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素華

陪伴不只是把自己放在另一個人身邊,「陪伴」在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最貼近自己需要的定義。台灣大學有一群學生,他們自願前往偏鄉坪林,當起孩子們的課輔小老師,用具體行動實踐自己心中的「陪伴」,溫暖社區孩子們的心。


為了採訪台大新芽社,我們來到北宜公路上一個好山好水的產茶聚落——坪林。種茶、採茶、製茶是坪林的生活樣貌,這裡只有一所國小和一所國中,孩子如果不愛唸書,普遍都有一種說法:「我長大種茶就好了」。很多家長沒有能力負擔孩子課後作業,早期常見孩子下課後在街上遊蕩。2011年一位牧師在教會開設了課輔班,把這群孩子聚集到教會來,開啟了陪伴孩子之路。之後台大城鄉所為推廣茶農經濟而進駐坪林,研究生則進入茶農家為孩子做課業輔導,接著城鄉所和台大社工系合作開設服務學習課程,把更多大學生帶入坪林。坪林孩子的課輔,便在台大與教會的合作下開始系統化的運作。2016年新芽社的誕生,更落實了「陪伴」的精神。

台大小老師和課輔班的孩子一起參與台大社團博覽會,共創服務學習的體驗(照片來源:台大新芽社)

長期陪伴 擁抱坪林

在新芽社的臉書粉絲專頁上,有著「長期陪伴 擁抱坪林」的口號,讓人不禁好奇。因就一般的理解,國際志工社團或偏鄉服務隊,常礙於交通困難或時間限制,對孩子的陪伴,通常就是每年寒暑假固定出現,新芽社何以能在坪林深耕且做到對孩子「長期陪伴」?新芽社社長林歷洲表示:「我們用的方法跟社工類似,是在做社區工作。」

「長期陪伴」是新芽社的核心理念,談到長期就不可能不進入社區。林歷洲除了平常在課輔班和孩子建立感情,還利用長假進駐坪林認識社區工作者和地方耆老,深入坪林人的日常生活。當他穿梭在社區中,不但長輩認識他,居民也與他話家常,坪林彷如他的第二故鄉。他嚮往社區鄰里之間濃厚的人情味,以及被地方認同的歸屬感。

新芽社每周一到四都有安排課輔,社員可彈性選擇前往的時間,透過課輔得以認識孩子,這是陪伴的第一步。一段時間後,便以孩子的需求為主,開始設計主題活動,幫助孩子拓展視野,這是更深入的交流。新芽社不把自己的想法塞給孩子,所有的教學活動都與孩子取得共識才執行。有兒少工作經驗者一定能明白,除非長期陪伴否則很難做到如此的深度。

坪林課輔班,小老師和孩子間享受屬於彼此的陪伴(照片來源:曾雅萍)

陪伴 以一種平等之姿展開對話

帶孩子去遊台灣第一學府,再讓孩子帶一趟坪林遊,介紹自己的家鄉給台大的小老師們。這一來一往,彼此都獲益,也讓陪伴站在一個平等對待的立基點上。新芽社社員許雅琪也是孩子口中的小老師,她認為自己心中的「陪伴」,不是坐在一個位子上,等孩子拿作業來被訂正,所以她主動找其他親近孩子的方式。也許剛開始坐在孩子身旁彼此都不自在,但就是因為這樣的近距離,她和孩子很快地找出一種平等互動的模式,像朋友一樣的高度跟孩子說話,取得孩子的信任。「以一個朋友的角度,不是上對下或任何階級式的作法,而是在一樣的位置,真的確認對方的需要,然後再去找找自己的生命經驗,是不是可以提供他們那樣的需要。」現在,她正享受著屬於她和孩子間的陪伴。

「孩子就像小芽,我們就是小農夫,小農夫和小芽是要一起培養的。」林歷洲一再地說明陪伴的平等性。在坪林當地單親、隔代教養、新住民等家庭背景的孩子,或許先天學習環境有缺陷,但是不該被刻版印象綁架,只要透過陪伴,讓孩子有歸屬感,他們的未來將大有可為。然而如何找出阻礙孩子學習的原因?新芽社創造了極為特別的課輔經驗,就是直接進到孩子的家中去訪問。透過「家訪」和家長聊天互動,並讓孩子介紹成長環境,能更深刻瞭解孩子的家庭背景、認識孩子的身心狀況,也更能理解他們平時的反應與學習狀態。

新芽社副社長許瑋育喜歡和孩子共同完成一件事,對於家訪,他認為這是課輔有效的策略,他說:「深入孩子的日常心理,這情感的連結對小朋友的幫助是很大的,也是我最大的服務動力。」

新芽社的課輔主張長期陪伴,創造更深入的連結,進入孩子日常心理與他們變成好朋友(照片來源:曾雅萍)

重點是陪伴 而非標準答案

新芽社的另類課輔雖然無法在短期內呈現量化成果,但在一次又一次的互動中,孩子的些微變化都帶給小老師們大大的鼓勵。教會的課輔老師黃郁涵談到台大學生進來前後,孩子的改變令人感動。他提及孩子從小老師就讀的科系或出生的城市,甚至出國交換學生的經驗中,開始對不同的城市國家與職業產生好奇心。讓他印象深刻的是,有一位身心障礙的孩子,剛開始會做出一些對小老師不禮貌的行為,但小老師不會用特殊的眼光去對應,而是像朋友一般地耐心理解,逐漸改變孩子的錯誤行為。現在孩子會主動親近小老師,找小老師一起玩,也明白一些危險動作不能做。孩子們的種種變化,透過平常互動與觀察,也讓看在眼裡的小老師們很感動,並對「長期陪伴」有了深刻的註解。

很多在陪伴過程中撞擊出的亮點,答案都是不可預測的。教會傳道李承恩表示,台大學生加入課輔,讓孩子的眼界被打開了。畢竟在學校裡,一個年級只有一個班,九年下來互動的都是同一批同學,學習環境是封閉的。對孩子來說,台大學生與其說是老師,更像是大哥哥大姊姊,每次看到他們出現,孩子總是巴不得有更多的接觸。李承恩感動地說:「對一些很想要讀書學習的孩子來說,台大資源的挹注影響是深遠的」。

與孩子們變成好朋友,不只是守在他們的身邊,更多是用心去感受他們的需要。當孩子被問及有沒有什麼話想對小老師們說,原本害羞的小男孩,突然冒出一段話:「謝謝你陪伴我們,然後教我們功課,陪我們玩。」這是孩子用最簡單的辭彙表達內心的感受,還有那些不斷黏著小老師說話的孩子,或是和小老師鬧著玩的孩子,同樣地,也用自己最真實的行動,正在反饋這群溫暖他們的心,用心陪伴他們的好朋友們。

坪林遊是透過孩子的眼光來認識他們生長的環境(照片來源:曾雅萍)


▸▸捐款支持▸▸

☛|「芥助網」社區工作服務計畫|☛

☛|苗兒助長計畫|☛

☛|青少年社區關懷行動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