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碧玲
  •  台灣全民食物銀行協會理事長
  • 《上下游副刊》總編輯
  • 台灣全民食物銀行協會,作為一個以食物為核心的非營利事業組織,我們自詡為食物銀行界的先驅,絕非鐵板一塊,關注環境、資源重新分配、營養,以及相關食銀的立法,順隨勢轉調整腳步,讓食物銀行更積極扮演起「綠色」的飢餓干預組織,通過機構與社區的跨組織合作,為缺乏食物者提供糧食援助,建立民間社會支持可持續糧食系統
全國成
  • 基督教芥菜種會社會救助處處長
  • 主張防災重於救災,倡導防災教育要從社區及學童做起,先從幫助自己及家人,與鄰居成為互助者,減少災害衝擊,使防災社區成為韌性社區。
吳碧霜
  •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執行長
  •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前秘書長
  • 由社區營造的角度來看台灣這片土地的 人,連結公共利益共同經營社區,與在地居民真實相處,共創造未來生活願景。
吳俊毅
  • 不完美原創工作室負責人
  • 社區設計與地方創生方案策劃人
  • 社會設計可以為生活帶來策略,洞見問題背後的原因,驅動人們探索與土地的關係,從生活場域累積文化內涵,促成社區多樣化行動及組織
周睦怡
  • 德國柏林洪堡大學政治學博士
  • 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推動與協調計畫」博士後研究員
  • 專長於社會經濟、社會創新、公民參與、大學社區伙伴研究、公民社會和民主深化等領域。大學與社區建立伙伴關係,共同面對地方的需求和問題並透過集體智慧和行動嘗試提出解方。大學與社區共學共作,共同承擔風險和共享成果,一起打造更為友善環境和社群互惠的共好生活!
周玟琪
  • 國立中正大學勞工關係學系專任教授
  • 行政院社會福利委員會委員
  • 研究專長與興趣主要包括高齡社會與勞動;性別與勞動;全球化與勞動;就業安全政策與實務。曾擔任台灣老人學會創會理事;並成功延續2011年7月截止的科技部社區行動研究成果,在台南西港穀倉餐廳,結合在地麻油特色產業,創造在地友善就業機會,提供在地青年留鄉服務與就業弱勢者多樣化就業機會,包括銀髮族、單親中高齡婦女、身心障礙者等。
徐敏雄
  • 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 台灣夢想城鄉營造協會理事長
  • 以台北萬華為起點,結合社區大學、青年志工、街友、底層勞工和當地傳統產業的共學經驗,創建各式微型產業
 梁玲菁  
  • 臺北大學金融與合作經營學系兼任副教授
  • 前國立臺北大學合作經濟學系系主任
  • 中國合作學社前理事長,現任常務理事
  • 主張落實合作經濟制度,中央與地方重視合作社共同利益分享,住宅及照顧的社區問題,可取經韓、日及歐洲住宅照顧合作社系統,深耕公民合作經濟教育,擺脫政府補助的心態
陳怡伃
  • 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
  • 社區工作是方法也是價值,透過組織、倡導、服務方案、社會創新、田野研究等取向,發展以人為本的理解和提案,回應社群成員的共同需求,實踐合作互助的共好生活
陳順孝  
  • 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副教授、《生命力新聞》指導老師、公共電視董事、中華電視公司董事和教育部媒體素養教育推動會委員
  • 參與媒體素養、公民新聞、獨立媒體運動,希望每個公民都能尋獲所需資訊、破解內容迷障,進而產製自己的訊息、發出自己的聲音,共創相互傾聽、相互對話、相互瞭解、相互尊重的新時代
楊志彬
  • 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秘書長
  • 致力於政府與民間搭建溝通橋梁,並關注在地議題,帶動社區居民參與公共事務,透過人才培力與地方知識累積,成為地方創生的基礎。
 詹正德  
  • 台灣資深影評人686、有河book書店店主、友善書業合作社前理事主席、《閱讀的島》前總編輯,著有影評集《看電影的人》
  • 獨立書店空間成本太高,賣書成為薄利事業,產業內部也有不公平對待,因此獨立書店要聯合起來,宣揚書店理念,喚起讀者重視,以爭取自身權益。
 管中祥  
  • 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
  •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庫長
  • 強調公民參與與社區傳播,關注人權、環保、移工、農業等議題,訴求公民團體突破媒體限制,發揮社會改革的正能量。
 劉懿德  
  • 台灣在宅醫療學會副秘書長
  • 嘉義市社區醫療發展協會總幹事
  • 嘉義市樂善照顧服務勞動合作社籌備會主席
  • 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兼任講師
  • 主張以公共衛生的社區視野實踐社區醫療,兼具醫療的公共性意義,繼以做到社區共生與永續發展。長期關注台灣在宅醫療的脈動,並投入相關實務與研究領域,搭建專業的團隊關係專業,用心走入社區,幫民眾安心在社區生活。
潘淑滿
  • 臺灣師範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教授兼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
  • 研究領域:親密關係暴力、移民、多元文化和污名與弱勢族群
黎家銘
  • 台大醫院北護分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
  • 台灣在宅醫療學會常務監事
  • 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老人醫療與長照專案小組學術分組副召集人
  • 社區醫療照護核心精神是以社區中的個人為中心,透過大家放下權力、分享資源與互助合作,共同促進社區居民的健康
劉曉春
  • 曾任教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工所和廣州中山大學人類學與社會學學院
  • 目前為民間獨立的社工研究者,也持續在兩岸督導一線社工和督導們
  • 專長是詮釋取向社會工作、理論與實踐整合、社會工作督導。

謝子涵
  • 日本政策研究大學院大學訪問研修
  • 日本一般財團法人地域活性化中心國際實習生
  • 公務人力發展學院地方創生研習班講師
  • 客家委員會諮詢委員
  • 地方創生除了關注移居地方的「關係人口」外,應該透過組織革新及創造城鎮品牌,用科技串連虛擬與實體世界的工作方法,達到永續發展(SDGs)的相關政策
Ciwang Teyra
  • 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
  • 台灣人權促進會執行委員
  • 主張透過公民團體及民間行動,讓民眾對社會正義及多元文化有更多覺醒與認識,達到改變社會的動能與發展。

註:以上係依姓氏筆畫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