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震威

甚麼是社區?社區是動態的,具有高度彈性的,並非硬性的規定或劃分的行政區。(過去社區常依行政區域劃分,其後發現這樣的劃分難以激發居民的社區認同,由此檢視社區範圍是否應予調整。近年來的研究認為,或許可以經由社區居民參與、組織社區、發揮凝聚力等事項,自然形成明顯的社區邊界來重新定義社區。)所以社區可以是一棟有法定的住戶管理委員會的大樓;可以是一個以「人際關係的群組」所組成的群體;也可以是一個行政區。本文所報導的世界衛生組織社區安全推廣協進中心的「國際安全社區認證」所認定的社區,就是必須以行政區為申請單位的社區,現在就讓我們來瞭解在國際上對對於社區邊界的另一種規範吧!

 

「文山是我家,安全靠大家」對台北市文山區的居民而言,是再熟悉不過的口號。為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質,文山區自2007年起,積極推動安全社區營造計畫,並於2010年與2015年通過世界衛生組織社區安全推廣協進中心的「國際安全社區」認證,是國際上第128個、台灣第15個獲得肯定的社區。文山安全社區暨健康城市促進會總幹事,同時也是明興里現任里長的鄢健民表示:「社區安全是不分族群的。能針對問題,解決問題,才能提供居民良好的居住環境」。     

「安全社區」的概念,最早在1970年由瑞典的三個社區共同發起,運用社區之力連結政府與地方資源,經過三年試驗,成功降低區內事故傷害的發生率,因而引起WHO的重視。1989年,瑞典皇家醫學院向WHO申請設立世界衛生組織社區安全推廣協進中心,安全社區運動由始推向全球。

台灣安全社區的推展,最早於2002年開始,由台北市內湖區、台中縣東勢鎮、嘉義縣阿里山南三村及花蓮縣豐濱鄉等四個社區作為示範社區,2005年10月全數獲得國際安全社區的認證。從此之後,為將安全社區推展的經驗傳承給國內其他地區,政府在2006年成立「台灣社區安全推廣中心」,結合四個社區的經驗作為台灣各區的支援中心,推廣安全社區計畫。鄢健民表示:「當初台北市政府為推動安全社區與健康城市的兩個社區發展方向,指派轄下12個行政區,針對兩個發展方向個別進行推動,而文山區正是以『安全社區』作為目標。 」

推廣安全社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達到認證標準,必須符合國際安全社區的七大準則。社區必須透過跨領域間的合作,針對安全問題提出執行方法,並且展現推行成效與成果。經費的籌措與社區資源間的整合,都是申請認證的一大考驗。鄢健民回憶,文山區在推動安全社區計畫時,依照內湖區與中正區的認證經驗與指導,以及台灣社區安全推廣中心白璐老師的協助,很快地找出符合文山區的安全社區計畫方向。此外,社區內仕紳與居民間的支持與合作共識,促使社區資源得到整合。鄢健民表示:「當初很榮幸能邀請指南宮董事長高忠信擔任文山安全社區暨健康城市促進會的理事長,透過高董事長在地方上的影響力,達到社區內的整合。尤其在經費的籌措上,雖運用台北市政府提撥給各區健康服務中心與安全社區計畫約二、三十萬的補助,但仍不足以支應計畫的財務預算。於是發起社區內自發性的募款,以自給自足的方式執行計畫,得到社區各界很多的迴響,順利推行。 

文山安全社區暨健康城市促進會總幹事鄢健民。(照片來源:曾雅萍)

取得國際安全社區認證後,並非從此一勞永逸。獲得這個國際認證的安全社區,每隔五年都需要重新提出認證申請。鄢健民回想:「第二次申請認證時壓力更大,如何突破需求?如何提出比第一次更好的執行成果?這些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次通過認證之後,文山區一方面重新評估分析事故傷害的成因,找出問題;另一方面從原本推行的方案計畫當中,再增加對於蓄意傷害防治與社區防災安全小組的維護,提高居民居住品質與安全維護,獲得國際安全社區委員的肯定,於2015年再次成功過關,延續國際安全社區的認證,是臺灣推行國際安全社區中非常成功的示範社區之一。


▸▸捐款支持▸▸

☛|「芥助網」社區工作服務計畫|☛

☛|社區防災韌力培力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