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專題報導
    • 地方創生
      • 社區媒體新浪潮──生存是為了繼續發聲
      • 社區代誌,社區報乎你知
      • 書味 人味 獨立書店社區找定位
      • 地方,創什麼生?
      • 社區小旅行 到底行不行
      • 地方創生的人才知識寶庫―社區大學
      • 大學接地氣 社區有底氣
      • 空間翻轉 × 社區共好
    • 社區照顧
      • 青銀共創 社區共好
      • 青銀跨代 共餐同居零距離
      • 銀髮生產力 社區新勢力
      • 攜手共老 跟社區當老伴
      • 照顧咖啡館特輯
      • 友善兒少 社區一起來
      • 以人為本的社區長者照護
      • 從臥床到走進社區 在地照護的現在與未來
      • 行動醫生到我家 在宅醫療揪感心
      • 社區 心的療癒場
      • 失智友善社區
    • 防災防疫
      • 人定不勝天──我們在災害中學到的事
      • 韌性社區不任性
      • 國際安全社區
      • 社區防疫
    • 偏鄉教育
      • 教育,能為偏鄉創生?
      • 社區 是偏鄉教育的大教室
      • 從新北市上林國小 看混齡教學成效
      • 遠距教學和社區在地  並非平行線
    • 食物銀行
      • 食物銀行,在地ㄟ嘟嘟好!
      • 亞洲食物銀行
      • 台灣食物銀行
      • 台灣食物銀行立法評析
      • 食物銀行50年
    • 特別製作
      • 社區新勢力 新住民很給力
      • 合作共居,好家哉?
      • 鄰舍節特輯
  • 社區情報
  • 人物臉譜
  • 國際新知
  • 觀點評論
  • 社區記者
  • 社區力映畫
  • 首頁
  • 專題報導
    • 地方創生
      • 社區媒體新浪潮──生存是為了繼續發聲
      • 社區代誌,社區報乎你知
      • 書味 人味 獨立書店社區找定位
      • 地方,創什麼生?
      • 社區小旅行 到底行不行
      • 地方創生的人才知識寶庫―社區大學
      • 大學接地氣 社區有底氣
      • 空間翻轉 × 社區共好
    • 社區照顧
      • 青銀共創 社區共好
      • 青銀跨代 共餐同居零距離
      • 銀髮生產力 社區新勢力
      • 攜手共老 跟社區當老伴
      • 照顧咖啡館特輯
      • 友善兒少 社區一起來
      • 以人為本的社區長者照護
      • 從臥床到走進社區 在地照護的現在與未來
      • 行動醫生到我家 在宅醫療揪感心
      • 社區 心的療癒場
      • 失智友善社區
    • 防災防疫
      • 人定不勝天──我們在災害中學到的事
      • 韌性社區不任性
      • 國際安全社區
      • 社區防疫
    • 偏鄉教育
      • 教育,能為偏鄉創生?
      • 社區 是偏鄉教育的大教室
      • 從新北市上林國小 看混齡教學成效
      • 遠距教學和社區在地  並非平行線
    • 食物銀行
      • 食物銀行,在地ㄟ嘟嘟好!
      • 亞洲食物銀行
      • 台灣食物銀行
      • 台灣食物銀行立法評析
      • 食物銀行50年
    • 特別製作
      • 社區新勢力 新住民很給力
      • 合作共居,好家哉?
      • 鄰舍節特輯
  • 社區情報
  • 人物臉譜
  • 國際新知
  • 觀點評論
  • 社區記者
  • 社區力映畫
  • 人物臉譜

台北市大同社區食物銀行羅慶聖牧師: 不只提供食物,更要進一步陪伴

文/張以牧

根據台北市社會局2016年的統計資料,大同區低收入戶的比例占全區居民的2.65%,在12個行政區中位居第二(僅次於萬華區的4.06%)。因應需要,在大同區深耕的羅慶聖牧師與莊金淑師母,決定在去年與基督教芥菜種會合作成立「大同社區食物銀行」,不僅提供物資給弱勢居民,也進一步提供身心靈的關懷。

大同社區食物銀行坐落在台北市大同區的一間教會中,負責的羅慶聖與莊金淑正是教會的牧師與師母。每到食物銀行發放物資的時間,就可以看到牧師、師母與志工們忙進忙出,將食物與民生物資交到受助者的手上。

