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碧霜(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執行長)
工作在台灣佔去人們大多數的時間,努力投入工作,失去平衡的生活,似乎成為歐美國家對台灣人的印象,但這樣的生活模式是不是可以有不同的改變?在台灣社區營造推展多年後,許多以社區為尺度的工作型態逐漸被創造出來。這樣小尺度的社區工作,正凸顯了一個適合兼顧家庭與工作的生活樣貌。
在社區工作可以減少工作上舟車往返的時間,也可以善用社區人際網絡,創造更多彈性工作的機會。另一方面,隨著A.I.人工智慧的發展,將會有許多重複性的工作被取代,但創意性、關懷人的工作不會被取代,而在社區中,就需要這些類型的工作。再加上在社區創業過程中,如果能了解在都市中有各樣的社群,如技術社群、議題社群,可以互為支援、資源互助,就可以打造出更多種工作樣態的可能。
婦女創業社區網絡是利基 後疫情時代是契機
婦女進入家庭被期待需要肩負家庭照顧責任,目前雖有制度性照顧,例如:長照2.0、公共托育等制度,但仍有許多婦女因需要負荷許多家庭工作,而無法有時間與心力投入公共參與或就業、創業。就台灣婦女在鄉村狀態而言,若是家裡經濟沒有迫切需求、家務無人分擔、或家人健康出狀況、工作與家庭兼顧實在太疲憊、薪資又不夠高……種種考量下,女性通常會選擇退出職場。在都會區,婦女也會因為缺乏良好的養育與就業環境,不生不養,或晚婚晚進入家庭的比例越來越高。
過早離開職場,如沒有機會再進行就業,且老後必須仰賴配偶或子女,不僅生活缺乏安全感,還欠缺與社會的連結,此種情境影響其身心靈狀態至鉅。因此思考如何建構足以支持婦女在工作與家庭間取得平衡點的機制與網絡,相對地重要。從另一方面思考,婦女進入家庭後,長期在社區活動,有緜密的社區網絡能量,而且婦女具有照顧的經驗,是社區創業的利基,可以創造更多就業型態,也可以就近且彈性工作,兼顧社會參與與照顧家庭。
在荷蘭大概有7成6的女性選擇彈性工作,徵人網站提供有1/2或1/3工時,甚至1/4工時的工作,兼職人口一週工時少於36小時,企業願意釋出不同的工作型態,也願意雇用有不同工作需求的女性或男性。國家也立法鼓勵企業要將兼職工作與專職工作平等對待,因此女性可安心在家養育子女。
2020年全國婦女聯合會舉辦婦女社區工作就業創業培力班,整理參與者的動機中發現,婦女社區創業在於尋求自己生命的多元價值,或生命探索中佔大多數,並不完全期待要賺大錢,但是能補貼生活支出,充實時間是在社區創業更重要的原因。所提出創業計畫也多是關懷人為主,可以創造更多人與人之間的互助和諧的工作。
因應疫情試辦在家上班,上班方式愈趨彈性多元,遠距辦公使育兒變得更有彈性。過往全球化的趨勢在這個階段調整了人類的行動與需求,線性經濟也不再是唯一思考。面對後疫情時代提供了婦女社區創業的契機,應該更重視小尺度的資源運用與經濟創造,珍惜我們已有的資源,才能因應突如其來的變化,創造對地球更和善的環境。
穩妥創業起手式:善用社區資源與議題
1.善用社區中的空間、人力,讓創業起步更穩妥:創業最需要的就是週轉金,準備足夠的週轉金才能渡過創業初期盈餘尚未穩定時期,婦女在社區創業如可以整合社區資源,成為創業的基礎,可以減少創業失敗的風險。善用社區中的空間讓婦女社區創業起步可以更穩妥,像社區中有閒置空間,如國防部或國有財產局的閒置房舍,公寓大廈的公設空間,以關懷社區社群的方式,提請企畫書,爭取空間使用。也可以結合社區社福資源,如老人供餐、友善幼兒園等資源,讓創業的起步走得更好。另外募集人力資源、專長交換住宿等,都可以讓空間所連結到的人力資源,也成為創業的助力。
2.從人力所「擁有」資本出發,激發創業合作更多樣可能:創業除了空間之外,還需要有人力協助,可以善用社區閒置人力,找到更多可能性,有時只是媒合仲介,也可能創造工作機會,像社區老人的需要溫馨陪伴、陪伴就醫等需求,其他還有小孩、單親家庭、弱勢家庭等,就需要不同人力的供給。社區中還有許多的人才資源,如果以「需求」來界定,順理將問題對象視為無力的、依賴外在協助的弱勢群體,所以需要補助資源、需要被關心、需要支持。但如果以正向思考的態度,發掘現存人力資產,將焦點從社區「缺乏」什麼,轉變為人力所「擁有」的資本,了解社區人力樣態與擅長興趣,激發共同合作、多種發展的可能性,也是可能的創業重要的起步資源。
3.複合性經營與分時管理 滿足社區中的不同需求:婦女所關心的議題,多從食衣住行育樂出發,除了一起吃飯,我們還可以做甚麼?從日常的飲食行為,我們其實還可以做很多事,現在有許多社區照顧勞動合作社、照顧咖啡館、惜食餐廳的出現,可以將社區的議題與資源結合,創造更多社區人互動的環境,進行複合性經營,如共學咖啡廳(婦女)、社區團購或食物買賣(長者)、下午茶DIY講座(親子)、課程休閒輔導(小孩)等,針對不同的對象,有不同的功能,但可以共同經營,分時管理的方式,也是創造彈性工作的可能,讓餐廳的離峰時段被充分運用,創造更多人流進入消費。
4.以人脈經營提供即時的互動與消費:善用社區的需求與資源,透過挖掘、整理與交換,也是社區創業的一個可能,像台北市各區都有揪人買健康菜的菜市長,透過人際網絡經營術,用line群組經營,進行團購,有菜市長幫忙找健康無毒的蔬果青菜,直接跟農夫購買,也辦理體驗活動講座,進行即時的食農教育。用現有店家或里長辦公室進行提貨付款,就可以創造一個人的工作機會。
北投區奇岩社區發展協會藉由結合政府與民間資源,以line 群組經營社區共購,有門市可以採購提貨,還有麵包烘培,目前已創業出三個彈性工作機會,提供社區婦女就業。另外像惜物市集、交換市集,減廢市集,綠市集,持續辦理,不只可以找到許多同好,互助合作的社群,也可以在社區創造新的互動氛圍,改變社區生活的樣貌。
5.與青年共舞,發展共享經濟:善用青年人力,與青年合作,婦女社區創業可以有更多樣貌展現,透過整合平台,將媒合訊息或資訊整合在一起,透過平台機制,像網站、臉書、APP及人力整合平台等,都是可能的方向。這樣的平台,就是創造共享經濟的開始。近來有青銀共居的空間使用媒合平台,將社區老人與青年媒合同住,互相照顧,也促成更多人群的互動。
吳碧霜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執行長、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前秘書長。由社區營造的角度來看台灣這片土地的 人,連結公共利益共同經營社區,與在地居民真實相處,共創造未來生活願景。
▸▸捐款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