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專題報導
    • 地方創生
      • 空間翻轉╳幸福有感
      • 永續旅行,下一站社區!
      • 社區媒體新浪潮──生存是為了繼續發聲
      • 部落觀光是蜜糖?是毒藥?
      • 青年,創什麼生?
      • 社區代誌,社區報乎你知
      • CSA—和農夫合作找幸福
      • 社區生活,居民一起玩設計!
      • 書味 人味 獨立書店社區找定位
      • 地方,創什麼生?
      • 社區小旅行 到底行不行
      • 地方創生的人才知識寶庫―社區大學
      • 大學接地氣 社區有底氣
      • 空間翻轉 × 社區共好
    • 社區照顧
      • 社區──兒少第二個溫暖的家
      • 長者照顧,部落的文化工程!
      • 社區醫療群的挑戰與契機
      • 社區──重拾老年經濟安全失落的最後一塊拼圖
      • 青銀共創 社區共好
      • 青銀跨代 共餐同居零距離
      • 銀髮生產力 社區新勢力
      • 攜手共老 跟社區當老伴
      • 照顧咖啡館特輯
      • 友善兒少 社區一起來
      • 以人為本的社區長者照護
      • 從臥床到走進社區 在地照護的現在與未來
      • 行動醫生到我家 在宅醫療揪感心
      • 社區 心的療癒場
      • 失智友善社區
    • 防災防疫
      • 沒天災,社區就安全嗎?
      • 人定不勝天──我們在災害中學到的事
      • 韌性社區不任性
      • 國際安全社區
      • 社區防疫
    • 偏鄉教育
      • 教育,能為偏鄉創生?
      • 社區 是偏鄉教育的大教室
      • 從新北市上林國小 看混齡教學成效
      • 遠距教學和社區在地  並非平行線
    • 食物銀行
      • 食物銀行,在地ㄟ嘟嘟好!
      • 亞洲食物銀行
      • 台灣食物銀行
      • 台灣食物銀行立法評析
      • 食物銀行50年
    • 合作經濟
      • 勞工當老闆 合作力量大
      • 合作共居,好家哉?
    • 特別製作
      • 庶民來發電 綠能進社區
      • 社區新勢力 新住民很給力
      • 鄰舍節特輯
  • 在地故事
    • 社區記者培訓作品
  • 社區人物
  • 內行人說
    • 專家觀點
    • 草根心聲
      • 萬華在地故事系列
  • 國際視野
  • 社區影像
  • 首頁
  • 專題報導
    • 地方創生
      • 空間翻轉╳幸福有感
      • 永續旅行,下一站社區!
      • 社區媒體新浪潮──生存是為了繼續發聲
      • 部落觀光是蜜糖?是毒藥?
      • 青年,創什麼生?
      • 社區代誌,社區報乎你知
      • CSA—和農夫合作找幸福
      • 社區生活,居民一起玩設計!
      • 書味 人味 獨立書店社區找定位
      • 地方,創什麼生?
      • 社區小旅行 到底行不行
      • 地方創生的人才知識寶庫―社區大學
      • 大學接地氣 社區有底氣
      • 空間翻轉 × 社區共好
    • 社區照顧
      • 社區──兒少第二個溫暖的家
      • 長者照顧,部落的文化工程!
      • 社區醫療群的挑戰與契機
      • 社區──重拾老年經濟安全失落的最後一塊拼圖
      • 青銀共創 社區共好
      • 青銀跨代 共餐同居零距離
      • 銀髮生產力 社區新勢力
      • 攜手共老 跟社區當老伴
      • 照顧咖啡館特輯
      • 友善兒少 社區一起來
      • 以人為本的社區長者照護
      • 從臥床到走進社區 在地照護的現在與未來
      • 行動醫生到我家 在宅醫療揪感心
      • 社區 心的療癒場
      • 失智友善社區
    • 防災防疫
      • 沒天災,社區就安全嗎?
      • 人定不勝天──我們在災害中學到的事
      • 韌性社區不任性
      • 國際安全社區
      • 社區防疫
    • 偏鄉教育
      • 教育,能為偏鄉創生?
      • 社區 是偏鄉教育的大教室
      • 從新北市上林國小 看混齡教學成效
      • 遠距教學和社區在地  並非平行線
    • 食物銀行
      • 食物銀行,在地ㄟ嘟嘟好!
      • 亞洲食物銀行
      • 台灣食物銀行
      • 台灣食物銀行立法評析
      • 食物銀行50年
    • 合作經濟
      • 勞工當老闆 合作力量大
      • 合作共居,好家哉?
    • 特別製作
      • 庶民來發電 綠能進社區
      • 社區新勢力 新住民很給力
      • 鄰舍節特輯
  • 在地故事
    • 社區記者培訓作品
  • 社區人物
  • 內行人說
    • 專家觀點
    • 草根心聲
      • 萬華在地故事系列
  • 國際視野
  • 社區影像
  • 國際安全社區

