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書店(註一)除了提供讀者一個可閱讀書籍的環境,也具備在社區裡散播文化、思想與藝術種子的功能,近年來更凸顯社區化的多元面向,也透過舉辦讀書會、親子活動、名家講座、銷售在地土產、打工換宿、以菜換書、小孩放學臨時安置等多樣貌,與在地居民互動,成為一同守望鄉里的好厝邊。


巷弄內一間小而美的書店,每次推開門,便能感到心被療癒般的平靜。老闆像朋友一樣,與社區居民彼此熟悉,噓寒問暖也好、閱讀建議也罷,往往都能貼近需求。書店不再只是書店,更是一個社區的共好空間,為人們的心中點亮一盞溫暖的燈。

隨著電子書、網路書店的市場競爭,小成本經營的實體書店被打入冷宮,然而人們渴求新知及購買書籍的需求並未消失。獨立書店以不同於以往傳統社區型或文具綜合型書店的形式,存在社區中滿足人們的需求。除了營運方式外,它選書呈現主題化與專業化取向,如:社經言論、生態食農、社區營造、在地文化等,並透過選書、讀書會和講座活動來傳播書店的獨特理念,進而吸引讀者及社區居民的關注與認同。

獨立書店透過舉辦讀書會及講座來傳達理念,圖為台中市新手書店舉辦的演講活動。(照片來源:新手書店)

朝向「社區微型文化中心」發展

出版產業的主管機關文化部也將獨立書店列為政策重點扶植的對象,透過各種補助作業要點,挹注資源以強化書店發展,提升其自主經營能力,並鼓勵書店進一步朝「社區微型文化中心」方向發展。為協助書店維持經營,文化部於2014年起建置營運輔導機制,透過單一服務窗口及專業顧問團訪視,至2019年共訪視140家書店,其中93家書店曾接受文化部補助,如:台東晃晃二手書店與花蓮時光二手書店等。其中位於澎湖七美唯一的獨立書店「雛鳥藝文空間」,於輔導團訪視後即接受顧問建議,主動出擊將書籍帶出書店,到各村落的活動中心或里民中心,讓民眾有機會認識書店,同時體驗翻閱紙本書籍的樂趣。

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理事長、唐山書店負責人陳隆昊,1979年在台灣大學就讀人類學系,當時還是研究生的他就開設了唐山書店,陳列以人文社會的書籍為主,客群為鄰近的大學師生及住在公館附近的居民。他說,自己是一個閱讀愛好者,包包裡隨時放一本書,等車、坐車時就會拿書出來看,而他開書店的目的是希望人們把「閱讀」當作一種嗜好,甚至是一種生活習慣。若每一個經過書店的人都有走進去的動力,並遇見一本好書,有了深度且美好的閱讀體驗,自然就會珍視書店的存在價值。

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理事長陳隆昊希望人們把「閱讀」當作一種嗜好與生活習慣。(照片來源:盧明正)

獨立書店兼做「社區工作」

不可諱言,開設獨立書店何其難,店租就是一大成本,再加上行政與人事費用就更為可觀。由於銷售利潤空間小,許多書店為了生存,多半採取多元化經營模式。有兼營藝文展覽空間、附設飲料或簡餐,也有樓上補習班、樓下書店、民宿等。陳隆昊舉例,在美國的小型社區裡,有些家長會把較大的小孩帶到社區書店,由工作人員陪伴小孩看書,甚至提供簡單的輕食。由於書店有這樣的額外服務,因此家長也會樂於在此買書,成為社區居民良性互動的地方。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學者、清華大學社會所兼任助理教授李令儀指出,獨立書店做社區工作是額外的服務,基本上很難回饋到書店業績上。有些書店為了耕耘在地關係,向政府主動提出社區營造的企劃案,例如:苗栗縣苑裡鎮「掀冊店」,不僅嘗試各種發展社區的可能性,藉由補助款可以支應書店的部分開銷,讓書店也成為社區的共好空間,得以持續營運;台東「晃晃二手書店」舉辦講座以傳達開店理念;新北市蘆洲區「阿福的書店」提供社區繪本書及親子閱讀空間。

這些獨立書店和社區居民的互動需要一些擾動,通常會透過一些活動來突破社區的慣性。然而,對更多的獨立書店經營者而言,要成為社區期待的存在,基於種種因素,在勞心、勞力之餘最後也可能銷聲匿跡,或僅是靜靜地存在。李令儀表示,獨立書店經營者與社區及社群的關係,不是只有勞心、勞力而已,而是需要更多「情緒勞動」(註二)。看來要擾動社區,投注更多情感於經營在地關係,這也是經營獨立書店的最大負擔與壓力。

