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俊明
上課囉!有別於平常的學校課堂是「老師講-學生聽」,南新國中這節課上的是:桌遊。課堂上,在賈宜揚老師講解遊戲規則後,舞台的主角轉換到學生身上,讓學子們在桌遊的世界裡彼此鬥智用腦、手腦並用,從遊戲中更認識自己與彼此。
在這裡,除了每週固定的桌遊課之外,不定期還可以透過校際桌遊競賽,為學習增添不同的刺激。
除了桌遊社團時間,賈老師還會以白絲帶關懷協會志工的身分來為學生傳授關於「網路安全」的課程;或是以「得勝者教育協會」、「彩虹愛家生命教育協會」志工等身分,與孩子談品格。面對校園裡弱勢家庭的孩子,賈老師還能以基督教芥菜種會社區關懷專員,協助需要的學童予以適切的家庭關懷與經濟幫助。
多重身分的他,時常有機會穿梭在校園。除了常有與學生見面的機會,更重要的是一層層關係的建立,使他彷彿社區孩子的品格教育班導師一樣,陪伴這些學校的年輕人、同時也是居住在大新營地區的孩子們,經歷生命成長的過程。
絞繩理論 多重身分讓關係更穩定
30多歲的賈宜揚在2013年底隨父親賈海生牧師來到新營福音堂後,按著牧師的「聚焦青少年」方向,思索自己配合推進的範疇。經過一番思考後,他確認「教育」做為服務領域,隔年接受福音協進會的桌遊教育工作訓練,九月經會友引薦,進入教會鄰近的南新國中擔任起桌遊社團老師,透過桌遊來跟孩子談生命。
平時,賈老師持續充實自己在教育上的專業,除了桌遊課,並在兩間國中擔任得勝者老師、三間國小上兩性課程及網路安全宣導,目前也正準備推動「生命值得等待」課程進入校園。
「如果進入校園服務僅有一種身分,只要一個行政命令下來,很容易就與服務對象斷線了。」宜揚說,在生命教育的服務上擁有多重身分,就是為建立關係保持多種管道。就好像多股合成的繩子一樣,透過不同的服務內容,與學生、家長、老師建立絞繩般的關係。除了身分,更重要的是如何善用這些身分,與所接觸社區與學校的孩子和家庭,深入關係。
關心對象從孩子延伸到家庭
「有位獨立扶養三位孩子的單親媽媽,是我們關心的對象。媽媽常常把孩子的教養交給3C產品,我們就慢慢跟媽媽溝通,並持續關心這個家庭。有時我們會在取得母親同意後,把孩子帶去大賣場進行體驗教育,除了可以學習節制的品格,同時在大賣場裡也有許多學校課堂與家裡比較學不到的社會體驗,都是對孩子很好的幫助」。
「有位單親爸爸,過去曾經在職場受挫後一停止上班,就不督促自己趕緊找工作。有次孩子因為懶惰不去學校,我就趁機拜訪家庭,也透過在父親面前引導孩子思考自己的錯誤,同時讓父親接話教導孩子對的價值觀,進而刺激父親思想自己的家庭責任……」
細細聽宜揚分享探訪時的故事,可看見他與孩子們在關係的建立上,是延伸深化到家人與家庭教育。不僅是對社區學校的孩子有負擔,同時更希望陪同、協助家長一起來建立家庭間對的關係,並樂見家庭功能的恢復。
▸▸捐款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