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圈就像個黑洞,大量吞噬一切,年輕人嚮往都市掏金,導致偏鄉人口急速外流、老化。2019年行政院推動「地方創生元年」,宣告台灣人口失衡的危機,需透過國安層級的「地方創生國家戰略計畫」來解決,在發現過去兩年,以鄉鎮公所做地方創生事業提案主要窗口之不足,今年邁入第三年,調整以「青年培力工作站」(以下簡稱工作站)的方式。工作站是否真能吸引年輕人,熱衷創造與土地的連結、挖掘每片土地的獨特故事及性格,帶動地方工作與人的良性循環?

地方創生的前身為日本1988年的「故鄉創生」政策,到2014年開始推動制度與財政更加完善的「地方創生」,為消弭人口過度集中都市,鄉村人口流失、老化的城鄉發展失衡問題,而在鄉鎮創造產業與穩定就業機會,中心思想是「城鎮、人口、工作」三位一體,希望地方能結合地理特色及人文風情,發展出最適合自身的產業。有人批評台灣拿香對拜,但不可否認台灣與日本面臨相同課題,2018年中華民國人口推估報告預估,2065年台灣總人口將減至1,735萬人,總人口70%以上集中六都,青年人口不斷遷離鄉村,使鄉村地區勞動力及產業發展產生缺口,城鄉落差會越來越大。

2018年當時任行政院長的現任副總統賴清德喊出「2019台灣將是地方創生元年」,定位地方創生為國家安全戰略層級的國家政策,命國發會為幕僚單位,籌備台灣地方創生等事務工作,師法日本政策(註一),由公所扮演執行角色,第一線接觸需求單位並鼓勵提案。

地方創生團隊的年輕人一同腦力激盪(照片來源:火箭人實驗室)

暨南大學通識中心兼水沙連人社中心主任江大樹肯定政府將地方創生視為國家戰略計畫,跟少子化一樣,看到城鄉失衡的長期趨勢及結構性問題,因此必須持續、全面檢視問題,策略性的從可改變結構的關鍵環節做準備及漸進推動。依照日本經驗,地方創生很難在3、5年內看出明顯成果,但就他的觀察,地方創生已造成社會關注、地方基層運作轉變的氛圍,有達初步效果。

公所面對創生政策難避四大問題

然而,一個以鄉鎮公所為主要提案者的機制,卻有「地方政治生態青年人難投入」、「仍落入行政區思維」、「炒短線要亮點做績效」、「基層公務人才不足」等四大問題。

「政府資源透過鄉鎮公所整合,是相信地方政府要有角色,可是社區脈絡所有事由地方政府統整,很快進入地方政治人物的利益分配。」921大地震後投入部落文化重建至今的原住民深耕德瑪汶協會秘書長黃盈豪說,地方創生團隊運用創新思維替地方注入新活水時,最提心吊膽的莫過於地方盤根錯節的派系勢力,彼此恩怨情仇連在地人都說不清,對移居者更有如霧裡看花,一不小心就誤觸地雷。地方創生全由公所整合,容易忽略整個社區脈絡實際狀況,輕易跳過一些社區網絡,直接進入另一個遊戲規則,簡而言之,得到相關地方創生計畫訊息、掌握決策權及參與這些事物者,都是地方政治生態的特定階級。

青年團隊屏東火箭人實驗室負責人張彥頡認為,由公所統籌之前,中央政府多是把資源交給一個縣的育成中心,這對地方發展非常不健康。他以屏東為例,屏北、屏南條件就相差甚多,即使以公所為單位也不具代表性,認為應以地區細分,將不同地形氣候、族群等地方條件都被「細膩對待」,地方創生才能更準確砸中目標。許多地方創生計畫推動文化有其脈絡,不能以狹隘的行政區域劃分,例如:火箭人實驗室積極推動的恆春半島歌謠,含屏東縣恆春鎮、滿州鄉及車城鄉;德瑪汶推動大安溪流域部落,更橫跨台中市和平區及苗栗縣泰安鄉,若只是以公所為單位推動地方創生,行政區域將侷限地方創生的發展。

火箭人實驗室

火箭人實驗室負責人張彥頡(右)主張,地方創生計畫推動文化有其脈絡,不能以狹隘的行政區域做區分(照片來源:洪敏隆)

很多地方團隊與中央或地方政府有不愉快的合作經驗,因此敬而遠之。火箭人實驗室行政總監林惠琪表示,政府很多單位推動計畫重視的是有「亮點」的績效,往往找會行銷包裝的台北公關公司承接,但公關公司實際執行仍委託地方團隊,她感慨:「地方團隊不會包裝自己,但公關公司卻是行銷包裝得漂漂亮亮,辦完活動或計畫就走人,徒留地方團隊繼續做基礎工作……很多計畫應該腳踏實地,才能看到根本並解決問題。」炒短線要亮點做績效,成為地方創生第三個待解決的問題。

問題四來自基層公務人才不足,黃盈豪指出,日本經驗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地方政府有很強的承辦人員及官僚體系,反觀台灣,從推動社區總體營造到地方創生,基層公務人員的培力仍嫌不足,對地方資訊細節缺乏掌握的管道,也不知道如何借助在地特質,導致地方政府角色侷限在「五鬼大搬運」的資源分配,無法提出符合當地需求的創生計畫。

青年尋求支持系統扎根在地

農業科技研究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陳玠廷認為,地方創生很重要的是人口回流、創造產業,但人要在地方有好發展,還需要醫療、交通等相關配套措施或設施。國發會啟動地方創生,從鄉鎮市公所出發有其正面意義,如果沒有公所組織,很難面面俱到考量各環節,公所必須在地方創生扮演一定角色,「但行政部門還是有基本運作的邏輯及一定的框架」,導致地方創生的公益性、創新或比較細微問題不易被發掘。

