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深山開一間書店,瘋了嗎?難道不怕沒客人?在屏東縣牡丹鄉東源村開「蕃藝書屋」的林明德說:「當全台灣書店倒閉,只有我不會倒,因為我零成本,何況我還有別人想不到的經營手法」;到遠得要命的地方開書店的高耀威,從台南到台東縣長濱鄉開了「書粥」,若不採「換宿顧店」方式少掉大筆人事成本,恐怕真的要賣粥了!但令人好奇的是,究竟是什麼動力,讓這些書店的老闆,就算天涯海角也不放棄開一家書店!

炎夏走訪偏鄉來到位於屏東縣道199號11.5K處,周邊交通連接台26線及台9線公路,是通往恆春半島和台東縣的甬道,也是環台旅行者必經之路,經常有自行車隊、背包客在此落腳休憩,這樣的深山林內也有獨立書店。「蕃藝書屋」負責人林明德說:「我要為部落社區點亮一盞明燈,帶動部落喜愛閱讀的習慣。」

台南「正興幫」(註一)領頭羊高耀威,七、八年前到台東縣長濱鄉旅行,對於當地的印象是地屬偏遠、交通不便,但後有山、前有海,風景十分優美,同時也吸引許多都會區的移民者。沒想到自己在2019年付諸行動,前後花了半年找店面、裝修、與供貨商友善書業合作社簽約,就在長濱這個偏鄉開了一家獨立書店,名叫「書粥」,他說:「會在長濱開書店是水到渠成的結果。」

雖然輕描淡寫說出「水到渠成」四個字,但是人生如果沒有一點夢想,一些真心想做的事,也經歷相當的淬鍊,真的不會輕易安佇在一個偏遠地區,開一家可能賣不了幾本書,賺不了幾個錢的書店。這些有夢最美的獨立書店店主本身就像一本書,當你走入書店大概就能嗅出幾許濃濃的故事味,再仔細了解它們透過書店做的事,那就更不難理解,這家書店為何要落腳在偏鄉了!

「書粥」耕耘在地關係如同煮溫水,一點也急不得。圖為店主人高耀威(右)與來店常客小志(左)在書櫃前一起同樂。(照片來源:盧明正)

經歷人生起伏 落腳偏鄉繼續築夢

林明德擁有排灣與阿美兩族血統,10歲就被父母送到高雄市的國小就讀,經歷原鄉與漢人社會,心裡卻一直存在自我認同的問題。曾當過國小音樂老師及校長,經歷解嚴時代的翻轉,一心為爭取原住民權益的他,不僅搞社會運動,還於1981年起陸續參與創辦《原報》、《南島時報》及《原聲報》等3份報紙,花掉青春歲月與畢生積蓄,最後卻落到一無所有,只剩近3萬冊的藏書。

「開書店是我唯一的路」林明德說,他與執行秘書李安為推動屏東縣原住民的地方產業,於2013年在瑪家鄉三和村開書店,將個人累積40年的藏書一一展現在眾人面前。他要帶動部落喜愛閱讀的習慣,開拓國際視野及推動社區公共事務,重新分享傳統的互助倫理價值,他不掩年輕時的雄心壯志說:「我要使書店成為最具風格魅力的實體書店,也為原鄉文化盡一份心力。」

同樣是擁有一場人生歷練的高耀威,則是帶著一種對人生的覺悟來到偏鄉。他說:「搬來長濱住的外來移民,基本上都有一些覺悟」,他個人蠻喜歡這種覺悟感,他進一步說明:「好比在都會區生活一段時間,經歷人生某一段歷練,主動性選擇一個想要落腳的地方,因此有人將自己投身在如此遠的地方,那一種毅然決然、開疆闢土的心境,正是令我著迷之處。」

住在長濱與住在台南市的感覺完全不一樣,因為在長濱並不容易找到適合的工作,然而他卻願意扎根在這個地方,誠如他所言,自己是帶著覺悟感才來到長濱。他也看到有些人在長濱開民宿,有人在此找到公職,這些人聚集在這個地方,大家都有一種對人生的覺悟感,特別是來到書店看書、買書的人,多少都是這種同溫層的人。

開店不靠補助 經營的是夢想

為鼓勵這些獨立書店成為社區的微型文化中心,文化部也於2012年起將獨立書店納為政策關懷對象之一,訂出輔助政策,很多都會區的獨立書店會寫計畫爭取這樣的輔助經費,活動一場辦過一場。本以為偏鄉書店訪客不多,或許會積極申請經費投入活動吸引人潮。然而,林明德卻表示,創立書店時並不知道文化部正在推動「實體書店發展補助」計畫,直到開店兩年後,朋友傳給他有關文化部的補助計畫,詢問之下才發現原來申辦方式如此複雜,需要辦理相關藝文活動,並要跑完所有的核銷程序,在實際申請過一次後,自覺實在非常不符合獨立書店經營者的個性,此後也就沒再申請任何補助了。

