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盧明正

「福利社區化旗艦型計畫」通常是由五個社區以上組成的聯合社區,大手牽小手,彼此協力、互利共贏成為夥伴社區。新北市板橋區龍興社區發展協會結合了鄰近歡園、楠興、華東、大安共五個社區聯合提案,於101年代表新北市榮獲內政部福利化社區旗艦計畫-楠仔水岸新樂園,以改造環境、提升人力資源、創造就業機會及促進居民樂活健康生活為目標,成為新北市板橋區的閃耀之星。

 

浮洲三抱竹  板橋後花園 

距今一百多年前,當時浮洲和新莊往來密切,許多西盛庄及桕仔林居民遷居於此地,商業往來十分頻繁,盛極一時。其發展歷史可追朔自清乾隆41年(1776年),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人氏吳紹恭帶著家人渡海來台,便在浮洲地區落腳墾荒,因覓地上有大竹三叢(台語唸三抱),故取地名「三抱竹」,並且恭奉福德正神,吸引善信禮拜,至今已成為浮洲地區的信仰中心——三抱竹聚安宮,居民們茶餘飯後都會來此聚集,成為社區居民一起喝茶閒聊的好地方。

浮州位於板橋區的西南邊陲,沿著楠仔溝兩側延伸有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林本源園邸、435藝文特區、津渡碼頭、南雅夜市、江家古厝、大觀書社、聖若望教堂、浮洲親民公園……等,使浮洲地區成為板橋的後花園。近年來新北市政府在此推動環境改造、擴增建設、都市開發及興建合宜住宅等各項計畫,吸引更多人遷居與此,也為此地區注入一股新活力。

龍興社區位於浮洲地區的心臟地帶,不僅縱貫鐵路貫穿其中,還設有浮洲簡易車站,跨越楠仔溝就有捷運藍線亞東醫院站,聯外道路有縣民大道及臺65線(又稱為新北市特二號道路或五股土城線),對於此地區的民眾往來台北市及新北市新莊、樹林及土城區都非常便利。

龍興社區轄內包括龍安里、聚安里及復興里等三個里,舊地名為「浮洲三抱竹」,由於龍興街貫穿此三個里,故以該街命名。由於該社區位於板橋邊陲地帶,以舊式聚落型態佔多數,雖然人口有一萬餘人,但福利人口比例偏高,因此社區發展以社福醫療、人文教育、環境景觀及環保生態為主要重點,透過在地志工自發性認養來維護社區環境,並建立社區照顧關懷站和新住民關懷服務,藉此喚起居民意識,共同建構安全福利之學習型社區。

龍興社區每個月舉行二次的老人共餐,鼓勵長者們多多參與社區活動。攝影/盧明正

建構社會福利與居住安全

龍興社區發展協會執行長、龍安里里長黃春生是推動社區發展的主要靈魂人物,他於民國100年擔任該協會理事長(現任理事長為黃的妻子黃陳愛如),結合了鄰近歡園、楠興、華東、大安等社區發展協會聯合提案,於101年代表新北市榮獲內政部福利化社區旗艦計畫-楠仔水岸新樂園,時任理事長的黃春生就是該計畫的主要推動及執行者。

「楠仔水岸新樂園」計畫是以龍興社區為艦艏,帶領鄰近的歡園、楠興、華東、大安等社區(共17個里),共同整合與運用楠仔兩岸的在地資源,除了培訓志工服務當地的弱勢族群,並創造在地就業機會,促進地方社會福利發展,在楠仔溝兩岸之間共同創造了社區自主運作與永續經營目標。

回首「楠仔水岸新樂園」計畫三年的成果,黃春生表示,第一年為社區基礎紮根,主要著重在人力資源管理,辦理基礎志工及社福類、環保類志工教育訓練,成立志工服務隊;第二年鞏固「心網絡——社區關懷網路」,成立關懷服務站─妳我好厝邊,辦理關懷弱勢、溫馨送暖及健康講座等活動;第三年以在地香花文化為特色,培訓社區志工,經營手工肥皂主題班及培力手工藝技能,舉辦茉莉花節成果展,達到社區居民健康樂活、創意圓夢的願景。

「楠仔水岸新樂園」計畫執行期間引進區內學校的資源,龍興社區便與台灣藝術大學通識中心主任張純櫻的「藝術學」課程相結合,於102學年起陸續舉辦「藝梔獨秀‧龍興大悅」、「鳥語梔頭‧茉大幸浮」活動,和社區居民一起玩創意與行銷,展現社區年輕化的活潑面向。此外,龍興社區於105學年與台灣藝術大學通識中心副教授陳曉慧的「口述史的理論與實務」課程合作,透過學生分組訪問了在地耆老,留下早期浮洲地區的田野故事,讓年輕一代了解社區文化與歷史脈絡,傳承社區人文發展經驗。

黃春生里長介紹社區栽植茉莉花和黃梔花的情形。攝影/盧明正

延續社區產業  創造就業機會

黃春生在龍興社區執行福利社區化旗艦型計畫期間,推行「幸福魔法篇」與「美滿規劃篇」兩大案件。前者包括訓練社福和環保志工兩大群組,每週一、三訪視弱勢家庭和獨居老人,辦理電腦、編織及手工藝班,讓弱勢者及新住民學習第二專長。後者利用聚安宮充作老人共餐活動場所,同時將在地小型傳統加工廠的產業,透過新思維來延續社區產業之發展,增加在地居民的就業機會。

社區組成份子最重要的就是「人」,如何照顧每一個居民的生活是非常重要的。黃春生表示,他經常遇到有些家庭經濟出了狀況,爸媽沒辦法給小孩子零用錢,可是家裡有不動產,因而無法符合申請政府的救助條件,像這樣子的案例很多。於是,他在社區裡定期辦理社會福利宣導,讓居民了解最新的福利政策,幫助急難及弱勢家庭度過難關。此外,社區的文康中心也提供長者及新住民卡拉OK歡唱、打太極拳及練習民族舞蹈,除了建立社區居民情感與交流外,還可以增進身心健康與精神活力。

黃春生指出,浮洲地區於民國四、五十年代是茉莉花及黃梔花的種植產地,前者可製成茶包及香精,後者可作為染布及拼布原料。雖然該地區種植香花的產業已經沒落,但是近年來他仍然鼓勵社區居民採用盆栽方式,在社區巷弄及公園裡栽植茉莉花及黃梔花,每年到了四至六月開花期,社區志工們就會採花,大家一起發揮創意,將茉莉花製作成茶包,也萃取黃梔花做成染布,透過巧思製作成帽子及包包,不僅可以增加社區營運經費來源,並成為龍興社區的最佳文化特色。

走在龍興社區的巷弄間可以聞到一陣陣的花香,原來社區志工利用道路兩旁栽種許多茉莉花和黃梔花,而且在不遠處可以看見與水塔一般大小的雨水回收桶(水撲滿),原來這就是澆灌茉莉花和黃梔花的主要水源,而志工也蒐集落葉當作堆肥,如此不僅達到美化環境,更達到節能減碳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