國發會國土發展處副處長呂登元表示,地方創生強調讓人口回流,主訴求對象是青年,而青年不論是思想觀念、行動力、活動力都最強,是有助於活絡地方的力量,不論是留鄉、返鄉或移居,如果要永續就必須建立支持系統。過去在多次座談會上青年們反映,若不是在地成長沒有背景,人生地不熟很難融入地方,成立工作站就是為強化「支持系統」,讓年輕人在地方就業、創業,都有夥伴可以慢慢引導,融入地方的系統跟生活。

青年培力工作站強化青年在地方的支持系統(照片來源:火箭人實驗室)

國發會今年從374組徵選團隊中,選出第一批30組的工作站,呂登元指出,都是深耕很久的地方團隊並有具體績效,目前新一期的甄選也已經公告,每個工作站單一年度最高補助300萬元,該計畫是配合前瞻預算的兩年一編,透過今年6月起陸續創立的4個地方創生分區指導中心,訪視工作站運作情形,並要求提出期中及期末報告,了解是否與所做績效吻合,成效好的團隊未來4年也會持續補助,希望支持系統全面扎根。

國發會賦予工作站4項任務,分別是諮詢、培力、挖掘與發想實踐。呂登元進一步說明,想要中長期就業、創業的青年,要建立能給予資訊和指引的夥伴關係;舉辦相關工作坊,邀請青年及在地人參加做扎根工作;透過母雞帶小雞挖掘人才,並帶領沒經驗的年輕人挖掘及投入公共議題;在發想實踐上,則是將這些議題的DNA轉化為事業構想,有別於過去僅限公所彙整提案,進一步開放地方商號、公司、社會企業等,有自主提案的管道,讓更多地方創生蓬勃發芽。

高度參與提升質能 擺脫遺世烏托邦

陳玠廷也擔任工作站審查委員,他認為,這些青年團隊入選的最大意義是「他們過去的努力被社會看到」,這些年輕人過去都在做體制外的事,總會疑惑是否除了他們這群人外,沒人關心這些事務,好像遺世獨立的烏托邦,藉由工作站可以鼓勵年輕人,理想是有用的,你並不孤單!

陳玠廷

擔任審查委員的陳玠廷對青年培力工作站有高度期待(照片來源:洪敏隆)

陳玠廷期待青年培力工作能細緻並全面掌握地方DNA,這些工作必須透過人類學的蹲點、社會學的田調,才能將地方紋理、重要元素挖掘出來,且青年團隊與年輕世代差距小,扮演起培育角色,支持像他們一樣的年輕人,若未來能提出可推動的事業提案,相信會影響更多人有嘗試的勇氣,願意跨出第一步。

台灣區域發展不均,很多有想法和創造力的人,選擇待在都市過規律生活,如果地方長遠發展要有改變,不只是人口量的問題,質更重要。陳玠廷說:「工作站就是扮演質的補充」,一個工作站可能最多10個人,從量來看根本不成比例,但若他們都高度參與、認識地方,提出地方策略的想像,發揮的效益就會非常大,就不再像早期如穀東俱樂部發起人賴青松單打獨鬥,靠他自己力撐,而是能吸引更多人來投入地方。

做為農業復興運動代表人物之一的賴青松說:「過去從來拿不到政府資源,這次我和志同道合的夥伴成立慢島生活公司,能入選青年培力工作站是從沒想過的事,我們的痛點缺資本,政府這筆經費可以承擔創業風險,原本想準備好才嘗試的事物,現在有可能勇敢執行。」慢島生活共同創辦人宋若甄及張彥頡都認為,有別其他政府計畫,工作站「合身」,是由各團隊自己訂工作項目、自訂KPI。宋若甄也表示,過去發想都是慢慢執行,現在可以鞭策團隊,必須照進度執行完成,積極往前推進。

賴青松

農業復興運動代表人物之一賴青松分享農村再造經驗(照片來源:慢島生活)

各司其職又能互補加速地方創生

工作站與公所是兩條線並行,陳玠廷強調,不是競爭或取代的關係而是互補,要加速地方創生缺一不可,因為缺乏合理的公共資源,會讓地方貧瘠僵硬不易萌芽。良好的公共資源,不是單靠推動創生的產業而生,但若有好的公共資源,就可以帶動產業發展的活絡,所以地方政府應在地方創生扮演該有的角色。

江大樹也認為中央不應忽略「縣政府」這層級的重要性,因為畢竟鄉鎮公所相對資源及專業度,或對接中央各部會計畫的經驗都較少,一旦縣政府沒有積極整合平台及協助窗口,公所提案、修改及執行過程都會窒礙難行,且面臨各項公共資源牽涉的「地方配合款」,該由縣政府或鄉鎮公所負責,將是推動公共資源能否順遂,加速地方創生的重要關鍵。

地方問題有盤根錯節的脈絡,傳統產業、族群文化可能自然形成強勢的DNA,但地方創生要引流的年輕人除了返鄉青年,還有一些移居青年,他們儘管帶著新思維而來,但光憑創意是不夠的,要長出創生的新力量,恐怕還是要先從「和解」和「合解」下手,和解是為了不再糾結於過去的愛恨情仇,合解是要合作共同解決當前的問題,對終於拿到公共資源的這些青年團隊,相信是一項大考驗。

 

指導顧問:謝子涵

責任編輯:胡善慧、吳素華

採訪撰文:洪敏隆

專題企畫:吳素華、吳欣芳


▸▸捐款支持▸▸

☛|社區記者培力計劃|☛

☛|「芥助網」社區工作服務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