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專題報導
    • 地方創生
      • 社區媒體新浪潮──生存是為了繼續發聲
      • 社區代誌,社區報乎你知
      • 書味 人味 獨立書店社區找定位
      • 地方,創什麼生?
      • 社區小旅行 到底行不行
      • 地方創生的人才知識寶庫―社區大學
      • 大學接地氣 社區有底氣
      • 空間翻轉 × 社區共好
    • 社區照顧
      • 青銀共創 社區共好
      • 青銀跨代 共餐同居零距離
      • 銀髮生產力 社區新勢力
      • 攜手共老 跟社區當老伴
      • 照顧咖啡館特輯
      • 友善兒少 社區一起來
      • 以人為本的社區長者照護
      • 從臥床到走進社區 在地照護的現在與未來
      • 行動醫生到我家 在宅醫療揪感心
      • 社區 心的療癒場
      • 失智友善社區
    • 防災防疫
      • 人定不勝天──我們在災害中學到的事
      • 韌性社區不任性
      • 國際安全社區
      • 社區防疫
    • 偏鄉教育
      • 教育,能為偏鄉創生?
      • 社區 是偏鄉教育的大教室
      • 從新北市上林國小 看混齡教學成效
      • 遠距教學和社區在地  並非平行線
    • 食物銀行
      • 食物銀行,在地ㄟ嘟嘟好!
      • 亞洲食物銀行
      • 台灣食物銀行
      • 台灣食物銀行立法評析
      • 食物銀行50年
    • 特別製作
      • 社區新勢力 新住民很給力
      • 合作共居,好家哉?
      • 鄰舍節特輯
  • 社區情報
  • 人物臉譜
  • 國際新知
  • 觀點評論
  • 社區記者
  • 社區力映畫
  • 首頁
  • 專題報導
    • 地方創生
      • 社區媒體新浪潮──生存是為了繼續發聲
      • 社區代誌,社區報乎你知
      • 書味 人味 獨立書店社區找定位
      • 地方,創什麼生?
      • 社區小旅行 到底行不行
      • 地方創生的人才知識寶庫―社區大學
      • 大學接地氣 社區有底氣
      • 空間翻轉 × 社區共好
    • 社區照顧
      • 青銀共創 社區共好
      • 青銀跨代 共餐同居零距離
      • 銀髮生產力 社區新勢力
      • 攜手共老 跟社區當老伴
      • 照顧咖啡館特輯
      • 友善兒少 社區一起來
      • 以人為本的社區長者照護
      • 從臥床到走進社區 在地照護的現在與未來
      • 行動醫生到我家 在宅醫療揪感心
      • 社區 心的療癒場
      • 失智友善社區
    • 防災防疫
      • 人定不勝天──我們在災害中學到的事
      • 韌性社區不任性
      • 國際安全社區
      • 社區防疫
    • 偏鄉教育
      • 教育,能為偏鄉創生?
      • 社區 是偏鄉教育的大教室
      • 從新北市上林國小 看混齡教學成效
      • 遠距教學和社區在地  並非平行線
    • 食物銀行
      • 食物銀行,在地ㄟ嘟嘟好!
      • 亞洲食物銀行
      • 台灣食物銀行
      • 台灣食物銀行立法評析
      • 食物銀行50年
    • 特別製作
      • 社區新勢力 新住民很給力
      • 合作共居,好家哉?
      • 鄰舍節特輯
  • 社區情報
  • 人物臉譜
  • 國際新知
  • 觀點評論
  • 社區記者
  • 社區力映畫
  • 人物臉譜

來自海南的客家媳婦王翎鳳 重現黑糖之鄉產業風華

文/盧明正

新竹縣寶山鄉新城社區發展協會執行長王翎鳳,出生在大陸海南島,在接受完高等教育後,於2009年嫁來台灣成為新竹客家庄的媳婦,在先生的鼓勵下加入協會。剛開始她從最基層的製作饅頭生產線工作做起,從攪和麵粉到包餡樣樣都來,與在地長者及年輕人一起同甘共苦,建立良好的革命情感。

