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盧明正

在社區發展協會日常的節慶活動、講座安排等服務項目中,能否找出「不平凡」?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協會於5月舉辦的「閒畫家常聊社區──基礎培力工作坊」,協助參與的社區發展協會,從最基礎的資源盤點、社區熱點及認識社群著手,並繪製社區資源地圖。繪製地圖是盤點社區資源的第一步,瞭解自己的社區,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特色,而不是盲目跟從,與其他社區辦一樣的活動。

社區基礎培力工作坊與會者齊力繪製社區地圖。(圖片來源:盧明正)

工作坊中邀請「慶安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林伸龍,以及台灣社區實踐協會社工林玲安分享關懷社區弱勢族群的實務經驗。位於台北市大同區的慶安社區發展協會成立20餘年,以「宏揚傳統民俗技藝文化」為社區發展重點,並於2013年成立「慶安社區掌中劇團」,團員有17名,不僅每週四晚上固定排練,並經常對外公演及舉辦「兒童布袋戲教學」活動,讓下一代認識台灣傳統文化。此外,社區在每年端午節、元宵節等傳統節慶也會舉辦做花燈、搓湯圓、猜燈謎、踩街遊行等活動,增進社區親子互動。

「瞭解社區特色可從居民結構、生活水準、習性、民風、人文及地理環境等面向去發現。」林伸龍表示,他在社區中發現老住民與新住民並不互相往來,因此需主動創造讓他們彼此溝通交流的機會。此外,老舊社區的傳統文化底蘊很深,例如台北市的艋舺、大稻埕及大龍峒等社區,蘊藏豐富的歷史建物與文史資料,所以在地協會首要做的就是人文調查,掌握古蹟數量及分析在地語言的類型,透過訪談及記錄在地耆老的口述記憶,拼湊出過往歷史的輪廓,並印製成書於社區圖書館典藏,作為社區歷史記錄。

慶安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林伸龍在台上分享社區實務經驗。(照片來源:盧明正)

台灣社區實踐協會源起於2007年,由輔仁大學社工系老師帶著一群學生,選擇台北市青年公園附近社區,以關懷社區弱勢兒少為目的成立「新安兒少據點」,陪伴了許多有需要的孩子。2010年正式成為協會組織,擴大服務發展在地合作經濟、創造社區互助與就業機會,並組織少女及婦女發展手作小組及托育工作小組,支持許多基層家庭度過難關,使在地有更好的生存發展空間。

社工林玲安以「社區好厝邊」為題,分享協會在社區中發展友善店家的合作經驗。她表示,因團隊看見社區中弱勢居民的需要,串連在地友善店家及網路社群,透過舉辦募款餐會及合作募款禮盒,讓捐款者實地走訪在地店家,在面對面交流下成為定期捐助者;同時協會也以善款購買在地店家的餐劵,在有門檻的消費優惠前提下,使公益捐款回饋在地經濟,創造互助與共享氛圍,提升社福單位與社區居民的良性互動。

台灣社區實踐協會社工林玲安(右)與學員互動熱絡。(照片來源:盧明正)

北投區立賢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孫鄂南表示,由於協會本身沒有屬於自己的社區地圖,因此他以學習繪製社區地圖為目的前來參加工作坊。在當中他學到在地協會可利用手機查詢地圖,並用麥克筆及標籤貼紙在壁報紙上描繪出社區的資源地圖,作為社區服務的參考依據;亦可將地圖印製成紙本地圖或手巾,讓人們對社區樣貌一目了然,並成為與其他社區交流的參考。

回到自家所在的社區時,別忘了放慢腳步,細細觀察社區中的早餐店、餐廳、診所、五金行、配鎖店等,這些看似稀鬆平常的店家,在社區的地圖上其實並不平常,端賴大家共同的發掘、整合及連結,一起勾勒出社區的特色新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