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專題報導
    • 地方創生
      • 空間翻轉╳幸福有感
      • 永續旅行,下一站社區!
      • 社區媒體新浪潮──生存是為了繼續發聲
      • 部落觀光是蜜糖?是毒藥?
      • 青年,創什麼生?
      • 社區代誌,社區報乎你知
      • CSA—和農夫合作找幸福
      • 社區生活,居民一起玩設計!
      • 書味 人味 獨立書店社區找定位
      • 地方,創什麼生?
      • 社區小旅行 到底行不行
      • 地方創生的人才知識寶庫―社區大學
      • 大學接地氣 社區有底氣
      • 空間翻轉 × 社區共好
    • 社區照顧
      • 社區──兒少第二個溫暖的家
      • 長者照顧,部落的文化工程!
      • 社區醫療群的挑戰與契機
      • 社區──重拾老年經濟安全失落的最後一塊拼圖
      • 青銀共創 社區共好
      • 青銀跨代 共餐同居零距離
      • 銀髮生產力 社區新勢力
      • 攜手共老 跟社區當老伴
      • 照顧咖啡館特輯
      • 友善兒少 社區一起來
      • 以人為本的社區長者照護
      • 從臥床到走進社區 在地照護的現在與未來
      • 行動醫生到我家 在宅醫療揪感心
      • 社區 心的療癒場
      • 失智友善社區
    • 防災防疫
      • 沒天災,社區就安全嗎?
      • 人定不勝天──我們在災害中學到的事
      • 韌性社區不任性
      • 國際安全社區
      • 社區防疫
    • 偏鄉教育
      • 教育,能為偏鄉創生?
      • 社區 是偏鄉教育的大教室
      • 從新北市上林國小 看混齡教學成效
      • 遠距教學和社區在地  並非平行線
    • 食物銀行
      • 食物銀行,在地ㄟ嘟嘟好!
      • 亞洲食物銀行
      • 台灣食物銀行
      • 台灣食物銀行立法評析
      • 食物銀行50年
    • 合作經濟
      • 勞工當老闆 合作力量大
      • 合作共居,好家哉?
    • 特別製作
      • 庶民來發電 綠能進社區
      • 社區新勢力 新住民很給力
      • 鄰舍節特輯
  • 在地故事
    • 社區記者培訓作品
  • 社區人物
  • 內行人說
    • 專家觀點
    • 草根心聲
      • 萬華在地故事系列
  • 國際視野
  • 社區影像
  • 首頁
  • 專題報導
    • 地方創生
      • 空間翻轉╳幸福有感
      • 永續旅行,下一站社區!
      • 社區媒體新浪潮──生存是為了繼續發聲
      • 部落觀光是蜜糖?是毒藥?
      • 青年,創什麼生?
      • 社區代誌,社區報乎你知
      • CSA—和農夫合作找幸福
      • 社區生活,居民一起玩設計!
      • 書味 人味 獨立書店社區找定位
      • 地方,創什麼生?
      • 社區小旅行 到底行不行
      • 地方創生的人才知識寶庫―社區大學
      • 大學接地氣 社區有底氣
      • 空間翻轉 × 社區共好
    • 社區照顧
      • 社區──兒少第二個溫暖的家
      • 長者照顧,部落的文化工程!
      • 社區醫療群的挑戰與契機
      • 社區──重拾老年經濟安全失落的最後一塊拼圖
      • 青銀共創 社區共好
      • 青銀跨代 共餐同居零距離
      • 銀髮生產力 社區新勢力
      • 攜手共老 跟社區當老伴
      • 照顧咖啡館特輯
      • 友善兒少 社區一起來
      • 以人為本的社區長者照護
      • 從臥床到走進社區 在地照護的現在與未來
      • 行動醫生到我家 在宅醫療揪感心
      • 社區 心的療癒場
      • 失智友善社區
    • 防災防疫
      • 沒天災,社區就安全嗎?
      • 人定不勝天──我們在災害中學到的事
      • 韌性社區不任性
      • 國際安全社區
      • 社區防疫
    • 偏鄉教育
      • 教育,能為偏鄉創生?
      • 社區 是偏鄉教育的大教室
      • 從新北市上林國小 看混齡教學成效
      • 遠距教學和社區在地  並非平行線
    • 食物銀行
      • 食物銀行,在地ㄟ嘟嘟好!
      • 亞洲食物銀行
      • 台灣食物銀行
      • 台灣食物銀行立法評析
      • 食物銀行50年
    • 合作經濟
      • 勞工當老闆 合作力量大
      • 合作共居,好家哉?
    • 特別製作
      • 庶民來發電 綠能進社區
      • 社區新勢力 新住民很給力
      • 鄰舍節特輯
  • 在地故事
    • 社區記者培訓作品
  • 社區人物
  • 內行人說
    • 專家觀點
    • 草根心聲
      • 萬華在地故事系列
  • 國際視野
  • 社區影像
  • 食物銀行50年