新城社區發展協會成立於1994年,所在地新竹縣寶山鄉,因地處丘陵地,早期居民以務農及種甘蔗維生。協會從產業、空間、建設、組織進行社區總體營造,以文創為地方產業找出路,並透過體驗活動增進產品行銷。

用點子創造加值服務活絡社區

2019年行政院農委會水保局頒發30位「農村領航獎」(註一),王翎鳳與其他獲獎者同於隔年1月獲總統蔡英文接見及表揚,並代表所有獲獎者向總統作簡報。除了介紹各獲獎人的傑出事蹟外,並對農村改造提出建言。她提及,這次獲獎者包含老、中、青三代,每一個人扎根農村的經驗都非常深厚,特別是年長者一輩子貢獻於農村,年輕人也以科技引領創新農業,意味著台灣農業已逐漸改變,從傳統農業朝向符合經濟效益的生產模式,並整合社區在地資源推動多元特色產業,打造希望農村。

在政府及企業輔導計畫下,王翎鳳用10年時間,在新城社區成功推動「寶山糖業文化」,讓農民重新復耕種植甘蔗,社區也保留舊有的製糖技術,透過農村再生計畫,將全台唯一的黑糖工廠導入生產農特產品,並接合當下流行的觀光工廠,使發展為具有教育性的農村社區。

此外,協會與農民合作,將原本滯銷的南瓜、芋頭、柑橘等農產品融入加工食材,研發出適合大眾口味的農特產品,並將銷售盈餘20%回饋給社區,因此成立「新城社區共食學堂」、「寶山鄉樂齡學習中心」,並藉由舉辦分享會及推廣課程,活絡農村經濟與社區發展。

新竹縣新城社區發展協會執行長王翎鳳帶領新創團隊研發農特產品。(照片來源:盧明正)

充滿想法與衝勁的客家庄媳婦

常有人問她嫁來台灣客家庄會不會有語言障礙,她表示其實最大的關鍵還是自己的心態問題。「不要把自己鎖住,唯有打開心房才能走出去!」王翎鳳感性地說。剛開始她完全聽不懂長輩們講的客家話,但她不因此害怕與人接觸,反而學習客家問候語、了解自己不懂的事物、主動探視長者、聆聽他們的心聲,長者們漸漸發現她是出於真心改變與關心別人,進而接納她成為道地的客家庄的媳婦。

王翎鳳大學唸的是國貿系,有著縝密思路及清晰口條,與公部門打交道難不倒她。由於她的工作能力受到肯定,便由生產部門轉到決策核心,與同仁一起建立標準化工作流程、架設網路電商平台及宅配服務、積極參與商品行銷與企劃,並設置客服部以服務不斷增加的客戶群。

新城社區發展協會在王翎鳳的帶領下,找回在地最初的黑糖產業,鼓勵地方小農復耕甘蔗園,以高於市面價格收購,改善傳統製糖方式及研發多樣商品,推出社區品牌「新城風糖」等多樣商品,不僅增加社區居民的就業機會,也活化在地農業發展。2017年社區獲得新竹縣第一屆金牌農村選拔競賽銀牌農村社區及優良食農教育基地,隔年也獲得行政院環保署低碳永續家園認證評等銅級。她感恩地說,2019年是豐收的一年,不僅她個人獲得「農村領航獎」之外,協會也獲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頒發「優質農村體驗品質獎」,而社區研發的「柑橘果醬」也獲頒「農村好物獎」。

王翎鳳曾出訪日本觀摩農村地方創生的經驗,她表示,日本是一個精緻農業發展的國家,鄉村人口老化卻十分嚴重,希望藉由新創農業吸引年輕人投入農村工作。她觀察到,日本農業產品銷售方式優於台灣,但推動友善有機農業不如台灣盛行,因此台灣未來的農業發展可以朝此方向前進。她深具信心地說,台灣應該把農村文化置入農特產品的行銷方式,調整現有的經驗成為未來執行的參考,讓全世界看見台灣的優化品質與文化內涵。

