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佳楓

今年,是921大地震二十週年,也是88風災十週年。災難當時,我們往往懇切祈禱「天祐台灣」,然而一旦災難過去,人們也就逐漸遺忘了。災後重建的堅定,似乎永遠趕不上天災發生的速度。2009年88風災重挫高雄旗山、美濃、甲仙、六龜、桃源、茂林、那瑪夏等偏遠地區,讓居民們幾乎失去一切;直到十年後的今天,當地還是有很多崩塌之處,產業消失,離去的人們再也沒回來。

災難臨頭  當地人最懂需求

當時,三十歲的陳昭宏,投入高雄地區的社區重建工作,一個讓村子重生的夢想,走了十年,至今已成了一生的使命。他表示,今年是「地方創生元年」,卻讓他一直回憶起當年的社區重建,同樣都是面臨沒有產業也沒有人的狀態,讓他一直思考,到底是要讓社區重新恢復原來的生活?或是要為社區重新建立一種新的生活?

思考至今,他的答案是後者。因為當家人、耕地、房子都消失了,社區真的很難再回到最初的樣貌。這十年來,他常被學者及媒體問起,如何開始重建工作?如何投入社區?如何和社區建立關係?他只能回答:「我還不知道怎麼回答這些問題,只能努力緩緩的消化這些年來的回憶,這其中一定有可以歸納的方法,只是至今還無法釐清。」但他知道,只有在地人最懂在地需求。回憶受災當時,有非常多資源進入災區,卻不一定能發揮良好的效果。災後的社區裡,留下的多半是長者、地方媽媽和小孩。

社區工作  讓一個人變成一群人

很幸運的是,當時地方政府妥善分配資源,讓很多受創社區都能擁有專職且在地的人力投入重建工作,雖然支持了三十幾位社區重建人力,但大家多數沒有社區經驗,陳昭宏也是重建人之一,負責陪伴和培力這些重建人力。在他所處的社區裡,有三十幾個志工,超過三分之二都是女性,因此他一直覺得地方媽媽的力量很強大,在社區裡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

陳昭宏說,沒有人遇過這麼大的災難,問題也不會有標準答案,所以只能陪伴這些社區媽媽從零開始,看見社區的需求、尋找資源、進行培力。在不斷自問的過程中,互相學習,成為彼此的支持,共同撐起這個社區。

五年後,重建的工期結束,政府、企業資源一一撤離受災的幾個社區,家鄉卻還沒有復原,這讓陳昭宏深深感受到,唯有支持在地團隊及人才的培育,社區工作才能繼續。因此,受災的社區工作者們,決定共同組成「高雄市小鄉社造志業聯盟」(以下簡稱小鄉),持續為自己的社區努力,也透過「小鄉」來繼續這個支持網絡。

左圖:陳昭宏參加「東石攏無人-地方創生行動論壇」分享社區重建經驗;右圖:陳昭宏與其他三位青年夥伴(照片來源:陳佳楓、小鄉社造志業聯盟)

鼓勵參與  透過事件凝聚社區

目前擔任小鄉總幹事的陳昭宏分享,某次到杉林區木梓社區帶領舉火把活動時,在會議中請志工媽媽簡單煮個午餐,但志工媽媽回應說:「簡單的我不會煮。」

陳昭宏建議:「那炒個米粉吧?」

過了十分鐘,志工媽媽又舉手:「我覺得除了炒米粉,應該再來煮個排骨湯。」

這讓陳昭宏覺得很開心,雖然是簡單的互動,卻讓志工媽媽參與了會議,也表達意見,這是社區工作最期待的。當得知活動需要200支火把時,陳昭宏心想,小村莊怎麼可能有那麼多人參與?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在活動當天,社區居民真的號召了200多人回來。透過這樣的凝聚,幫助了這個三十多年沒有運作的社區動起來,並成功地推動長照服務。

「人才是最重要的,社區工作的目的,就是要培養社區的居民,成為一個有能力解決社區問題的人。」陳昭宏透過這個事件,說明社區參與及凝聚的重要。

近10年來,小鄉除了擁有一群志工媽媽外,也漸有年輕人加入(照片來源:小鄉社造志業聯盟)

社區電台運作  巧妙扣合照護議題

有一次在路上,陳昭宏碰到一位阿嬤,對他說了3個小時的生活故事。於是他心想,這些社區長輩似乎都很孤單?觀察他們平時的興趣,就是喜歡聽電台、買成藥。因此透過文化部的「伴我一聲」計畫案,幫長輩們在YouTube創立了一個社區電台「小地方大鄉民」,開始進行系列專訪,讓長者擔任主持人或受訪者,透過節目介紹高雄偏鄉9個地區的人事物,故事大多取之長輩的工作與生命經驗,透過陪伴進行照顧,目前節目已經錄製到15集,在過程中,他們發現很多感人的故事,而這些故事往往都與長輩的照護議題相扣。

小鄉自媒體youtube頻道「小地方大鄉民」,專門採訪社區有趣的人事物(照片來源:小鄉社造志業聯盟)


旗山溪洲國小每一週都會有一個早上,是師長開會的時間,「小鄉」會在這段時間,帶著南新社區、中洲社區的阿公阿嬤進入學校擔任老師,分享生命故事,這樣的行動已經進行幾個學期,除了幫助長者自我實現,也讓他們和學生相互陪伴,這也是照護工作中的一環。陳昭宏笑說:「『小鄉』就像一間提供社區服務的雜貨店,什麼都要做,曾有長輩過世,也得運用平時累積的照片,幫忙佈置告別式。」也因此他萌生幫社區長輩拍攝記錄照片的想法,希望長輩在生命最後一哩路上,能留下最貼近生活的照片。

蹲低姿態 看見理想與現實的差距

近日,陳昭宏70多歲的父親,面臨需洗腎又罹患帕金森症的狀況,儘管投入社區工作十多年,他仍和很多社區工作者一樣處境:「我想全心從事社區工作,但自己的爸媽誰來照顧?當我們口口聲聲要年輕人留鄉、返鄉,但是否應該更積極思考,該怎麼創造美好的生活,才會吸引他們回鄉?」陳昭宏感慨的說,產業和觀光,並非解決社區問題的唯一方法,社區工作必須看重「人」,人與人、人與環境、人與照顧,但在目前政策下看來,這些事經常被邊緣化。

因此,他提醒想要從事社區工作的年輕人,要努力讓自己可以蹲得低,因為,勞工及勞動權益固然需要被重視,但當工作必須顧及社區概念的同時,勢必會威脅到權益。如何讓社區工作者能兼顧「理想」與「現實」,原本就是很大的挑戰,因此,陳昭宏認為,社區應強化自籌能力,讓工作能永續進行,且讓一個人變成一群人,三五志工成群,使社區的事成為大家的事,齊心去為社區付出,這便是社區工作的基礎想像了。

志工們協助社區安全與清潔(照片來源:小鄉社造志業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