食物銀行50年――淺談歐洲食物銀行的發展與現況

文/張以牧

在歐洲,對抗貧窮是歐盟「Europe 2020 策略」(小檔案1) 的五大目標之一。在2015年,歐洲有1億1千800萬的人口有貧窮危機 (小檔案2),其中4300萬人處於三餐不繼的狀況 (佔總人口8.1%)。

但在同時,食物浪費的數量卻與日俱增。以歐洲人習慣食用的麵包為例,歐洲一年便丟棄超過300萬噸的麵包,等同於西班牙全年的消耗量;[1]而在2016年,歐洲浪費食物的數量來到了8800萬噸,並衍生出1430億歐元的驚人處理費用。[2]

因此,「將社會多餘的物資,轉給需要的人」為基本理念的食物銀行,不僅能減少食物的浪費,也能救濟貧窮,很快速地就在歐洲民間發展了起來。1984年,法國巴黎出現第一間食物銀行,而到今日,法國食物銀行已超過4000間;而英國成立超過2000間食物銀行,實際參與食物銀行的教授Jonn May就直言:「幾乎每個社區都可以找到食物銀行。」;德國則有超過900間的Tafel (德國對食物銀行的稱呼),每周超過150萬人向當地的食物銀行求援。

 

法國成立全歐第一間食物銀行

與美國相比,歐洲食物銀行發展至今不過30餘年;且型態上比較少美國倉儲型的Food Bank,大多屬於小型的社區食物救濟組織,比較類似於美國的pantries跟台灣的食物銀行。

但在形成的原因上,歐洲與美國類似,也是民間與社區為回應政府福利政策修正所做出的應變。歐洲在1970年代經歷『福利國家黃金年代』的高峰後,1980年代後經濟走向疲乏,各國爭相刪減福利支出,或更嚴格審查福利身份,使貧窮問題開始浮上檯面。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民間開始引進「Food Bank」作為因應之道。

首先發起的是法國,1984年,Sister Cécile Bigot透過加拿大艾德蒙頓食物銀行 (Edmonton’s Food Bank) 的創辦人了解食物銀行的運作模式,並於同年的5月於法國的地方報紙La Croix撰文,揭露巴黎嚴重的貧窮問題與浪費食物。在Cécile Bigot的呼籲下,天主教慈善救濟會的Bernard Dandrel聯合其他五間慈善機構,成立了全法第一間,也是歐洲第一間食物銀行。

1984年5月13日,Sister Cécile Bigo於報紙上揭露巴黎的貧窮問題與食物浪費。圖片來源:http://www.banquealimentaire.org/

 

繼之而起的是比利時,André Hubert在1985年於首都布魯塞爾成立全國第一間食物銀行,並開始迅速發展。緊接著1986年《歐洲單一法案》[3]的簽署,加強政治合作以及建立單一市場成為歐洲共同體 (歐盟前身) 的目標;在此背景下,民間也出現了成立跨國食物銀行聯盟的呼聲,來協助歐洲各國推展食物銀行,因此在同年,歐洲食物銀行聯盟總會 (European Federation of Food Backs, 簡稱FEBA) 正式誕生。至今,全歐已有23國加入FEBA的網絡,包含福利制度相對完善的丹麥以及挪威。

