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佳楓

若說社區是偏鄉教育的大教室,原住民部落則是一個渾然天成的自然教室,開闊的天與地和所蘊藏的山林智慧,養成了原住民的寬廣心胸及美好靈性。而近來備受關注的民族教育和文化認同,更讓這個教室的教學課程變得多元,不只是在外所呈現的族語學習、文化傳承,也有更多的內在認識與探索,包括與土地的關係、在部落的角色,以及最原始也最深切的問題「我是誰」?


帶孩子回家

到部落從事幼教原住民族語教學20多年的耿茱‧谷法岸散老師,於2014年以「老幼共學齊步走─夕陽映朝陽」沉浸式族語教學獲得教育部教學卓越獎的肯定,回顧這段原住民族語言復興之路,是一趟找路與看見的旅程。

因為表姊在教會幼兒園工作,在耳濡目染下,耿茱從小志願就是當幼教老師。1999年前,她一直在平地的幾間幼兒園從事幼教工作,後來因著屏東平和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的邀請,回到平和部落做兒童照顧。她認為自己應該要回家,並把所學帶回部落,讓孩子能享有平等的教育機會和資源。然而一段時間後,她開始有了倦怠感,漸漸瞭解當教學模式和內容與自己的生命沒有接軌、教學場域跟日常生活無法連結時,就像機器人不斷重覆動作一般毫無意義。於是她試著找尋幼兒照顧的出路,希望能找到一條最貼近自己、也最接近部落文化源起的路。

某天,有個媽媽帶孩子進到教室,耿茱用族語打招呼,一時慌亂的他們用國語應答;之後她遇到一位部落的漢人女婿,他告訴耿茱,想帶孩子去到屬於自己的地方,她聽到這個願望時,感到心被觸動了,她告訴自己一條該走的路:帶我們的孩子回家!

族語要從小扎根,因為童謠比話語簡單,所以她開始教學生唱歌,且在教學場域裡不斷複習。為了教學,她也自己創作,隨身掛著錄音筆,常在騎機車上班路上就編出一首歌。後來經過部落,聽到學生的哥哥姊姊也跟著唱,她的心快樂地像在天空飛翔。在社區中落實族語為第一語言的夢想,似乎有了曙光。當文化傳承的工作還未在社區發展開來時,學校理當要為在地教育找到一條可以回家的路。

 

部落與生態就是孩子們學習的好場域(照片來源:耿茱‧谷法岸散)

生活是課程 族人是老師

當開始實行全族語教學和文化課程時,年輕家長很徬徨,認為在主流體制內學習才有競爭性,但部落的長輩卻很支持,於是耿茱持續以幼兒生活經驗出發,將部落文化融入教學內容。耿茱回憶起從小部落的「VUVU」們帶領她認識土地的方式,於是她將部落當教室,讓孩子站在部落的土地上,摸摸泥土、聞聞土地的味道。有次她請孩子們吃買來的地瓜,發現大家都吃得很勉強,她便帶著孩子種地瓜,還邀請部落長者教孩子挖地瓜的訣竅,因是孩子自己種的地瓜,大家都覺得特別好吃!耿茱說:「我相信,等有一天他們長大,還會想起這個味道。」

在這非正式的體制裡造就了全族語的生活環境,也活化了整個部落。然而這樣的改變也帶來了外界的壓力,因為平和部落是推廣全族語教學的體制外托育班,所以有很多人都在檢視他們。背負著族語傳承的責任,也想將沉浸式族語教學帶進體制內,耿茱在2012年忍痛離開平和部落到泰武國小幼稚園。當時的八八風災導致很多生命都消逝了,土地流失,連山上的風都變得不一樣,特別對部落長者來說,心中無比沉痛。於是耿茱邀請長輩來到學校,在泰武國小校長伍麗華的支持下,由學校提供校地,讓老VUVU帶著小VUVU一起耕田拔草,開啟了台灣「老幼共學」的模式。

將部落當作教室的概念融入社區,讓幼兒的學習和社區結合,並以幼兒生活經驗出發,發展部落文化教學課程與內容。耿茱認為,不管是實驗教育或是民族教育,若能注重在地文化,就算未來孩子到外面發展,有一天他回到部落,仍能很快和自己的土地連結。尤其部落擁有得天獨厚的教學環境,包括自然生態、族群智慧、部落人文等都是最好的教材,再透過原鄉托育班族語教學、生態體驗和部落力量的協助,讓幼兒教育不僅培育民族幼苗,更成為凝聚部落的力量,也因為充滿愛與關懷的學習環境,讓部落婦女安心托育,進而促進就業情況,建造幸福部落。

耿茱老師經常帶孩子種植紅藜與玉米(照片來源:耿茱‧谷法岸散)

期待多元文化的開花結果

回顧這些年全族語教學路程,耿茱不能說滿意,卻覺得非常值得。想不到這個她從小視為志願的幼教工作,竟然可以跟自己的生命產生連結,過程中的滿足感,也讓她無怨無悔。2016年耿茱轉至地磨兒民族實驗小學服務,仍是極力推廣學齡前幼兒全族語教學,這次她遇見一群很不同的年輕人,這群年輕人雖然不會講族語,但卻試著跟她講族語。地磨兒民族實驗小學是她的全族語教學第三戰場,她認為,每一次的停留、離開,其實就如同播種一般,隨著她的腳步,一步一步地將排灣族語的種子,撒在每個部落孩子們的心田。

因著文化與地域性的差異,部落孩子需要的學習情境和照顧方式都與都會區不同。過去獨尊一元的教育體制,造成少數族群被同化,原住民族教育與國教課綱的對話,也出現窘境,使得多元文化不易開花結果。

多元文化的重點在於族群間的共存共榮與平等尊重,也只有教育的具體落實,才能促進文化認同,而「語言」就是其重要基礎。在耿茱及其他有志人士的開路下,透過長期的追溯與扎根,族群自信得以重建。如今台灣已逐漸開放面對族群的多元性,除了訴求公平的教育機會之外,跳脫體制內的學習與檢核方式,以及適心適齡、量身訂做的教學模式,將是未來需要持續努力的方向與目標。

耿茱老師利用上課時間,為孩子傳承部落文化生活(照片來源:耿茱‧谷法岸散)

 


▸▸捐款支持▸▸

☛|「芥助網」社區工作服務計畫|☛

☛|偏鄉兒童多元學習計劃|☛

☛|青少年社區關懷行動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