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懿德(台灣在宅醫療學會副秘書長)

這是一個廣泛使用「社區」概念的年代,剛好最近與一群社工朋友聊到他們的社區工作,隱約都透露出這樣的問題:我是服務組織?還是服務社區?因為服務市場的相競關係,組織是業績導向,看的是績效;社區是生活導向,看的是需求。主客體關係完全不同,一個是計量,一個是評質。實務上,這二者之間會不會有矛盾和衝突呢?答案當然是肯定的,根本問題仍不離我們習以為常的資本主義社會,及其勞動思想的馴化。勞動力異化的場景無所不在,包括最關乎於人的事業,例如:教育、醫療或廣義的社區工作。

管理需要績效 但社區工作需要人味

社區工作者所宣稱的勞動目的,與其勞動過程所要真正達成的目的不同,例如:組織發展社區送餐服務的目的,理應思考如何扶植與發展更在地化的送餐服務,繼而產生社區增能的功能。但事實上,卻希望擴大組織負擔的送餐數量,導致餐食數量過大,製作與運送時間過長,食品安全的風險也隨之增加。其關心的主體不再是人,而是餐食的數量。此外,執行送餐的社區工作者,服務過程所關注的目的也不是餐食需求者本身,而是多久之內可以配送完成,有沒有新增需求者要增加訂餐量……等,成為要求業務績效的評估。

我們可以理解,就管理主義的思維來說,許多事務性的工作是需要有效的成本效益管理,但管理只是社區工作的過程,不該是目的。若讓管理主義無限上綱,那社區工作者當初投入該工作領域的熱誠,及其專業價值與尊嚴將會受到損害與漠視。社區工作的本質應在於能落實在地化與社區共同成長,並創造社區增能的可能性才有意義,若做不到,社區就只剩下市場與績效管理,少掉人的味道,還能稱之為社區嗎?

社區工作者在社區中會連結跨專業之間的合作(照片來源:劉懿德)

若社區工作的組織只是一個工作場所,沒有任何可近性的社區連結,僅只是組織座落在社區的一棟建物,那應稱它為「組織中的社區」,意即組織希望發展事業版圖的社區;若社區工作的組織是來自社區自發,帶有強烈的社區連結並能由下而上建構互助網路,可近性高且沒有疏離感,是社區民眾日常交換訊息的場所,就稱之為「社區中的組織」,意即社區發現自我需求創造互助體系的社區。二者之間的不同,在於一個會因為組織離開而所有服務體系隨之消失,一個是源自於社區的實質合作,服務應需求而生,也會應需求而變,是扎根的,也是有生命力的,組織不會離開,而服務系統只會隨互助方式改變,但它不會消失。

社區首重增能 社區工作要能共生

說到這裡,一定有很多人想過這個問題:什麼是社區?社區在哪裡?或我的社區工作到底有沒有社區?社區這個概念源自於西方社會,也是一個社會學的概念,它泛指社群的共同關係,若再從原文com-和munity的字首根來理解它,社區意指能共同授予基本人權的實體,它的過程就是增能,或稱為賦權(empower)。顯然的,若社區工作沒有增能的過程,就難以做到所謂的社區(community)。

那麼,實質的社區互助合作可以透過什麼方式來建立呢?要培力在地人才,也要形塑社群交流平台,並能讓社區中的人都能看見自己的價值,甚至讓願意回到社區的人也能貢獻所長,彼此合作共生連攜互助,才能看到社區各種不同人群環節的功能,從這方面著手,也才是社區工作的意義。

劉懿德主持社區跨專業聯繫合作會議(照片來源:劉懿德)

我們若直接從時下很熱門的「在宅醫療」議題,來思考台灣社區醫療的實踐,就更能體現社區的概念脈絡,為什麼呢?其實,過去社區醫療多著重於表象化的醫療工作,例如:社區健檢、義診、衛教或依計畫辦活動等,但實際上,社區醫療應該要關注更多與人群健康相關的公共衛生議題,例如:社區防疫、環安防治、食安管制和長期照護政策等。

在宅醫療的實踐 就是社區增能的過程

在宅醫療則是完整社區醫療長期照護議題的重要實作,同時也是完善民眾社區生活的重要課題。在宅醫療能在社區進行在地化的專業資源連結,促使在地專業人才彼此得到協力合作的機會,也是培養家庭照護者擁有日常照護知能的重要媒介,是務實的照護培力工作,以照護為核心搭建起照護社群的溝通交流平台,尊重彼此,無論是受照謢者或照護者本身,都能重新看到自己的生命價值,無論是什麼職業或專業,在社區中都可能是在宅照顧連攜合作的夥伴,讓願意合作者都能有所貢獻,為照護之目的圍繞起社區各種資源與功能,進行友善而有效整合與分工。透過在宅醫療的實踐,完整了社區增能(或賦權)的過程,社區醫療的具體藍圖就更加完整。

透過在宅醫療電影放映會共同來學習(照片來源:劉懿德)

社區不僅止是一個概念,或表象化的說詞,它是一個社區工作實質化與社區實體化的過程。社區是要融入務實的行動才能深耕社區,「社區工作」四個字背後的脈絡都是在地而真實的,透過長期的田野實作,也必然會帶動起地方創生與社區共生的多元生命力。社區工作該是怎麼一回事?要能每走一步都反省一步,到底自己所做的社區工作有沒有社區?我是為組織中的社區工作,還是為社區中的組織而努力呢?都值得一起深思!

 

劉 懿德

劉 懿德

台灣在宅醫療學會副秘書長、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兼任講師。主張以公共衛生的社區視野實踐社區醫療,兼具醫療的公共性意義,繼以做到社區共生與永續發展。長期關注台灣在宅醫療的脈動,並投入相關實務與研究領域,搭建專業的團隊關係專業,用心走入社區,幫民眾安心在社區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