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鄭維棕(《汐止文化網》創辦人)

台灣各個鄉鎮市幾乎都有社區大學,有些比較大的城市甚至有多個社大。社區大學(以下部分簡稱「社大」)已不僅是終身學習的重要場域,也是台灣各地的學習協作平台,更承擔起在地資源整合,以及推動文化、教育、休閒的角色。

以文化推動的角度來說,社大可以提供在地文化工作者很好的機會,進入社大成為教師,並透過這個學習與協作平台,以教育、協作、推廣等方式,讓更多在地人士參與地方文化經營,有志趣相投的人得以成為文化工作伙伴,彼此鼓勵、創新,一起向前邁進。

社區大學不僅是終身學習的重要場域,也是台灣各地的學習協作平台。(照片提供:松山社區大學)

鄉鎮文化日漸沒落

新北市汐止區近20年來,經歷各種災難的衝擊,包括淹沒全區的水災、林肯大郡因邊坡崩落而倒塌,以及火燒東方科學園區,創下全台四十多小時的最高大樓災難紀錄,數十間企業逃離汐止,讓當地的文化、工商產業遭受重擊。此外,因土地價值高漲,許多建設公司與工廠進入投資,使重要的文化史蹟被一棟棟高樓大廈取代,原本文化小鎮那種悠閒、人情味與頻繁的互動,被冷漠、疏離和擁塞的交通佔據。小鎮變為繁忙的市鎮,汐止和多數的台灣城市,都經歷相同的轉變命運。

時過境遷,隨著大環境的改變,鐵路高架橋貫通汐止,繁忙的都會工作使主要道路在上下班時間阻塞嚴重。大部分小鄉小鎮沒有台北市龐大的文化與預算資源,因此,地方文化在經濟與工商發展中,多被擠壓得非常嚴重;而在沒有龐大的行政支援與法律支撐下,甚至連古蹟、史蹟等重要文化資產,都逐漸面臨消失甚至拆除的命運;文化活動更是難逃推動困難與斷炊的窘境。

以我自己在地方推動文化工作與進入社區大學服務的實際經驗,台北市以外的社區大學,多數都經營得非常辛苦,因此在社大裡,幾乎是以技藝為主要吸引學生的課程。至於文化課程,受限於師資來源與課程特質,推動起來相對困難。然而,在地方推動文化與協作上,社大相對於地方其他的非營利組織,利基強大多了。但是主導的人,不見得有許多推廣地方文化的實戰經驗,也不一定有願景和負擔,所以,社大在結合地方文化推廣的議題上,實不如想像中的順暢勃興。

就我自己實際參與及觀察體會,在地課程即使大力推展,仍往往腰斬收場。可能原因包括:課程缺乏活潑性、同質性過高;文化工作者欠缺教學經驗,文史不易轉化為課程;學校與行政支援不足等。這些困難點,原本都應是社大在推動上的優勢,現今卻備感吃力。尤其在偏鄉與資源不足的鄉鎮市,此問題更為嚴重,若沒有公部門作為後盾與提供資源,在地文化的推動,就算到了社區大學也是捉襟見肘!

社區大學 地方文化的重要推手

推動在地文化的確需要帶點理想,更明白的講,應該是說要帶點傻勁。在台灣逐漸邁入老年化的時代,退休和銀髮族人數眾多,他們雖然從職場退下,但很多人都還有強健的身體,在專業和經驗上可以做為年輕人學習的對象。在尚有精神體力可稱年壯的時候離開職場,對整個社會來說實為極大的損失。

社區大學就在這時提供了一個終身學習的互動平台。老經驗的師傅可以將他豐富的人生經驗在此發揮,將技藝傳授給他人。此外,許多偏向技術性的課程,能讓年輕人只要負擔非常輕省的費用即可學習,讓自己可以有更好的競爭力。大家彼此切磋,提升了人際互動,更將休閒與教育相連結。

除了學習平台,社區大學更能擔任整合在地資源的平台。因為除了各種學習教育的活動、課程和資源之外,它也是一個地方人才的匯集處。既是人才匯集處,就有人氣和創意,而有人氣與創意,團隊就能成形;有了團隊,眾志就能成城。此外,社區大學還可以結合地方教學,將許多地方的東西變成特有的在地產業,進而轉化成社大課程,推動在地文化與產業。

社區大學是在地文化保存與推廣的重要推手與助力,圖為邑米社區大學到新營社區大學與曬書店交流。(照片提供:曬書店)

因此,做為推動地方文化重要的協作與推手,社大更應擔負在地文化保存與推廣的重要助力。另外,在地文化的勃興,原是政府不可推諉的責任,在資源的灌注上,政府應該提供更多的利基,從資源與行政上給予更多的支持,讓社大能更加騰出手來支持地方文化。這樣,即使推動地方文化的路上充滿荊棘,但在政府與民間的合作下,地方文化終究比較有機會得到灌溉與成長,走出地方自己的文化特色,長江後浪推前浪,讓地方文化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