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鄭維棕(汐止文化網創辦人)

長期關注社區大學的人,都知道社區大學過去常常標舉「知識解放」和「公共參與」兩個面向。特別是「知識解放」,往往是久待學術圈之人的思維。在網路不發達的時代,能夠掌握知識的人是少數,所以「擁有知識」被認為是寡權,甚至是「特權」,因此,透過社區大學的平台,讓知識解放出去,形構一種知識分享與經驗學習的通渠,進而推動「全面社會學習」的機會,成為社區大學非常重要的使命。

這樣的論述,經過這麼多年實務的社會演化,事實上已經越來越跟不上時代了。就知識解放來看,在過去沒有網路的時代,知識的確是「寡權、特權」,一個人一旦被貼上「知識份子」的標籤,代表這個人具有崇高的社會地位,在知識的領域擁有「霸權」。的確,知識份子因為知識的寡權和特權,當然可以「霸」,甚至「霸」的讓人尊敬,因為在寡少人身上的知識特權,足以引領社會往正面和向上發展的動力。

作為地方關注公共事務的平台,社區大學是一個重要的基地。(照片來源:鄭維棕)

網路發達 人手一座世界圖書館帶著走

當網路發展至今,因為知識唾手可得,使其變得廉價,每個人只要打開電腦,幾乎就是打開一座「全世界的圖書館」,誰還敢說自己的學問多麼淵博和所向無敵。特別是這十幾年手機產業的高度發展,幾乎人手一支手機,無時無刻可上網搜尋各種訊息與知識,如同「背著世界圖書館」到處跑。知識的普及和多元,已然超過任何一個專業人士的認知。因此,如果還停留在知識是寡權這樣的思維,不僅是愚昧的傲慢,甚至可以說是無知。

當每部電腦或手機就是一座世界圖書館,可以供人隨意移動查詢時,社區大學創辦時所標舉的知識解放運動,已經不復存在。當知識變得廉價,社區大學的定位也就越來越趨模糊。即使高舉社區大學的公共參與向度,在網路發達的現今,公民參與社會議題,也並非絕對需要透過社區大學的平台;人們只要對家中的電腦敲敲打打,就能參與全世界的各種公共議題,何況是地方的公共事務。

於是,過去以「公共議題」或「公民參與」當作社區大學的核心目的,在時代的遞演下,應該要重新思考。在行動裝置成熟與知識蓬勃發展的時代,特別是一般大學教育又面臨連串倒閉挑戰之際,思考時代處境下可能衍生的其他服務,尋找社區大學新亮點,不啻是下一步重要的挑戰。

社大協助在地社企 成為地方產業孵化器

談到這裡,我們不得不先來看看社區大學的實質內涵與處境,社區大學是一個地方教育單位,也是一個被政府認可的民間參與興辦的教育機構,更是由地方教育局委辦的半民間機構。因為是教育機構,其實質內涵就是「教」與「學」的平台,意即社區大學的主要產品是「課程」,透過課程,教師與學員在這個體系內,可以互相學習與激勵,甚至形成一個教學團隊,提供知識、技藝、文化、休閒等課程服務。

目前一般社大的課程服務,包括「學術課程」與「人文課程」,其中「生活藝能」課程因與民眾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學生人數總是最多,內容包括電腦、外語、音樂、美術、烹飪、烘焙、修繕、攝影,以及舞蹈、運動、健康、養生等,民眾可以學到很多實際生活的技藝,對於提高生活樂趣或就業機會,有很大的助益。

其次,做為地方關注公共事務的平台,社大也是一個重要基地,學員所熟悉的議題,如生態保育、社區發展、弱勢關懷、社區治安、社區教育、社區環保、婦女地位等,可以採社團活動方式參與地方活動。網路發達後,在公家機關的高度E化發展和服務之下,一般民眾參與公共事務的門檻幾乎被打破。即使是一位長者,只要有手機,不需要繁複手續,也不需會打字或用電腦,只要透過語音,就能將自己的意見提交給政府,輕易的向公部門表達意見,直接參與公共事務。

社區大學若能培養具有產業實務經驗的老師,參與地方發展,相信能成為在地極大的幫助。(照片來源:鄭維棕)

5G時代即將來臨,在手機發達的今天,社大除了既有的課程服務外,作為課程教育服務平台,除了是地方文化重要的助手與推手外,應多培養與聘請一些具有產業實務經驗的老師,直接參與地方產業的發展研議與規劃,讓社區大學還具備部分在地產業孵化器的功能。畢竟在資本主義時代,地方經濟的發展永遠是在地人關心的核心議題,特別在偏鄉地區,或是以農業為主的城鄉,如果社大能協助在地人發展社企產業,將能走出一條壯大的發展之路,不僅社區大學能發揮在地的影響力,對地方產業的發展更是助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