獨立書店提供讀者親近閱讀的環境,也在社區裡散播文化與思想的種子,圖為基隆市見書店的一隅。(照片來源:盧明正)

獨立書店以合作面對存在危機

由於朋友做社區營造,在台中文創商圈的巷弄裡規劃一家書店,誤打誤撞成為「新手書店」主人的鄭宇庭如此說:「賣書很累,錢不好賺,每天的業績是無法與隔壁義大利麵店相比的,但是讓我感到快樂的是讀者對書店的鼓勵與支持。」有感於書店需要彼此合作才能營造一個健康的生存環境,台灣多家獨立書店於2014年共組「有限責任台灣友善書業供給合作社」,目前擔任合作社理事主席的鄭宇庭表示,由於獨立書店的訂書量不多,並不是每一家書店都可以從出版商拿到書,因此集結社員要訂的書,以合作社名義向出版商訂書,然後再由合作社寄送到各書店,目前合作社共有168個社員。

鄭宇庭表示,各獨立書店需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存活下去,他能為社員做的事,就是在後端成為書店和出版商的中介者,社員們若能有「合作精神」,大家互助合作相互扶持,才有可能發揮更大的社區功能。」李令儀也表示,台灣實體書店面臨的市場環境險峻,這些原本多是愛書人的店主,不是只把賣書當成生意,更是懷有理想。近10年來獨立書店開始集結,為改善小書店的生存困境而努力,在不健全的產業環境及不公平的遊戲規則中,為此嘗試了不同的組織模式,希望從更根本改變出版產業的生態和體質。

當全球出版業和書業一片低迷的景況下,美國獨立書店卻能逆勢成長值得參考。根據紐約時報(2019)分析,獨立書店開始深耕社區,透過舉辦讀書會、作者朗讀會等活動和讀友搏感情。當人們厭倦虛擬生活,網路世界無法提供實體接觸,獨立書店卻提供人與人之間實體交流,強化真實世界的連結與寄託。相較於網路書店與大型連鎖書店,獨立書店更能提供讀者一個親近書籍的友善閱讀環境,對於一個國家的文化與知識推廣仍具有無法替代的重要性與價值。

台灣友善書業供給合作社理事主席鄭宇庭認為,社員應秉持合作精神共創生存環境。(照片來源:新手書店)

因此,為獨立書店提供各項政策資源,協助其尋求明確定位並打造差異化優勢,政府應積極投入政策,讓獨立書店在新時代成為社區裡傳遞知識的重要平台;而許多獨立書店已長期在社區累積經營能量,在書籍銷售之外,也擴展至藝文推廣及社會關懷,即能成為一個友善社區的共好空間。

當我們再度推開社區書店的門,從書店收穫滿滿的滋養離開,是不是很期待下一次的再訪呢?有些社區書店出現一群社區居民興致勃勃的在每一個禮拜的某一天向書店聚集,圍坐分享一本書或一個議題時,社區書店成為人們情感交流的所在,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或許我們會在其中看見社區書店不再只是書店,還有那擾動情感無可取代的社區功能。

註一:獨立書店(independent bookstore)是連鎖書店的相反詞,這種書店可以構建為獨資企業、少數人持股公司或合作夥伴(即少數股東或合作夥伴)、合作社或非營利組織,也可與當地社區有緊密的結合,經常舉辦和非營利的社群活動。文化部將「獨立書店」納為政策關懷對象之一,擬訂協助獨立書店發展計畫及結合現有文創產業補助資源,協助青年返鄉開設書店等,成為社區文化推動的據點。(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文化部官網)

註二:情緒勞動(Emotional Labor),最早是由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學者亞莉‧霍奇查爾德(Arlie Hochschild)於1983年提出,其定義是「管理本身情緒用以創造公正可見的面部及肢體表現」;賴英娟、巫博瀚與張盈霏(2008年)於《教師情緒勞務的概念分析與理論應用》中也提到,情緒勞務的工作者必須與顧客有高度的面對面或聲音對聲音的接觸、在顧客面前展現出特定的情緒狀態、組織可以採用監督或訓練的方式,對工作者的情緒活動作某種程度的控制。(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指導顧問:詹正德

責任編輯:胡善慧、吳素華

採訪撰文:盧明正


▸▸捐款支持▸▸

☛|「芥助網」社區工作服務計畫|☛

☛|青少年社區關懷行動計畫|☛

☛|偏鄉兒童多元學習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