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盧明正

「孩子都是上帝所造的珍寶,可惜被不溫暖的原生家庭搞砸的。」長期關心弱勢兒童、后里豐盛基督教會的潘淑卿說。「家」是每一個小孩成長的地方,當一個家庭不再溫暖,失去正常的家庭功能,便會促使小孩逃避家庭,放學後不想回家。此時,位於社區中的教會所能做的,就是關心與陪伴他們,提供小孩安心做功課的地方,鼓勵他們學習才藝與培養技能,導引人格適性發展,啟發內在自信心,利用社會資源與外在力量,驅動孩子自我學習與成長,走在正確的人生道路。


豐盛基督教會位於台中市后里區,教會中有許多來到都會區工作的排灣及布農族原住民,多半從事基層勞力工作,有些人則以打零工維生,不高或不穩定的收入,往往影響孩子的生活與就學。除了原住民之外,新住民也日益增多,由於新住民多半嫁給勞工階級的本地人,生活環境普遍不佳,容易衍生成單親及隔代教養問題,造成新住民小孩學習障礙。教會除了尋求官方資源,也與基督教芥菜種會共同認養這些孩子,目前該教會認養10戶家庭的16位小朋友,年齡介於小四至高中的在學生。

在教會中與芥菜種會配合兒少認養服務的專案管理人員潘淑卿表示,大部分原住民小孩隨著父母親離開部落來到都會區,雖然課業表現比不上平地的孩子,但在體育、音樂、美術、工藝及生態認識方面卻優於同儕,因此,她認為原住民小孩就該讓其適性發展,若一昧要求課業,反而抹煞與生俱來的天賦才能。

潘淑卿透過探訪瞭解認養童的家庭生活狀況(照片來源:潘淑卿)

「每一個認養童的家庭都有其特殊性,因此也必須以特別的方式關懷。」教會牧師潘仁義說,通常關懷認養童比較需要花較長時間來取得認同與信任感。進行家庭訪視時,需經好幾次探訪後,受訪者才會感到自在。就認養童及家庭來說,「陪伴」就是最好的關懷方式,特別是建立認養童的自信心與人際關係,哪怕只是有人陪伴在操場跑步或玩泥沙,也會覺得快樂滿足。

「即便教會提供小孩較好的學習環境,但若得不到家長的認同與配合,往往會造成教會與認養家庭之間的拉扯。」潘仁義說,為了更多認識孩子的家庭,時常安排探訪,然而即便電話中約好時間,但仍舊撲空白跑一趟。因此最後想出的作法就是「路過式的探訪」。透過不經意的突擊方式,反而能真實看見家長與孩子在家中的互動情況,瞭解家庭問題所在,讓社會資源得以適切介入與運用。

潘淑卿表示,她曾帶過一位國中原住民孩子,脾氣非常暴躁並過動。有次問他未來的志向,他回答說:「將來要當黑社會老大!因為可以賺很多錢!」她跟孩子說:「若想要賺很多錢,現在起就要好好學算數,不然將來怎麼數錢啊?」孩子把這話聽了進去,真的開始好好學算數,個性也逐漸穩定下來,之後還透過網路自學彈鋼琴。他上高中後搬離后里,經常回到教會看大家,待人處事彬彬有禮,與過去暴躁的脾氣、言行判若兩人。

此外,當孩子面臨人生階段目標發展,需要適時給予協助與建議。有一位原住民國中生,家庭經濟狀況不好,假日經常跟著父親去工地打零工。之後聽了潘仁義的建議,於國中畢業後報考軍校,不僅減輕家庭經濟負擔,未來也有穩定的工作機會。

潘淑卿感恩地說,芥菜種會每年過年都會聚集認養童的家庭,一起去餐廳吃團圓飯,讓小孩擁有不同於日常的生活體驗,並且能夠留下美好的生活記憶。即便大家年齡不同,彼此未必熟悉,但是透過共同圍爐,彼此的情感活絡起來,真的就像一大家子一樣。社區,儼然成為大家共同的家,一起生活,也彼此照顧。

 

▸▸捐款支持▸▸

☛|社區記者培力計劃|☛

☛|「芥助網」社區工作服務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