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我們
  • 社區力公告
  • 徵稿啟示
  • 聯絡我們
  • 訂閱電子報
  • 關於我們
  • 社區力公告
  • 徵稿啟示
  • 聯絡我們
  • 訂閱電子報
  • 首頁
  • 專題報導
    • 活躍銀髮
      • 從臥床到走進社區 在地照護的現在與未來
      • 以人為本的社區長者照護
      • 銀髮生產力 社區新勢力
      • 青銀跨代 共餐同居零距離
      • 青銀共創 社區共好
      • 照顧咖啡館特輯
      • 攜手共老 跟社區當老伴
      • 失智友善社區
    • 鄰舍節特輯
    • 食物銀行
      • 食物銀行50年
      • 亞洲食物銀行
      • 台灣食物銀行
      • 台灣食物銀行立法評析
    • 偏鄉教育
      • 遠距教學和社區在地  並非平行線
      • 社區 是偏鄉教育的大教室
      • 從新北市上林國小 看混齡教學成效
    • 合作經濟
      • 合作共居,好家哉?
    • 社區防災
      • 國際安全社區
      • 韌性社區不任性
      • 人定不勝天──我們在災害中學到的事
    • 地方創生
      • 地方,創什麼生?
      • 空間翻轉 × 社區共好
      • 社區小旅行 到底行不行
      • 地方創生的人才知識寶庫―社區大學
      • 社區代誌,社區報乎你知
    • 兒少權利
      • 友善兒少 社區一起來
  • 社區情報
  • 觀點評論
  • 國際新知
  • 人物臉譜
  • 社區力映畫
  • 活動快遞
  • 社區情報

青年發起藝術共創 正濱老漁港華麗轉身

文/陳佳楓

位於基隆和平島南方歷史悠久的正濱老漁港,從1934年日治時期興建至今,曾經是繁榮一時的漁貨商港,因漁業的轉移,一度沒落。1988年,全台第一座海上美術館「民間美術號」漁船,曾創造了舊港傳奇,卻因長期未取得停泊權,積欠大筆債務,於20年後銷聲匿跡。

多年來地方政府努力讓正濱漁港轉型為觀光碼頭,因而有了彩色屋及阿根納造船廠等景點,但這個歷史地位與文化背景的老漁港,卻始終少了靈魂。

就在三年前,一群青年藝術家駐村,以藝術為橋樑,重新連結社區情感,成功讓人與空間和世代對話。這個點亮老漁村的行動,要從一位七年級男生與大海的初戀開始說起……

在地職人與青年藝術家共創,用光點亮老漁港(照片來源:星濱山青年團隊)

戀上漁港 為村子創造對話

大學時就讀氣象學系的林書豪,畢業後因參加社區培力活動,發現社區的維護和發展是很重大的課題,因此影響了他的志向。將近六年的時間,他在藝術村及藝文機構擔任志工,並參與地方工作。過程中,發現藝術共創在社區營造工作裡的重要性。在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研究所畢業後,他有機會以地景藝術家的角色進行社區藝術創作,也到日本參與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目睹藝術家們如何運用所長,活化老漁港上停業已久的郵局及廢棄小學。

2016年,林書豪接觸國發會「設計翻轉、地方創生」的計畫案,參與基隆市太平國小廢校前的社區行動時,回到之前戀上的正濱漁港,看著十年來居民從1,300降至1,000人左右的老漁港,他思考著,如何讓更多人來參與自己所愛的藝術?如何讓藝術為老漁港創造價值,又如何讓處處可見老舊遺址和設備的漁港重展魅力呢?

於是林書豪找來在地夥伴查德、多名藝文工作者、在地人士、大學生、職人與志工們,組成「星濱山」藝術青年團隊,深入當地,逐戶拜訪居民,並用將近一年的時間,促成跨世代參與,共同進行創作,透過藝術敘說當地的故事。

同時,星濱山團隊申請到文化部青年村落文化行動計畫,也透過群眾募資平台募得到足夠的款項,於2018年辦理「苔客上岸──正濱港灣藝術節」,將一年的共創成果呈現在長達二個月的藝術節中。林書豪回憶,當時有八成的募款,是來自於當地人,讓他感受在地人想為自己家鄉出一分力的心意。

青年藝術家們,一一拜訪當地耆老,並邀請共創(照片來源:星濱山青年團隊)

蹲點三年 從一個人到一群人

漁港再生、社區參與、文化保存及透過藝術傳達在地文化,是林書豪對正濱漁港藝術共創行動的期待。藝術節過後,團隊仍不斷的進行田野調查、走讀、藝術共創工作坊及群募,預約下一屆的藝術節。

