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傳道陳英傑 用愛打造年輕人可以靠岸的港灣

年僅29歲的社工陳英傑,同時也是港灣豐收教會的傳道。有感於苗栗市學區密集度高,年輕人口卻嚴重外移,使他決定開拓「一個屬於年輕人的教會」。在這裡,孩子們不只可以玩桌遊、還會帶營隊。他用愛與包容取代說教,讓孩子們打從心底把教會當成自己的第二個家,並且用愛接力,彼此關心。社區裡的弱勢兒少也在接觸了芥菜種會的「以樂家園」方案後,生活有了明顯的改善。

不怕斷糧又兼顧環保 在地農場成最強後援

糧食的供應一直是國際間的重要議題,疫情期間多國因「封城」而飽受斷糧所苦,烏俄戰爭更是攪亂了全球糧食供應鏈,讓糧食不安全的問題雪上加霜。菲律賓反飢餓協會在食物銀行所支持的社區內建立的好食物農場提供了解方,透過在地農場確保當地的食物供應不斷鏈,不僅讓新鮮食物送達需要的人手中,還能兼顧環保永續、寓教於樂等多重目的。

終身志工黃文章 和新住民作伙打造老後宜居社區

從苗栗離鄉背景到桃園打拼的黃文章,15年前因擔任志工意外發現罹癌,康復後發願有生之年都要以志工精神持續回饋在地,這位「終身志工」便是樹林社區發展協會的總幹事。在他的推動下,協會從一場治安危機中團結起來,成為如今獲國際認證的安全社區。黃文章還帶領協會照顧在地居民,以及跨海來台的移工與新住民族群,希望打造出老後宜居社區,造福他人也造福自己。

與弱勢者同行 食銀深耕社區讓食物系統更具韌性

當許多婦孺、難民、遊民、原住民和雜工被邊緣化、歧視或被排除在經濟參與和社會服務之外時,他們的基本需求、日常飲食往往無法得到滿足。食物銀行的使命之一即是滿足這群被忽視或資源匱乏的人,但在不同文化和背景的情形下,除了幫助這群弱勢者,食物銀行也需要學習在地文化,以提供確實符應當地需求的服務。

以社區活動中心凝聚居民 探索共好社區願景

搶車位、噪音擾鄰、飼養寵物所造成的糾紛,這些因鄰里糾紛釀成劇烈衝突的新聞,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吧!其實,鄰里糾紛無關乎公德心問題,而是因為長期以來鄰居間缺乏互動,才會無法感覺自己的行為早已嚴重影響他人。這些糾紛除了訴請警察協調處理,究竟還有什麼方法能夠一勞永逸呢?來看看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的精采洞見吧!

疫情下假消息傷及移民 社區組織群起破解

打擊疫情相關的假訊息就像「打地鼠」遊戲,當一個假訊息被揪出來,又有另外一個冒出來,有時散布假訊息是有心人士用來牟利的手段之一,當讀者點擊訊息時,會有一個連結將讀者導向一個充斥廣告的頁面,每次點擊都能讓製作網站的人賺取10美分。最令人難過的是,這些假訊息正瞄準身處資訊落差環境中的移民族群······

共繪共生 以藝術凝聚社區意識

英國倫敦、巴西聖保羅、美國德州奧斯汀等城市,30多年來政府一直將資金挹注於公共藝術,它除了讓市容變得美觀,從社區發展、交通、心理健康和經濟效益等層面來看,公共藝術還具有哪些不為人知的魔力呢?讓我們從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費城的壁畫藝術看起,一一揭曉公共藝術對城市和居民帶來的正面意義。

誰說長者只能被照顧?綠色照顧讓長者透過參與翻轉農村

說到「長者照顧」時,總是聯想到藥物、復健或虛弱的老人嗎?其實,有一種運用農業、園藝、動物及戶外自然空間等,融合健康照護概念,發展出的「綠色照顧」,能幫助長者創造出更積極的晚年生活,且以綠色照顧方式整合社區議題,更能讓照顧成為社區資源循環的一種可能。「綠色照顧」究竟是如何實現在地安老的理想,城市與農村發展出的長者照顧樣貌又有什麼差別?來看看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執行長吳碧霜的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