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康定睿

還記得今年8月15日,大潭發電廠機組全數跳脫,造成電力頓失438.4萬瓩,造成全台多處地區大跳電,除北部宜蘭、板橋、土城工業區、北投、天母甚至博愛特區等地皆出現停電,而遭到颱風影響倒塌的和平電塔,也造成不小的損失。這都顯示台灣目前供電系統仍採用集中式發電,除現役核電廠,最主要的便是火力發電廠,透過配電輸送到各地。

能源,一直都是世界各國高度重視的問題,除了核電、火電、風電、水電…的技術層面之外,另有所謂「再生能源」開發的考量。 然而,一旦談到這些似乎 是國家層級的能源問題,通常一般民眾聽到這樣的大題目會感到自己怎麼可能參與到的決策,更不會設想可以有何作為,可是在外國,諸如旅丹麥、德國、澳洲…這些再生能源的模範國家裡,社區居民扮演了舉足的要角呢。

在社區裡興建太陽能板,減少集中式發電風險與解決電力配送耗損。圖片來源:Simply Solar (https://www.simplysolar.se/)

Ren21(21世紀再生能源政策網 http://www.ren21.net/)是一個由各國政府、再生能源貿易組織、財務金融機構組成的國際性聯盟。REN 21是國際上享有權威性的再生能源政策網絡,每年針對全球再生能源發展狀況:政策、技術等,提出發展報告。Ren21在2016年的報告中,用了一章的篇幅來闡述「社區」在再生能源中所擔任的重要角色…

在澳洲,有個組織叫做「community power agency」,致力推動社區型能源網絡(Community Renewable Energy,簡稱CORE),何謂社區型能源,該組織提出四點:1.使用再生能源或低碳足跡技術來減少能源供應耗損;2. 將能源供應方式分散及在地化;3.由社區內提出能源方針及政策;4.透過成果顯示再生能源的效益如何達到永續發展;包含水利系統、四葉型渦輪風力發電、屋頂型的太陽能板,都是可以作為社區內發電的方式,將集中型發電方式分散到社區內,形成短距離的輸送網路,一來可以減少大型電廠(例如火力燃煤發電)產生的污染,二來可以減少配電時產生的電力耗損。

反核遊行抗議民眾。攝影/康定睿

Community Renewable Energy進一步以工作坊或團體課程的方式,用社區培力的角度,讓社區居民自行擬定方針、建立工作團隊、分享及學習社區型能源網的相關知識經驗,再到專業分工確認,最後,也針對社區工作團隊的財務規劃、行動方案等提出建議,讓在地團隊能夠實際執行社區再生能源建設計畫,促進社區內團隊的合作默契,;這個組織除了社區培力,也長期針對澳洲的能源政策倡議以及向政府部門建議,2014年起便致力研究如何在社區建立再生能源的策略發展,不斷辦理培訓課程,讓在地居民了解澳洲當地的能源政策與能源發展,培養更多對於再生能源有熱忱的民眾,成為知識傳播的種子。

而在台灣,綠色公民行動聯盟也為能源方案不斷努力,從污染來源監測到建立分散式社區能源網絡與再生能源的政策辯論,也希望逐步推動相對乾淨的能源方案。

如何凝聚社區內的共識,便是發展社區型能源計畫最重要的一環,諸如太陽能板裝設是否造成頂樓結構受損導至漏水、一般人對於發電設備產生電磁波影響人體的疑慮,以及發電廠不希望在我家隔壁的鄰避效應,都是在推動社區改造時需要被充分討論的,我們都希望能擁有穩定的供電來源,若能更進一步使用對環境相對友善的發電方式,除了減少污染,建立區域型輸送電網也能減少跳電停電的風險,讓社區居民生活過得更便利。

非核家園標語與口號。攝影/康定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