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專題報導
    • 地方創生
      • 社區媒體新浪潮──生存是為了繼續發聲
      • 社區代誌,社區報乎你知
      • 書味 人味 獨立書店社區找定位
      • 地方,創什麼生?
      • 社區小旅行 到底行不行
      • 地方創生的人才知識寶庫―社區大學
      • 大學接地氣 社區有底氣
      • 空間翻轉 × 社區共好
    • 社區照顧
      • 青銀共創 社區共好
      • 青銀跨代 共餐同居零距離
      • 銀髮生產力 社區新勢力
      • 攜手共老 跟社區當老伴
      • 照顧咖啡館特輯
      • 友善兒少 社區一起來
      • 以人為本的社區長者照護
      • 從臥床到走進社區 在地照護的現在與未來
      • 行動醫生到我家 在宅醫療揪感心
      • 社區 心的療癒場
      • 失智友善社區
    • 防災防疫
      • 人定不勝天──我們在災害中學到的事
      • 韌性社區不任性
      • 國際安全社區
      • 社區防疫
    • 偏鄉教育
      • 教育,能為偏鄉創生?
      • 社區 是偏鄉教育的大教室
      • 從新北市上林國小 看混齡教學成效
      • 遠距教學和社區在地  並非平行線
    • 食物銀行
      • 食物銀行,在地ㄟ嘟嘟好!
      • 亞洲食物銀行
      • 台灣食物銀行
      • 台灣食物銀行立法評析
      • 食物銀行50年
    • 特別製作
      • 社區新勢力 新住民很給力
      • 合作共居,好家哉?
      • 鄰舍節特輯
  • 社區情報
  • 人物臉譜
  • 國際新知
  • 觀點評論
  • 社區記者
  • 社區力映畫
  • 首頁
  • 專題報導
    • 地方創生
      • 社區媒體新浪潮──生存是為了繼續發聲
      • 社區代誌,社區報乎你知
      • 書味 人味 獨立書店社區找定位
      • 地方,創什麼生?
      • 社區小旅行 到底行不行
      • 地方創生的人才知識寶庫―社區大學
      • 大學接地氣 社區有底氣
      • 空間翻轉 × 社區共好
    • 社區照顧
      • 青銀共創 社區共好
      • 青銀跨代 共餐同居零距離
      • 銀髮生產力 社區新勢力
      • 攜手共老 跟社區當老伴
      • 照顧咖啡館特輯
      • 友善兒少 社區一起來
      • 以人為本的社區長者照護
      • 從臥床到走進社區 在地照護的現在與未來
      • 行動醫生到我家 在宅醫療揪感心
      • 社區 心的療癒場
      • 失智友善社區
    • 防災防疫
      • 人定不勝天──我們在災害中學到的事
      • 韌性社區不任性
      • 國際安全社區
      • 社區防疫
    • 偏鄉教育
      • 教育,能為偏鄉創生?
      • 社區 是偏鄉教育的大教室
      • 從新北市上林國小 看混齡教學成效
      • 遠距教學和社區在地  並非平行線
    • 食物銀行
      • 食物銀行,在地ㄟ嘟嘟好!
      • 亞洲食物銀行
      • 台灣食物銀行
      • 台灣食物銀行立法評析
      • 食物銀行50年
    • 特別製作
      • 社區新勢力 新住民很給力
      • 合作共居,好家哉?
      • 鄰舍節特輯
  • 社區情報
  • 人物臉譜
  • 國際新知
  • 觀點評論
  • 社區記者
  • 社區力映畫
  • 專題報導 / 社區小旅行 到底行不行

來趟大林小旅行 一睹新天堂樂園的落幕與再起

文/陳佳楓

1988年上映的經典老電影《新天堂樂園》,劇中講述義大利當地居民圍繞著一家老戲院興衰的生活轉變,電影主角沙瓦托在高中時期,與失明的放映師艾費多交情甚堅,艾費多建議沙瓦托永遠離開這個無法實踐他夢想的小城鎮……至今,這部深受多人喜愛的電影,仍與人生記憶有著難捨的牽連,也和幾年前的嘉義縣大林鎮一樣,只剩老人、小孩、狗和貓,年輕人為了生計總是往外地跑,若之後長者逐漸凋零,人口慢慢流失,將會面臨小鎮的消失。

