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盧明正

1950年台灣紡織業興盛,造就數十年成衣市場的榮景,台北市艋舺服飾商圈最輝煌時期曾聚集2千多家批發商。然而1990年起受到全球不景氣及國內成衣產業外移影響,目前商圈批發商僅存3百餘家。為增加市場競爭力,1999年商圈設立「艋舺服飾商圈促進會」,在歷任理事長的努力下,提升商圈形象,試圖創造新商機。促進會前任理事長、現為台北市商圈產業聯合會理事長洪文和及現任理事長陳文豐,都已從事服飾批發超過30年。眼看著商圈逐漸沒落,極為不捨,近年來大力倡議從營造大環境及建設街廓,以串聯鄰近相關產業「共好」,以開創商圈新未來。 

由於暖冬,賣冬衣的商家普遍生意不佳,不過就在採訪前兩天,入冬第一波寒流來襲,許多商家在週六、日都「發市」(顧客上門之意),零售商趁週一前來補貨,整個艋舺服飾商圈的店家都因此忙碌起來。每到農曆年前,艋舺服飾商圈本來就比較忙碌,更不用說「發市」後的週一,更是所有批發商出貨的大日子,洪文和、陳文豐兩位老闆也在百忙中談起艋舺服飾商圈的昔與今。

台北市艋舺服飾商圈促進會榮譽理事長洪文和(左)及現任理事長陳文豐(右),兩人都極力為商圈發展貢獻心力。(照片來源:盧明正)

傳統商圈 面臨時代衝擊與挑戰

當日下午,洪文和剛主持完台北市商圈產業聯合會的常務理事會,緊接著被採訪,他一開口便指出商圈的當前窘境。過往的輝煌年代,不需要他再贅述,如今面臨電子商務的衝擊,加上大多批發商從業人員都已老化,不願意引進新的營業模式;年輕的接班者又後繼無人,外部與內部的問題加在一起,營業額節節下滑,他自己也找不出有效的解決方法。

「不僅是台灣,全世界的產業也都面臨轉型化的問題。」洪文和表示,目前店家的負責人多半是二戰後的嬰兒潮,年齡介於50、60歲之間,經歷台灣經濟起飛與榮景,但第二代從小看著父母親每天從早到晚忙不停,以前努力工作就能賺到錢,現在榮景已不在,再怎麼忙碌也看不到未來,因此第二代大多沒有接棒的念頭。

從事服飾批發業另一項特色就是家族企業型態,許多店家從老闆、店員、送貨都是同一家族的人,甚至都住在同一棟公寓裡,因此工作與家庭生活密不可分。往好處來看,當工作量增加時,可以即時遞補人力,若成員有小孩也可以互相照應,感情融洽,當業績豐收時也可以共享努力成果。不過,當大環境不景氣時,家族成員只能坐在家裡面面相覷,也有人因此另謀他途。時代變遷,家族式經營已不符合現代社會。

台北市艋舺服飾商圈目前僅剩3百餘家批發商(照片來源:盧明正)

惟有改變與轉型  才能開啟商圈新契機

在台北市,講到服飾商圈,多數人會想到「五分埔商圈」,相較之下,艋舺商圈歷史較為悠久,有一部分人後來遷至五分埔開店。2000年政府開放大陸服飾品進口,價廉物美的衣飾席捲台灣市場,也吸引很多年輕人在五分埔創業,店面新潮之外,也使用網路銷售,業績扶搖直上,老化的艋舺商圈更顯得缺乏競爭力。

經過2000年成衣廠移往海外,以及2008年國外平價服飾品牌大舉入台這兩次衝擊,不到10年,商圈的營業額大約只剩3、4成。陳文豐說,在最輝煌的時期,隨便一家店的月營業額就有千萬元,扣除成本也有上百萬元獲利,如今若月獲利有數十萬元就算業績不錯了。「改變就是找死,不改變就是等死!」洪文和直言,深思商圈未來發展,惟有「改變」才有可能成功,卻非一蹴可及。多數盤商過去賺了錢,若要改變經營模式,怕把過去賺的賠掉;就算有第二代接棒,卻不敢全然放手,失去了讓年輕人改變商圈的契機。

「O to O就是On line與Off line『線上、線下整合』的概念。」洪文和說,雖然電子商務廣受消費者青睞,但是市場仍充滿許多不確定性。想購買服飾的消費者希望能看到實體衣服,以觸摸質感及試穿尺寸,所以開設實體店面仍有其必要性。艋舺服飾商圈每年都接受台北市商業處「特色店家再造」計畫輔導,包括店家改造、升級、創新,由品牌顧問專家協助店家融合獨有的品牌特色與核心價值,打造出設計美學的新風貌。2020年台北市政府更提出2個名額,補助每一商家30萬元做營業模式改造,希望成為「線上、線下整合」的示範商店。

「艋舺服飾商圈未來可以是『大商城』的概念!」洪文和建議,由於網路科技發達,原本全球化的銷售模式已經改變,2016年「新零售」(註一)概念崛起,也就是所謂的「全通路」(Omni channel,透過企業實體通路與虛擬通路的融合,提供消費者個人化的行銷服務),所以未來盤商肯定都會不見。

「模仿與跟隨」是洪文和的作法,他舉例,過去幾年台北市迪化商圈進行大改造,許多老店家藉由文創轉型成功,也吸引許多年輕人來迪化街創業,不僅帶動商機也發展觀光。他把原來掛滿樣品衣的店面改裝成舒適明亮的展售空間,中間走道擺設沙發,讓來客有舒適空間選購衣服;週日照常營業,吸引散客上門。他希望能做出零售的「模範店」,讓其他商家起而效尤,並將此成功模式傳承給年輕人,商圈未來就有希望。

洪文和的服飾店是艋舺商圈的少數經過改造的模範店家(照片來源:盧明正)

營造友善商圈 異業結盟享共好

「成功的商圈必須整合各行各業,讓各產業『共好』,營造成為一個友善的商圈。」洪文和說,商圈逛累了也要找地方歇歇腳、喝咖啡,若能串聯鄰近商圈的相關產業,如:布莊、裁縫店、旅宿業、餐飲業、廟宇、古蹟等,形成共享商圈,一起提升人氣與買氣,讓商圈中的每一產業都能永續經營。

過往一般人對艋舺有「三流」(指流氓、流浪漢、流鶯)的不良印象,洪文和澄清說,他在此做生意超過30年,未曾受此困擾,反倒是當地的低收入戶、獨居老人及需要被關心的人遠高於台北市其他的行政區,使他對於周遭的人、事、物有更積極的服務熱忱。因此他在店中不只賣衣服,也擺置各類政府文宣品,讓消費者也能一起關懷在地。

從店內到騎樓擺滿各式衣服供零售商前來選購(照片來源:盧明正)

註一:所謂新零售是指運用大數據及人工智慧技術,對商品的銷售採線上服務、線下體驗進行物流融合,改造零售業形態。2016年10月阿里巴巴負責人馬雲首次提出新零售的概念,並說:「未來的10年、20年,沒有電子商務這一說,只有新零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