歐洲食物銀行現況

2008年後,全球金融風暴以及接踵而來的歐債危機等事件,造成歐洲整體經濟呈現衰退的走勢,導致社會上對食物銀行的需求大幅增加。以英國為例,國內最具規模的食物銀行網絡The Trussell Trust,在2008年整年度送出二萬六千包的救濟食物包;而到2016年,整年度送出了一百一十八萬包,短短不到10年間便大幅增長了45倍。而在全球金融風暴的前一年,只有22間食物銀行加盟The Trussell Trust,「Food Bank」對英國人來說甚至是個陌生的概念;然而至今年為止,已有427間食物銀行加入其網絡。

不過也有例外,相對於西歐與南歐,福利健全的北歐較不盛行食物銀行,甚至在瑞典尚未有食物銀行建立的資料。另外像在奧地利,每個生活陷入困境而無其他資源者,可以領到政府將近 3 萬臺幣的生活津貼,因此社會對民間食物銀行的需求就較低,當地食物銀行也較著重在減少食物浪費與環保的理念。

 

 

小檔案1: Europe 2020
為建構一個高就業率、高生產力和高度融合的永續經濟社會,歐盟於2010年提出名為「Europe 2020」的策略,其具體五大目標為:

  1. 提昇20至64歲人口就業率至75%。
  2. 研發投資額達GDP總額3%。
  3. 溫室氣體排放量較1990年降低20%,再生能源比例增加20%,
    能源效率提昇20%。
  4. 輟學比例降低至10%以下,年輕世代擁有高教文憑之比例達40%。
  5. 減少2000萬貧窮邊緣的人口。
小檔案2:貧窮危機 (at risk of poverty)
根據歐盟的定義,只要符合以下三項中的其中一項,便是處於貧窮危機。
  1. 收入加總 (包含領取政府社會救助) 低於該國貧窮線以下。
  2. 三餐不繼或生活匱乏。
  3. 家戶中的成年人口處於極低的工作強度 (very low work intensity)

[1] 紀錄片《Taste the Waste》,Schnittstelle Köln/Thurnfilm,2011。

[2] 根據歐盟2016年的報告,處理廢棄食物的相關花費達到1430億歐元,其中以處理家戶浪費的
金額為大宗,達980億歐元。另外根據聯合國農糧署的統計,歐洲平均浪費31%的食物,僅次於美加澳紐地區。
[3]《歐洲單一法案》(Single European Act)訂立了歐洲共同體於1992年12月31日前建立單一市
場的目標;又使歐洲政治合作成為法律條文,即歐盟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的前身。法案分別於
1986年2月17日於盧森堡市及1986年2月28日於海牙簽署,並於1987年生效

▸▸捐款支持▸▸

☛|「芥助網」社區工作服務計畫|☛

☛|社區食物銀行|☛

Share

以社區傳播的方式,推動社會大眾深入社區,關懷弱勢族群,關注社區福利政策,並鼓勵積極投入公眾事務,落實自助互助共享共好的理念,共同建構共生的幸福社區。

社區人物

  • 終身志工黃文章 和新住民作伙打造老後宜居社區

    31 5 月, 2022

  • 災變社工吳秉翰 陪伴災民從傷痛中復原

    11 8 月, 2021

  • 曾旭正:建構社區理想生活 就是我身為建築人的夢想

    7 2 月, 2021

  • 知名畫家里長馬里斯 用藝術打造友善動物社區

    10 1 月, 2021

國際視野

  • 不怕斷糧又兼顧環保 在地農場成最強後援

    8 6 月, 2022

  • 與弱勢者同行 食銀深耕社區讓食物系統更具韌性

    7 4 月, 2022

  • 疫情下假消息傷及移民 社區組織群起破解

    3 3 月, 2022

  • 共繪共生 以藝術凝聚社區意識

    1 3 月, 2022

內行人說

  • 不怕斷糧又兼顧環保 在地農場成最強後援

    8 6 月, 2022

  • 終身志工黃文章 和新住民作伙打造老後宜居社區

    31 5 月, 2022

  • 與弱勢者同行 食銀深耕社區讓食物系統更具韌性

    7 4 月, 2022

  • 以社區活動中心凝聚居民 探索共好社區願景

    6 4 月, 2022

財團法人基督教芥菜種會

地 址:新北市三重區重新路5段609巷4號9樓之2

電 話:(02)2999-8398

傳 真:(02)2999-7215

電子信箱:cceditor@mustard.org.tw

劃撥帳號:財團法人基督教芥菜種會 00007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