王翎鳳(中間站立者)是「農村領航獎」得獎者之一,獲總統蔡英文接見時擔任報告人提出建言。(照片來源:王翎鳳)

將地方產業盈餘回饋給社區

因新城在地有許多長者,協會在2007年成立社區關懷據點,由於社區關懷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與時間,不可能永遠依賴政府輔助,更重要的是要有經濟來源,如此才能支撐社區公益永續。「社區積極發展地方產業,有了盈餘就該回饋給社區。」目前平日5天的中午有社區長者供餐;每日上午開設樂齡終身學習課程,並安排每週2次的長者訪視。王翎鳳表示,過程中遇到許多挫折,曾經幾度想要放棄,然而每當想到許多外出工作的年輕人,是多麼期望能有返鄉工作的機會,她便告訴自己,無論如何都要堅持下去,因為農村要有年輕人,社區才能成長與創新。

王翎鳳(站立者)將發展地方產業盈餘回饋社區,提供長者共餐及特色課程,讓長者生活更精彩。(照片來源:盧明正)

把別人的需要放在自己的責任上,王翎鳳秉持此心並採取實際的行動,在協會中聘用許多在地年輕人,讓他們向長者學習傳統農作技術;同時也引進科技農業技術與銷售手法,朝向國際化的目標邁進。對於台灣未來的農業發展她充滿信心,從她的言談和閃閃發亮的眼神中得以窺見。

註一:農委會為促進農村永續發展及農村活化再生,每3年舉辦一次「農村領航獎」選拔活動,表揚對農村社區發展貢獻卓越之個人,彰顯農村再生社區學習及治理之楷模。凡積極參與農村再生及農村社區服務之具體事蹟者,由審查小組依其之貢獻訂定領航性、生產、生活及生態等四大面向,區分資格審查、初審及決選三階段評審。

Share

標籤: 寶山鄉樂齡學習中心新城社區共食學堂新城社區發展協會

社區力點線面象徵著「芥助網」整個網絡的成形,端賴從個人的「點」,彼此之間拉「線」,並共同編織成「網」。從點到線到面,靠大家的力量共同撐起,不漏接任何人,並一起傳遞和實踐自助互助、共享共好的理念。

人物臉譜

  • 知名畫家里長馬里斯 用藝術打造友善動物社區

    10 1 月, 2021

  • 做社區的光與塩 林秀錦為單親家庭與長者服務的傳愛人生

    27 1 月, 2021

  • 社區健康營造推手游伯村 半百後的導覽人生

    4 1 月, 2021

  • 打造秀姑巒溪旁的河邊教室 馬躍.比吼帶孩子用族語開啟回家的門

    20 12 月, 2020

國際新知

  • 糧食系統遭新冠肺炎破壞 食物銀行緊急救食救人

    19 1 月, 2021

  • 打造能源自主共生圈 A.I.做管家的生態社區不是夢

    11 1 月, 2021

  • VR「沉浸式體驗」進社區 助失智長者找回活力

    24 12 月, 2020

  • 食物銀行深入偏遠部落 為原住民食物主權站出立場

    13 12 月, 2020

觀點評論

  • 走一條互助合作幸福之路(下)— 住宅合作社階段教育之「共伴推動」模式

    6 1 月, 2021

  • 閱讀一個城鎮再生的故事(下) 從社區工作的視角看ISHINOMAKI 2.0創生下的石卷

    22 12 月, 2020

  • 閱讀一個城鎮再生的故事(上) 從社區工作的視角看ISHINOMAKI 2.0創生下的石卷

    21 12 月, 2020

  • 走一條互助合作幸福之路(中)—住宅合作社三角結構、模式及特色

    15 12 月, 2020

財團法人基督教芥菜種會

地 址:新北市三重區重新路5段609巷4號9樓之2

電 話:(02)2999-8398

傳 真:(02)2999-7215

電子信箱:cceditor@mustard.org.tw

劃撥帳號:財團法人基督教芥菜種會 00007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