鄢健民 打造台北文山安全山城的幕後推手

                                                         文/吳震威

台北市文山區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美景、豐富的人文資源,更是獲得國際認證的「安全社區」。自2007年起,推動國際安全社區計畫至今,正好邁入十周年。不僅發展出符合在地特色的安全社區網,豐碩的成果也是台灣有名的安全社區典範。文山安全社區暨健康城市促進會總幹事、明興里里長鄢健民表示:「因為有先進們與白璐老師熱心的指導與協助,才得以順利推社區工作,並且很幸運地收穫了這麼多豐碩的成果」。

為了符合國際安全社區認證的準則,文山區首先成立事故傷害鑑測小組,且與轄區內的萬芳及景美醫院急診室合作,針對居民受傷原因、環境等資料,與臺灣社區安全推廣中心共同分析,再結合區內各領域資源,進而提出文山安全社區的七大主題:包括居家安全、道路交通安全、用藥安全、學校安全、觀光休閒安全、蓄意傷害防制及社區防災安全。「透過事故傷害鑑測,才能對症下藥解決問題。」鄢健民舉例:在道路交通安全的部分,聯繫交通大隊合作道路交通安全,針對較常發生事故的路段研究,分析事故發生原因,找出解決方法,從而降低事故傷害的發生。此外,因應文山區的觀光發展特色,在2016年也與座落轄區的台北市立動物園合作規劃「健康『熊』讚-動物園友善安全步道」。凸顯自然生態教育、消耗熱量等健康目的,沿途設置自動體外心臟除顫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AED)可供緊急利用,工作人員也完成急救教育培訓,全方面維護遊園民眾的健康安全。

 

文山區迄今已與日本兩個擁有國際安全社區認證的城市-松原市與豐島區締結姊妹社區,相互觀摩交流。鄢健民表示,在參訪豐島區的時候,對於他們的「區民廣場」特別興趣。「它就像是台灣的社區關懷據點,平日提供小孩與老人的日間照顧。當災害發生時,區民廣場則會轉換為避難場所。除了保障小孩與老人的居家安全外,更是防災安全上的重要空間。這是台灣需要學習的地方。」鄢健民表示。

 

國際交流觀摩是推動安全社區的重要任務之一。(照片來源:鄢健民)

 

從推動安全社區至今已邁入第十個年頭,文山區在各方面都是許多社區的模範,但鄢健民認為,關乎社區的事是永遠做不完的,仍有許多可以發想與改善的地方。文山安全社區暨健康城市促進會都會透過每年理監事會議與評鑑機會,邀請區內各鄰里間相互分享,針對安全社區計畫進行檢討與再評估。鄢健民提到,由於近幾年居家消防安全漸受關注,居民安裝住宅用火災警報器比例在台北市各區中比率較低。因此,在發現問題後,與消防大隊合作,推廣社區防災安全演練宣導,同時申請補助替民眾安裝住警器。鄢健民表示,不斷做重複的事情很無趣,所以必須透過他山之石,持續發掘並解決問題,走在傷害之前,才能真正照顧到居民安全。

 

社區內隨處可見的道路交通安全標語,叮嚀居民的用路安全。(照片來源:吳震威)


▸▸捐款支持▸▸

☛|「芥助網」社區工作服務計畫|☛

☛|社區防災韌力培力計劃|☛

Share

標籤: 社區防災

以社區傳播的方式,推動社會大眾深入社區,關懷弱勢族群,關注社區福利政策,並鼓勵積極投入公眾事務,落實自助互助共享共好的理念,共同建構共生的幸福社區。

社區人物

  • 終身志工黃文章 和新住民作伙打造老後宜居社區

    31 5 月, 2022

  • 災變社工吳秉翰 陪伴災民從傷痛中復原

    11 8 月, 2021

  • 曾旭正:建構社區理想生活 就是我身為建築人的夢想

    7 2 月, 2021

  • 知名畫家里長馬里斯 用藝術打造友善動物社區

    10 1 月, 2021

國際視野

  • 不怕斷糧又兼顧環保 在地農場成最強後援

    8 6 月, 2022

  • 與弱勢者同行 食銀深耕社區讓食物系統更具韌性

    7 4 月, 2022

  • 疫情下假消息傷及移民 社區組織群起破解

    3 3 月, 2022

  • 共繪共生 以藝術凝聚社區意識

    1 3 月, 2022

內行人說

  • 不怕斷糧又兼顧環保 在地農場成最強後援

    8 6 月, 2022

  • 終身志工黃文章 和新住民作伙打造老後宜居社區

    31 5 月, 2022

  • 與弱勢者同行 食銀深耕社區讓食物系統更具韌性

    7 4 月, 2022

  • 以社區活動中心凝聚居民 探索共好社區願景

    6 4 月, 2022

財團法人基督教芥菜種會

地 址:新北市三重區重新路5段609巷4號9樓之2

電 話:(02)2999-8398

傳 真:(02)2999-7215

電子信箱:cceditor@mustard.org.tw

劃撥帳號:財團法人基督教芥菜種會 00007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