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康定睿

當今世界很多國家面臨人口老齡化的人口問題,基本上當前世界已開發國家都是屬於老齡化社會,令人憂心的是,很多發展中國家(例如中國)也進入了老齡化社會。根據媒體報導,今年全世界人口老齡化最嚴重的三個國家依次為:日本、義大利、德國。

就在世界人口老齡化問題困擾各國之際,去年在義大利北部的杜林(Turin),聚集了來自143個國家的小農、漁民與關心國際糧食政策的世界公民,發動了一場抗議跨國企業合併的活動。(去年德國拜耳集團發聲,將以總價620億美元,向孟山都提出收購邀約。)

話說杜林是慢食運動的發源地,目前已有150個國家參與世界慢食組織,鄰國的瑞士也不例外。瑞士義語區的提契諾省(Ticino),語言、文化與義大利緊緊聯繫著,瑞士的慢食運動自然起源於此。值得注意的是,參與世界慢食組織的國家, 多半都有人口老齡化的問題或隱憂。那麼老齡化社會與慢食運動有沒有甚麼關聯呢?

圖:aamiraimer@pixabay,CC0 Creative Commons

電影《大佛普拉斯》中一句台詞「工商社會 時間寶貴」,道盡現代社會匆忙庸碌的人生無奈,午餐休息時間多至一小時,能夠好好享受一頓餐飯卻是奢求。在義大利就有位致力推廣慢食理念的,Carlo Petrini,於1989年開始推廣慢食(slow food)企圖改變全世界人對於食物與糧食的使用方式。

與速食那方便快速吞下食物不同,慢食專注在品嚐食物的味道、了解品質優良(包含有機、在地生產等等)的食物來源,對於環境友善的耕作方式,以不浪費食物為最高原則。而在義大利有間慢食大學(University of Gastronomic Sciences.),為期一年的課程,內容從食物品味賞析,例如品酒所需的地理學與植物學、到產地與生態研究的全球化課程,期待能推廣減少碳足跡跟友善農業與公平交易。根據台灣大學農業經濟系的研究指出,每一年台灣所浪費的食物約359公噸,而根據歐盟研究,在歐洲地區的糧食耗損更超過8800萬公噸,其中許多包含未拆封的食物。

對抗剩食,國外有許多行之有年的方案,例如dumpster diving、freegan,而在台灣也有剩食餐廳、食物銀行、社區冰箱等方式處理。回到源頭,糧食耗損更該從消費習慣與糧食生產方式跟使用做起。而慢食便是一種重新認識食物的生活態度,知道自己吃的食物除了有沒有農藥或過量有害物質,同時更進一步採取在地產品、當季產品的購物計畫。

圖:Pexels@Pixabay,CC0 Creative Commons

目前慢食在台灣也逐漸成為一股力量,例如slow food international在台灣便設立分會,分會在台灣定期會開設飲食相關課程,從品味到了解糧食來源、環境友善耕作等,讓食物不再只是溫飽,而是每次進食都能清楚吃得不只是工業化後大量生產的產物,而是對土地、對農作充滿感恩的心情。

慢食,是一種反璞歸真的態度,符合老齡人口生活步調及節奏,也許有人說歐洲人吃一頓晚餐2個小時起跳,飲食文化不同,但更深層地去了解「我正在吃什麼」,就會發現對於飲食有更多問題可以思考,每一次的購物,不單是在為你的健康與未來投票,也為了調節人口老齡化的社會而投票。

封面照片 FotoshopTofs@pixabay,CC0 Creative Comm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