「但要讓一個地方復甦,其實不會太困難,與其等著奇蹟出現,倒不如由我們自己努力。我們沒有錢,但可以從在地文化著手。」江明赫說。憑著這樣的信念,2011年,當江明赫還是個職業軍人,便開始運用假期,從一間承載小鎮記憶的老戲院出發,推廣自己的家鄉。慢慢的開始有一些地方人士及大學生加入行列,也影響地方政府的作為,幾年下來,讓大林這個沒沒無聞的小鎮,成為一座有故事的小城,並在2016年獲得國際慢城協會認證,開啟了大林慢城新紀元。

職業軍人江明赫運用假期當導覽志工,開啟大林小旅行的行程(照片來源:江明赫)


復興老戲院  開啟小鎮話題

大林鎮曾經是嘉義縣最繁華的鄉鎮,也是南來北往的交通樞紐,絡繹不絕的人潮帶動地方的快速發展,興盛時期有將近8萬人。然而隨著時代變遷、地方產業沒落、軍營遷移及人口外流,鎮上只剩不到3 萬人。這個典型的農業鄉鎮純樸自然,四季都有豐美的收成作物,且因盛產稻米及蘭花而擁有浪漫別名「米蘭小鎮」,但其特色在哪裡?很多人第一時間都說不出來。

某一天,地方熱烈響應社造運動,住在大林義和社區的陸軍政戰上尉江明赫也參與其中。回想起曾在圖書館看到一張1994年的剪報,上頭斗大標題寫著「旅遊局推廣一鄉一特色,大林從缺」,他無法理解這個從小到大為居民創造出這麼多回憶的小鎮,怎麼會「沒有特色」?甚至所有旅遊節目及書,幾乎都跳過大林,不服氣的他心想,一定要為家鄉爭口氣。為了活化在地,他開始思考大林鎮有什麼是其他地方沒有的?

江明赫到博碩士論文網站,下載並熟讀所有介紹大林的論文,加上地方耆老的訪談,才知道大林以前是一個很了不起的地方。他回想小學三年級時,在萬國戲院看了《報告班長》這部電影後,便立志當個保衛國家的職業軍人,因此聯想到了萬國戲院。擁有60 年歷史的戲院座落在大林街口南榮行後方,塵封了20多年,一直被當作倉庫使用,江明赫心想,如果地方的建築不見,土地的記憶便缺了一塊,若能讓小鎮的孩子願意留下來,解決青年外流的問題,大林將會更有希望;若一個人實在無法不離開家鄉,也要讓家鄉的人事物緊繫著他,因此江明赫決定運用老戲院來開啟小鎮的話題。

職業軍人江明赫活化萬國戲院成為小鎮復興之地(照片來源:江明赫、陳佳楓)


大林小旅行  讓更多人看見家鄉

傳統戲院是許多人的集體回憶,同時也是傳承與展現文化傳統的重要媒介,當時為職業軍人的江明赫,利用假期、費了許多力氣找資源,將萬國戲院修復成為地方上具特色文化保存與人文創意的基地,使得老戲院復興運動,成了近年來眾多媒體報導議題,也是許多旅人嚮往的景點,戲院逐漸變成一個平台,連結周遭的人文風情與美食,也是振興大林觀光產業的主要據點。

然而江明赫希望它不只是一間老戲院,更是一個多元場域,因而開始開放給鄰近的大學及機構作為展演、講座等活動場域。既然都來到戲院,當然要趁機讓大家認識大林鎮,某天他靈機一動,開始規劃社區獨有行程「大林小旅行」,持續推動大林成為嘉義亮點,小旅行從大林車站出發,沿路經過台鐵站長宿舍、南榮行、大林菜市場、十信眼鏡行、戲園街仔、63 公園、細姨仔巷、巴比松人文餐廳、泰成中藥店、水姑娘修鞋店、喫菜吧及Darling 故事披薩店,最後回到萬國戲院,行程中介紹大林的過去、現在、未來及台灣戲院演變過程,希望讓更多人能看見大林。