號稱零成本的「蕃藝書屋」,其實用的是時下複合式多角化經營的模式,來的客人與其說是買書,不如說是享受其他加值的服務。書店都是店主的二手藏書,他兼營文創商品、在地蔬食、咖啡、家宿(Home Stay)、鳥巢樹屋兒童故事館、原野市集及幸福廚房等。同時以屏東縣原住民族觀光旅遊發展協會名義,舉辦農場生態旅遊、天籟劇場、漂書站、原住民圖書資料……等相關活動,雖然不申請補助,但是活動沒有少,主要目的還是在於活絡在地產業與經濟發展。

「蕃藝書屋」的鳥巢樹屋是一座兒童故事館,也是吸引部落小孩前來看書的亮點。(照片來源:蕃藝書屋)

同樣沒有申請文化部補助的「書粥」,座落在台11線的長濱村,沿著海岸線一路都是著名觀光景點,若是稍微不小心就會與書店擦身而過。書店開張之初,會來此看書及買書的人,幾乎都是看到網路分享慕名而來的外來客,當書店來客數變多後,當地人才開始注意到這一家不起眼的小書店。最先來到書店的是在地小孩,因好奇及新鮮感想進去玩一下,然後家長也跟著進去,慢慢地口耳相傳,其他父母親也帶著小孩子進去看書,甚至在此結交到新朋友。

「開書店是我想做的事,不是依靠政府補助才去做這一件事。」高耀威說,就像他在台南市正興街開店時,因為是做自己想做的事,一定要想辦法利用買賣方式讓自己存活下去,因此目前也沒打算要向政府申請補助,希望這一股戰鬥力還能維持下去。高耀威經常往返於台南和台東兩地,書店以「換宿顧店」的方式找店長,也是他省下人事成本的點子,所幸在長濱開書店一年多以來,尚未發生經營上的困難。

開書店才一年半,雖稱不上賺錢,但總是沒虧到錢,對於書店的未來目前沒有太多想法,但高耀威很肯定地說,他永遠都不會把書店空間變大或開更多分店,目前只想要做一些更深、更小的事情。未來他想做的一件事,就是以書店名義發行一本專門講長濱故事的書,內容除了他在網路發表的文章之外,還可能加入歷任店長在此生活的日記,想要買這本書的人,只能在「書粥」才能買到。

蕃藝:營造心靈空間 照顧部落族人

雖然不拿補助辦活動,但是和社區居民互動的設計仍然不能少。為了與原住民連結,從書店的命名就巧用心思的林明德表示,由於開書店可以實踐自己的理想,同時也具有啟蒙原鄉文化的理念,所以採用建構式衝突為書店命名,「蕃藝」就是轉譯、詮釋的概念,不僅幫助原住民認識自己、超越自己,同時也是喚起社會大眾尊重原住民的文化特色。的確,現在不管是原住民及漢人路過書屋,都會因著店名招牌感到好奇,許多人也在此彼此認識,達到族群和解共生的目的。

林明德在自己書屋門口打造一個友善療癒的空間—心靈轉運站,除運用在地材料元素,也融入排灣族精神來設計的涼亭,提供暫時休息、遮陽躲雨功能,它不只是搭公車的站牌,更是外地旅人及在地鄉民休憩、交流、冥思的公共空間。他為了推動原鄉讀書風氣,早在1981年就成立讀書會,後來也透過臉書成立「閱讀同樂會」社群,推薦原住民族群相關的書籍,增進原住民族各方面的知識。此外,也成立牡丹鄉6個村落的「青年共學平台」,協助部落青年選好書、辦理新書發表會、讀書會及系列講座等,並在屏東及台東地區舉辦實體讀書會,藉此推廣原鄉居民培養閱讀習慣,儼然就是一座在地的「微型文化中心」(註二)。

由於書屋搬遷過,李安表示,剛搬來這裡時,許多東西尚未就定位,部落婦女們前來關心,她就利用此機會與婦女們交換蔬菜,並在書店入門處整理出一個「野菜市集」的擺置空間。當規模變大,她又開始組織農耕採集隊,配合共同採購及宅配輸送方式,讓農村婦女增加收入,使在地有機蔬食可以分享給別人。此外,婦女們在農忙之餘,順便把小孩帶來書屋,而「鳥巢樹屋」就成為小孩們心中最喜歡看書與玩耍的地方。

