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善慧
距離去年5月新冠肺炎疫情大爆發,時隔不到一年,現今不僅確診人數不斷刷新紀錄,大型醫院的醫療量能更是再度面臨崩潰邊緣。5月10日台北市政府宣布,將在中山、萬華、文山、北投等四區試辦「社區診所投入居家照護」,若民眾PCR陽性,社區診所可提供居家照護服務,讓無症狀或輕症的民眾可以待在家中。另據媒體報導,新竹市也有15家社區診所加入「COVID-19指定社區採檢院所」行列,提供快篩陽性民眾或經醫師評估須採檢對象PCR檢測。
解除大型醫院醫療量能不足的危機,社區醫療診所的加入是解決方式。以社區為基礎(community-based)的診所可以提供更多初級診療、健康諮詢與居家照護的服務,幫助緩解陷入困境的醫療系統的壓力。
去年新港文教基金會創辦人、長期深耕地方的「小鎮醫師」陳錦煌接受社區力《社區醫療群的挑戰與契機》的專題訪問時即表示,中央仍是以停留在醫學中心的防疫工作為重心,忽視基層社區醫療群由下而上的功能,他也談到COPC(community-oriented primary care)的概念,應以社區這個「群體」來思考如何讓居民更加健康,並且有能力主動發現社區的健康問題,並加以解決。
所謂COPC,指的是「社區導向的基層醫療」:
一、是一個透過公共衛生、流行病學、預防醫學和基礎保健原則,以改善社區民眾健康的照護模式,是有效衛生系統的基石;
二、以社區為單位,將「社區參與」置於COPC模式的中心,讓社區民眾參與計畫,建立醫療專業與居民的夥伴關係;
三、如同醫生診斷患者,COPC團隊先進行社區診斷,確定待解決的健康問題,並排列優先順序;
四、針對社區健康問題設計解決方案與評估機制,進而發展社區解決一系列健康問題的能力。
COPC在台灣,曾在921震災時發揮良好果效。當時台大醫學院師生前往南投縣鹿谷鄉災區投入醫療衛生重建工作,並建構整合性醫療體系、建立社區教學模式,成效卓著。之後於2003年3月10日實施「全民健康保險家庭醫師整合性照護制度試辦計畫」,只是多數民眾對此計畫無感,至今顯見多數民眾仍傾向至大型醫院看診就醫。
守住社區就能守住疫情,在疫情捲土重來的關鍵時刻,遠水救不了進火,惟有社區在地資源方能提供即時就近的醫療服務。而衛福部「以家庭為中心、以社區為基礎」模式,不應侷限在社會安全面向,更需擴及至醫療保健服務,讓社區診所形成的醫療群不僅是民眾醫療保健的守門員,更是在社區中掌握第一線戰況,並依戰術積極行動的「四分衛」。看見有愈來愈多在地診所願意站出來,為嚴峻的疫情盡一份心力,相信能適度減輕大型醫院的醫療負荷,相關單位也應積極連結各在地醫療群或各縣市醫師公會組織,盡速重視健全社區醫療體系的問題,記取歷史教訓,避免未來再度重蹈醫療資源短缺、醫護工作超載的覆轍!
參考資料:
- HUGH FULMER“Community-Oriented Primary Care” Common Health(1999)
- 三軍總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社區導向之基層醫療COPC)
延伸閱讀:社區醫療群的挑戰與契機
▸▸捐款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