江明赫運用自己的休假日,擔任大林小旅行的志工,十分鐘可以走完的路程,他運用2至3個小時進行深度導覽,一一述說小鎮店家們的背後故事。一開始很多當地人背後笑他是瘋子,但他以行動及堅持來證明,多年下來漸漸的影響許多地方人士的加入,讓小旅行增添許多特別的風情。

 

青年返鄉傳承  活化老屋與產業

小旅行的起點在大林車站,這裡是許多旅人下車後,對大林的第一個印象。歷經三個時期的車站,日治時代為木造建築,1967年改建為混凝土建築,2008年時鐵路局首次運用節能減碳的概念加以設計,以最適合人體工學的23.5度,讓大陽能光電發揮最大效應;且大量使用自然建材及通風口,並以環保及節能為主要訴求。車站內沒有中央空調,所有空間及大廳,均採用自然採光的透風綠建築節能減碳設計,讓車站也可以是公園、表演廳、跳蚤市場等生活場所,以及讓人停留休息的後花園。

大林車站裡有間僅在週末營業的旅客服務中心,是由社區居民劉大哥擔任志工,不支薪還要負擔水電費,只為了讓外地人來到大林時,有個可以詢問的窗口。鎮上洋溢著咖啡休閒風的十信眼鏡行,第二代傳人莊翰林,原本任職於高科技上櫃公司,為延續父親自1971年開始經營的眼鏡行而返鄉,且將日治時期的老屋改造成為街上特色亮點。

彰化社規師參加大林小旅行(左上);市場裡的傳統行業(右上);大林車站是台灣第一個綠能車站(左下);原本是垃圾山的社區一角,經居民三年的整頓成為歐式花園(照片來源:陳佳楓)

小旅行途經63公園、63幸福小巷及巴比松人文餐廳,原本是一片滿是垃圾的廢墟,數年前曾在台北五星級飯店接待過許多國際名人的何茂榮返鄉,連結當地居民合力整頓環境,並運用自己曾企劃觀光飯店的專長,花了三年鏟平垃圾山,將63巷整理成一座歐式風格的祕密花園,也是行程中的令人驚喜景點,近年由鄰近的南華大學學生加入社區工作、維持花園環境。

小鎮上的泰成中藥行,是將近70年歷史的老字號,曾走過輝煌時期,如今面臨中藥產業的式微,64年次的第三代傳人許開興,決定保留老祖宗流傳下來的漢方哲學,便辭去中山醫學院護理師一職,返鄉重新學習中藥醫學,執掌祖父傳下來的老舖。急欲振興家業的他,看著搖搖欲墜的中藥行生意,一邊得顧及雙親想法,一邊絞盡腦汁希望提出新點子。直到他看見為了萬國戲院奔走並籌備大林小旅行的江明赫後,彷彿看見了中藥店的新希望。許開興不但把中藥店的茶包及藥膳改為較被年輕人接受的配方,也活化老屋並整理店中器具,成為中藥文物館,希望推廣中藥文化。而今,泰成中藥行成為大林小旅行的中繼站,炎熱的夏日,來到中藥店門口,會有多種許開興為旅人準備的菊花茶、銀耳湯、洛神花茶等解渴涼飲。

中藥房旁有一大面吸睛的牆壁,其上是歐式山水畫,許開興說:「很多人無法想像,這壁畫是出自一位在街上賣煎餅的婦人之手。」當年他正愁著該如何處理斑駁牆面時,社區有位媽媽自願幫忙,只需許開興提供顏料。沒想到這位學過畫的社區媽媽,把這片大牆變成了社區亮點。鎮長請她繼續為社區其他牆面彩繪,其他鄉鎮也邀請她為社區彩繪。一位平凡無奇的婦人,因此開啟了生命的另一種可能性。

泰成中藥房第三代傳人許開興為中藥文物館導覽(照片來源:陳佳楓)


要家鄉被看見 一個旅客也不放過

大林小旅行活絡在地店家與經濟,然而江明赫從職業軍人退伍後,不顧自己生計,仍撥出許多時間為大林小旅行導覽,只希望曾經來過這裡的人,能幫忙傳遞大林的美好,有時候即使只有一個旅客,他也盡力解說,因為他說:「我相信人的力量無限大,每個人都可能會是推廣大林小鎮最重要的關鍵人物,且我們永遠無法得知眼前這個人的影響力會有多大,因此我要把握每一次將大林推展出去的機會。」

