不是他與生俱來的調調。40歲之前,他是個科技業高階主管,憑藉多年努力,有車有房,生活豐裕的他,不禁思考難道還要無止盡的追求物質嗎?就這樣,他決定辭去工作,卸下人人稱羨的工作頭銜,告別熟悉的都市生活,把自己「移植」到關西小鎮,沉潛以待。
盧文鈞的家人住在台中,2014年書店開張,他就一人待在關西,守著書店,只有週末回家。時間久了,慢慢地,左鄰右舍也知道只有他一個人在這,就開始問他要不要一起吃飯,鄰居知道他會「拍謝」,便將家常飯菜端到書店給他。
「那個社區媽媽就是很好心,真的很溫暖,也很感動,後來我就想,像我這樣的人或是獨居老人能否也被關懷?」一個簡單的起心動念,盧文鈞開始社區共餐,邀請大家一起吃飯,他自己種田,一部分的米回饋社區,種菜的社區媽媽也分享自家蔬果。就這樣,有米有菜,再買個肉或魚,豐盛營養又有人情味的佳餚就此端上了桌。
很多社區都會做共餐,也會申請補助,但如果補助停止,立意良好的共餐只好結束。他說:「我們的共餐沒有申請補助,我認為有些事本來就應該做,有補貼很好,但沒有錢也沒關係,我們還是照做,這兩種思維是不同的。」
書店 地方創生的起點
書店不只是書店,盧文均更像是打造一片肥沃的土壤,希望有更多人能像他一樣「移植」回關西。他表示,地方創生口號很好聽,但在資本主義的氛圍下並不容易。在地人都會覺得只有在都市才有出息,如果回鄉,父母或親戚鄰居會認為你在都市混不下去,在他們的觀念中,鄉下住的就是退休或等死的人。「根深蒂固的偏見下,很多人不是不想回來,是回不來。」盧文鈞說。
「有機書店」是小鎮活化轉變的起點,自從書店開幕後,老街像是從沉睡中甦醒,陸陸續續有更多老屋被活化。藝術和音樂創作者、陶藝家、表演藝術家、建築設計者和植物染職人,不約而同選擇關西,孕育自己的創作。
新血注入了老街,但其實小鎮本有不少資深職人,將寶貴的青春奉獻給地方,像是百年豆腐店的師父、磨刀人、老裁縫、古道達人和文史工作者等等,盧文鈞花了不少時間認識他們,並將他們的生命經驗報導出來,讓更多人知道。他說:「老房子你看一次兩次會膩,但人和生命故事不一樣,聽過這些故事,你會知道這個地方太豐富了。」
用料裡來認識關西文化
每個村落或小鎮都有獨特的飲食文化,餐桌上的每道料理,都隱隱訴說著台灣不同族群的生命故事。食物不只是滿足生理需求,也餵飽我們想了解不同文化的飢餓。如果說認識一個小鎮要從「有機書店」開始,那麼想認識小鎮的文化,更要從當地的飲食著手。
在關西,社區媽媽踩著鹹菜或是做紅粄(紅龜粿)的身影,也成為有機書店傳播在地文化最好的媒介,盧文鈞說:「我認為每個地方只要把原汁原味的生活方式保留下來,就會很有特色,不需要刻意推廣或精緻化。」許多人來關西好奇常吃的紅糟醬或是鹹菜如何製作,就讓社區媽媽來教授,在這個過程中,人們不僅了解在地的飲食特色,也讓社區媽媽與來訪者有了連結甚至建立感情。
許多超過60歲的社區媽媽,在孩子成家立業後,難免有些空虛,盧文鈞品嚐過她們的好手藝,便搭起書店與社區媽媽的橋樑,讓更多社區媽媽看見自己的價值,也讓外地的旅人離開關西後,能吃著關西特有的食物回味旅程的收穫。
有機書店雖是以交換書的方式來運作,但更深層的意義是透過這種方式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來到有機書店,若你發現大門敞開,卻無人顧店,也不需太意外,因為在這裡,人與人彼此的「信任感」,也是盧文鈞能交換的品項之一。
▸▸捐款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