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敏雄(社團法人臺灣夢想城鄉營造協會理事長、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一早起床,看到夢想城鄉營造協會的實習生用心書寫的長長月誌,跟著他生動的文字描述,我彷彿搭上最早班的哆啦A夢時光機,一起回顧了他這段時間所經歷的點點滴滴,以及這些事件對他的影響與特殊意義。

很久沒有閱讀這麼長、情感這麼豐富的月誌了,整個閱讀的過程真的很像在看公視連續劇,因為一邊閱讀,我的腦海裡就不斷浮現各樣畫面。看完月誌之後,我覺得自己更真實地認識了這位實習生,更明白他心中的想法,夥伴之間的信任感也頓時提升好多好多。謝謝他如此信任團隊夥伴,能夠用愛心說誠實話,提供這麼多真實的想法和建議。

也就在這個時間點,我又想起前幾天晚上跟另外一批學生聚會時討論到的議題:什麼是教學/老師?什麼是導覽/導覽員?什麼是傳播/記者?什麼是電影或紀錄片/編劇導演?說穿了不都是「溝通」嗎?

只要我們能掌握上述專業領域中的一項,也就是「溝通」的核心素養,包括:真實地關心對方、全神貫注地聆聽對方、用對方可能理解與接納的方式傳遞回饋或訊息建議給對方,更重要的是根據對方的回應不斷調整自己關懷、聆聽、傳遞訊息的方式等等,在其他領域,甚至在家庭或親密關係中也能很快地轉換使用。

「溝通」的核心素養來自真實地關心對方,更重要的是根據對方的回應調整自己聆聽和傳遞訊息的方式。(照片來源:基督教芥菜種會)

所以,表面上來協會實習,是在認識社區裡的人事物,再透過各種有趣的媒材向社會大眾導覽介紹,但骨子裡其實就是「溝通」。我們都希望透過溝通,能與身旁的人有更多的相互瞭解,一起調整彼此的價值觀或生活方式,讓自己和他人,都能距離自己理想的生活更接近一點。即使我們和別人的理想並不一定相同,甚至有時還存在衝突矛盾。

看到實習生在月誌中提到,希望「自己成為一個可以影響別人的人、想幫助別人的人」!這讓我再次聯想到心理學家阿德勒(Alfred Adler)的話:「人只有在覺得自己有價值的時候,才會鼓起勇氣」,而會讓我覺得自己有價值的,只有在自己的行動能對社群共善帶來幫助之時。

我一直覺得人際間「影響力」和「幫助」產生的起點或關鍵,不是單方面的控制或理性說服,而是出於關心對方,以致於願意用心聆聽對方的真實感受,一起尋找彼此都可以接受的方法。在我心中,這就是教學、導覽、傳播、電影或紀錄片,也是社會教育的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