無償帶領小旅行的他,有時會遭受質疑,但他呼籲在地的店家,能夠思考自身可以帶給旅客什麼樣的在地價值?他企盼的大林小旅行是:「當我把旅客帶到店家時,店家就能述說屬於自己的故事,並給予旅客一段值回票價的導覽,旅客若被感動,自然就會創造購買率,進而提升經濟效益。」

江明赫表示,因為交通的問題,目前無法帶旅客一一探訪小鎮的每一角落,僅能以步行的方式規畫行程。江明赫拋出這個問題,盼地方政府能加入行列,解決大林小旅行的限制,讓行程能更多元,也讓社區裡的每一個角落都有機會被看見。

這些年來大林小旅行的專屬路線,不但活化了社區,也讓萬國戲院明亮的燈火,成為許多離鄉旅人返家的指引。旅程中,江明赫感慨的說,一個地方復甦,真的不會太困難,但需要「有一些憨人跳下來努力」,用「跳」這個詞,想必需要一躍而下的勇氣?他補充說:「試想,如果社區裡每一個人都撿十個垃圾,十個人就可以改變社區的環境清潔;若社區中每個人都能共同參與,改變將是可觀的。」因此,他希望透過這樣的凝聚力,讓更多居民響應且主動參與公共事務,改善社區的生活條件,並讓家鄉的故事緊緊繫著離鄉的人們,就如《新天堂樂園》中,那位長大成為大導演的沙瓦托心中,永遠有一座無法忘懷的家鄉老戲院。

於國際大飯店服務多年的何茂榮返鄉後將63巷整理成歐式花園(照片來源:陳佳楓)

十信眼鏡行述說著青年返鄉及活化老屋的故事(上二圖);泰成中藥店第三代負責人許開興,設置中藥文物館,將中藥文化結合小旅行成為大林鎮亮點(下左圖)、社區媽媽的彩繪牆壁(下右圖)(照片來源:陳佳楓)


▸▸捐款支持▸▸

☛|「芥助網」社區工作服務計畫|☛

☛|50+就業培力計畫|☛

Share

標籤: 地方創生小鎮漫遊年社區小旅行

社區力點線面象徵著「芥助網」整個網絡的成形,端賴從個人的「點」,彼此之間拉「線」,並共同編織成「網」。從點到線到面,靠大家的力量共同撐起,不漏接任何人,並一起傳遞和實踐自助互助、共享共好的理念。

人物臉譜

  • 知名畫家里長馬里斯 用藝術打造友善動物社區

    10 1 月, 2021

  • 做社區的光與塩 林秀錦為單親家庭與長者服務的傳愛人生

    27 1 月, 2021

  • 社區健康營造推手游伯村 半百後的導覽人生

    4 1 月, 2021

  • 打造秀姑巒溪旁的河邊教室 馬躍.比吼帶孩子用族語開啟回家的門

    20 12 月, 2020

國際新知

  • 糧食系統遭新冠肺炎破壞 食物銀行緊急救食救人

    19 1 月, 2021

  • 打造能源自主共生圈 A.I.做管家的生態社區不是夢

    11 1 月, 2021

  • VR「沉浸式體驗」進社區 助失智長者找回活力

    24 12 月, 2020

  • 食物銀行深入偏遠部落 為原住民食物主權站出立場

    13 12 月, 2020

觀點評論

  • 走一條互助合作幸福之路(下)— 住宅合作社階段教育之「共伴推動」模式

    6 1 月, 2021

  • 閱讀一個城鎮再生的故事(下) 從社區工作的視角看ISHINOMAKI 2.0創生下的石卷

    22 12 月, 2020

  • 閱讀一個城鎮再生的故事(上) 從社區工作的視角看ISHINOMAKI 2.0創生下的石卷

    21 12 月, 2020

  • 走一條互助合作幸福之路(中)—住宅合作社三角結構、模式及特色

    15 12 月, 2020

財團法人基督教芥菜種會

地 址:新北市三重區重新路5段609巷4號9樓之2

電 話:(02)2999-8398

傳 真:(02)2999-7215

電子信箱:cceditor@mustard.org.tw

劃撥帳號:財團法人基督教芥菜種會 00007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