雖然食物銀行在運作的過程中仍有不少問題,例如志工不足、募集到的食物有時不夠分配等,但在困難當中仍有許多美好的事情發生。「上個月收到的米不如預期地多,因此有許多受助者沒有拿到。看到他們失落的表情,我們的一位社區志工便決定自掏腰包買了150公斤的米,也讓我們這個月有足夠的米能發給所有的受助者。」羅牧師感動地說。

全力投入大同社區食物銀行的羅慶聖牧師與莊金淑師母 攝影/張以牧

然而,解決困難的根源更為重要,因此羅牧師也積極地連結在地店家與量販店,希望能募集到更多的物資。他說,目前的資源主要是來自芥菜種會,但教會本身仍應要開發其他在地物資,服務才能長久。目前大同社區食物銀行已與兩家當地麵包店固定合作,同時也與家樂福等超市量販店洽談,希望能捐贈賣不完且在期限內的食物。

此外,羅牧師也邀請更多社區居民與教會會友來擔任食物銀行的志工。「除了需要更多的人力處理與發放物資,更重要的是希望能進行到關懷的部分。我覺得食物銀行能做的不應只是提供食物,更要進一步關懷有需要的人。」

在大同區開辦食物銀行之外,羅牧師與師母也已在教會中開辦兒少課輔班長達9年。課輔班的孩子有些是由社福單位或是學校輔導室轉介,有些則是社區內的家長主動帶孩子進來。由於多數孩子屬於弱勢家庭,因此課輔班不僅不收費,晚上也會供餐給孩子。

莊師母表示,受到近年來少子化的影響,國小課輔班人數不足,已經轉型成音樂班。不過國中的課輔班仍然在星期二到五的晚上持續舉辦,並請台北科技大學的學生擔任小老師,不僅幫助孩子的課業,也讓大學生從教學中得到成就感。

從課輔班到食物銀行,羅牧師認為自己並未預先設定想要達成的目標,而是看到有實際的需要就去投入協助——不僅是物質層面的幫助,更是心靈層面的陪伴。「從事社區工作,便是信仰的實踐。」打開教會大門,回應社區需要,幫助有需要的人們,相信就羅牧師與師母而言,就是對信仰的一份極美的告白了。

受助者簽名準備領取物資 (照片來源:張以牧)


▸▸捐款支持▸▸

☛|社區食物銀行|☛

☛|「芥助網」社區工作服務計畫|☛

 

Share

標籤: 大同食物銀行

社區力點線面象徵著「芥助網」整個網絡的成形,端賴從個人的「點」,彼此之間拉「線」,並共同編織成「網」。從點到線到面,靠大家的力量共同撐起,不漏接任何人,並一起傳遞和實踐自助互助、共享共好的理念。

人物臉譜

  • 知名畫家里長馬里斯 用藝術打造友善動物社區

    10 1 月, 2021

  • 做社區的光與塩 林秀錦為單親家庭與長者服務的傳愛人生

    27 1 月, 2021

  • 社區健康營造推手游伯村 半百後的導覽人生

    4 1 月, 2021

  • 打造秀姑巒溪旁的河邊教室 馬躍.比吼帶孩子用族語開啟回家的門

    20 12 月, 2020

國際新知

  • 糧食系統遭新冠肺炎破壞 食物銀行緊急救食救人

    19 1 月, 2021

  • 打造能源自主共生圈 A.I.做管家的生態社區不是夢

    11 1 月, 2021

  • VR「沉浸式體驗」進社區 助失智長者找回活力

    24 12 月, 2020

  • 食物銀行深入偏遠部落 為原住民食物主權站出立場

    13 12 月, 2020

觀點評論

  • 走一條互助合作幸福之路(下)— 住宅合作社階段教育之「共伴推動」模式

    6 1 月, 2021

  • 閱讀一個城鎮再生的故事(下) 從社區工作的視角看ISHINOMAKI 2.0創生下的石卷

    22 12 月, 2020

  • 閱讀一個城鎮再生的故事(上) 從社區工作的視角看ISHINOMAKI 2.0創生下的石卷

    21 12 月, 2020

  • 走一條互助合作幸福之路(中)—住宅合作社三角結構、模式及特色

    15 12 月, 2020

財團法人基督教芥菜種會

地 址:新北市三重區重新路5段609巷4號9樓之2

電 話:(02)2999-8398

傳 真:(02)2999-7215

電子信箱:cceditor@mustard.org.tw

劃撥帳號:財團法人基督教芥菜種會 00007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