今年,團隊再次申請到文化部青年村落文化行動計畫,而藝術共創行動,也從僅20人的參與,到獲得約200位朋友的贊助,並成功邀請在地企業及店家的加入,讓爺爺奶奶們未說完的故事,能夠透過藝術呈現。將於2019年7月底到9月底再次推出《大魚來了》正濱港灣共創插畫節,展示一年來的藝術共創及對話成果。

他們一一打開港邊的歷史建築、閒置空間及周邊老屋,作為創作平台,將在地的特色融入創作,以漁網製作成浪漫的燈飾,讓光點佈滿草地、點亮漁港。這年來被轉化為美麗圖像的舊港故事,也會在這二個月的展期中呈現,活動期間有九個主題展覽、在地小旅行、論壇講座等活動。

三年來,用最慢的方式熟悉在地,林書豪說:「面對在這場域所作的事,好似經營一個家,也像是在談戀愛,都急不得。」這也是他要對即將投入社區工作者的青年們所說的,不要急,也不要怕,只要出發點是為了社區共好,不會有人去反對,至於要如何投入,他建議從自己熟悉的角度切入,不管是從食農、藝術、手藝、照護或科技等,都會是幫助社區的好的開始。

正濱漁港藝術共創發起人林書豪,受邀地方創生講座分享團隊經歷(照片來源:陳佳楓)

創生第一步 工作團隊自給自足

近來因正濱漁港的藝術共創行動,林書豪被邀請談藝術與地方創生的連結,他坦言,不敢說自己是在從事地方創生,但若藝術不能成為產業來解決人口問題,至少對地方與人的情感連結有所幫助。甚至因為他們對地方的心意,讓公部門長久以來的溝通障礙得以疏通,成功的讓中央與中央對話,再加上地方政府及組織的幫忙,團隊突破了港務用地基本辦法和條例等重重關卡。

林書豪對地方創生的理解是:「要思考如何在社區營造的過程中,提升產業這部分。如何不靠補助案,讓團隊自給自足的進行社區發展工作。」這也是他們團隊在一年一度的計畫結束後,得面臨的問題。他說:「工作坊及在地小旅行體驗活動,都會是未來團隊考慮的收入方式之一,但必須思考,如何自立更生,又不失去原本的初衷。」

他回想這一路,一個看似沒有生產力的獨立夢想,慢慢的有一群人加入,鄰里間的關係也變得緊密,村民們也紛紛加入他們的行動、貢獻己長,一起透過藝術共創開啟對話,述說著埋藏在心裡的舊港故事。即便不能為地方創造人口,卻也創造了「關係人口」,除了讓人與人間的感情更緊密外,來到正濱港拜訪、旅遊、消費、甚至移居的人口也會愈來愈多。正如他所言:「社區工作和地方創生,就像戀愛或經營一個家般,都是需要耐心的;而人口的問題,也同樣是急不得的事啊!」

用在地素材共同創作(照片來源:星濱山青年團隊)

Share

標籤: 正濱漁港藝術

社區力點線面象徵著「芥助網」整個網絡的成形,端賴從個人的「點」,彼此之間拉「線」,並共同編織成「網」。從點到線到面,靠大家的力量共同撐起,不漏接任何人,並一起傳遞和實踐自助互助、共享共好的理念。

人物臉譜

  • 營造點變營運點 留村青年林鍵樺成功踏出創生第一步

    13 12 月, 2019

  • 打死不退的山豬精神 李婉玲陪寶來居民走過漫長復健路

    14 11 月, 2019

  • 台南正興街經歷花開花謝 高耀威堅持繼續做種花人

    8 11 月, 2019

  • 異鄉人成了同鄉人 Mingalar par緬甸街楊萬利

    8 11 月, 2019

國際新知

  • 巨型壁畫令墨西哥社區魔彩盎然

    9 12 月, 2019

  • 社區報讓巴西人對國內最糟環境災難永誌於心

    19 11 月, 2019

  • 「小小魚」和他的鄰居們:西班牙的社區意識

    8 11 月, 2019

  • 不只集氣還要集力! 地球村零飢餓 全球食物銀行網絡連結大家一起來

    4 9 月, 2019

觀點評論

  • 社區大學 提升在地軟實力的文化基地

    2 12 月, 2019

  • 公共藝術也要有溫度──談公共藝術參酌在地文化的重要性

    8 11 月, 2019

  • 有錢就能推動公民參與?桃園與台中參與式預算的經驗比較

    29 10 月, 2019

  • 真正的溝通 讓我們與理想生活更近一點

    21 10 月, 2019

財團法人基督教芥菜種會

地 址:新北市三重區重新路5段609巷4號9樓之2

電 話:(02)2999-8398

傳 真:(02)2999-7215

電子信箱:cceditor@mustard.org.tw

劃撥帳號:財團法人基督教芥菜種會 00007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