擁有護理背景及中餐廚師證照的李安,兩年前也接下東源部落及鄰近村莊獨居長者的送餐服務,負責製作平日的午、晚餐,她時常變換菜色,受餐者也都喜歡她的精湛廚藝。由於服務對象多數為醫院的病人及身心障礙者,透過送餐機會,她也用族語來關心長者的生活,並留意查看長者的用藥情形,這使她成為醫院與病人之間的溝通橋梁。

「蕃藝書屋」負責人林明德(右)與執行秘書李安(左),他們共同帶動部落的閱讀習慣,為社區點亮一盞明燈。(照片來源:盧明正)

書粥:和社區交陪 如同煮溫水慢工細活

在偏鄉的獨立書店賣的絕對不是書,除了店主的理想還有人情味,以書店為基地關懷社區居民的需要,它們用自己獨一無二的姿態豎立在社區中,如同「解憂雜貨店」般的存在,牽動社區的情感關係。

採訪前一晚,「書粥」才辦完一場名為「解憂書店」的新書發表會,頗能說明偏鄉書店在社區的存在價值。採訪當天,台東氣溫高達攝氏36度,店裡來了一位原住民小朋友阿志,由於爸媽都在外地工作,暑假又無處可去,他幾乎每天來書店報到,聽他與高耀威彼此揶揄的口吻,就知道他們早已建立很熟的朋友關係。

高耀威表示,耕耘在地關係如同煮溫水一般,一點也急不得。當他觀察在地各樣人、事、物的同時,在地人也在觀察他的一舉一動。喜歡與老人、小孩相處的高耀威表示,例假日,鄰居阿嬤要外出,就把孫子帶到店裡面讓小孩自己看書,他也會幫忙照顧小孩,直到阿嬤回來把小孩接走。這在一般書店可能無法想像,但在社區的獨立書店並不奇怪,特別是偏鄉的獨立書店根本就是日常。

「我想藉由開書店來實踐個人理想,讓書店的印象不只是賣書而已。」高耀威說,長濱鄉居民並不愛看書,因此需要提供「附加價值」的服務,這樣才有可能與居民產生連結關係。通常他會從左鄰右舍互相關懷與陪伴做起,例如:協助隔壁阿嬤澆花或關心她的孫子,而書店裡也會準備茶水免費供路人使用,這就是與在地人「交陪」做朋友的第一步。然而,要建立起這種在地情感需要比較長的時間,因此,他就是很「低調」地做著自己該做的事。

獨立書店針對社會參與、社會關懷,扮演著實踐者的角色,雖然書店所形塑的風格與書店主人的特質有直接關係,包括空間設計及選書走向,但是獨立書店要能生存下去,除了堅持特有的風格之外,與社區產生連結關係是必然的,呼應社區居民所關心的議題,關照他們的日常生活,自然而然會引起居民的共鳴。

許多遊客慕名來到「書粥」,感受一下獨立書店的樸實魅力。(照片來源:盧明正)

如果有人說要在偏鄉開一家書店,也許你會驚訝於他的瘋狂,或是羨慕他能有如此浪漫的想法。然而,回歸現實,這些懷抱理念與夢想的店主很清楚,與其說他們經營的是書店,更正確的說法應該是他們經營的是一種社區的人際關係,以一種屬於他們的和諧方式行進。這種人際關係的經營如同撒下種子般,會因為灑水施肥而生根發芽,成為日常生活最美的風景。

註一:台南「正興幫」的成員都是精通的「職人」,大多利用工作以外的時間為街區默默地付出,成功翻轉老街,讓原本乏人問津的街道多了一股生機。其中成員之一高耀威是基隆人,因緣際會之下來到正興街上開店賣衣服,之後當起「正興幫」幫主,負責聯繫鄰居與商家之間的關係,並籌辦街區的對外活動。

註二:文化部自2012年起將獨立書店納為政策關懷對象之一,訂立輔助政策,頒布「推動實體書店發展補助作業要點」,邀請書店提出全年度營運計畫,經審查通過者,予以全年度經費部分補助,希望透過經費支援讓獨立書店推廣知識閱讀,朝向社區微型文化中心方向發展。

 

指導顧問:詹正德

責任編輯:胡善慧、吳素華

採訪撰文:盧明正


▸▸捐款支持▸▸

☛|「芥助網」社區工作服務計畫|☛

☛|50+就業培力計畫|☛

☛|偏鄉兒童多元學習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