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是軸分享是線 比亞外的長者照顧交織出生命亮光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比亞外部落文健站強調「分享」,牧師林聲說,文健站的餐廳命名為「一張嘴」,在泰雅族語的含義是獵物在山上屬於獵人,揹回部落就變成族人都有分,這種「家」的概念正是比亞外文健站推動事務的準則。曾有離世長者的家人寫信給文健站,「謝謝你們成為媽媽最好的家人,在我們無法陪伴時滿足了她。」珍視長者智慧並融入課程,比亞外文健站的用心,為部落長者晚年填滿美好回憶。

《社區──重拾老年經濟安全失落的最後一塊拼圖》

醫療進步大幅增加人類的平均壽命,但不少老人因為離開職場,加上醫療及照護需求漸增,以及自己的孩子也陷入薪資漲幅趕不上高物價,難以養育父母,「老年貧窮」的現象越來越普遍。不少國家已推出幫助銀髮族就業的措施,讓有志重返職場長者能再就業,台灣的長者就業該如何超前部署,就業機會又在哪裡?閱讀《社區力點線面》本次專題,一起重拾老年經濟安全失落的最終拼圖吧!

不再重蹈覆轍!快來瞭解COPC社區導向的基層醫療

新冠肺炎疫情大爆發確診人數不斷刷新紀錄,大型醫院的醫療量能再度面臨崩潰邊緣。面對大型醫院醫療量能不足的危機,COPC(community-oriented primary care)社區導向的基層醫療,幫助緩解陷入困境的醫療系統壓力。究竟什麼是COPC?又怎麼來為快崩潰的醫療解圍呢?

《永續旅行,下一站社區!》

疫情期間產出的新名詞「報復性旅遊」,雖然滿足了旅遊者的心理模式,卻讓景點當地文化與生態遭受嚴重衝擊,相對地旅客的旅遊體驗也隨之劣化,居民生活受干擾,如此三輸的局面,不禁讓我們反思旅行真的只能這樣嗎?旅行過程中所涵蓋的食、衣、住、行、育、樂、購還有哪些可能性?如果將永續精神融入旅程會是怎麼樣的一趟旅行?在台灣,又有哪些結合社區需求,發展創新且具永續性的服務,讓旅人能以更緩慢的方式,深刻體驗地方人文與生態?《社區力點線面》邀請您一起來探索!

長者照顧,部落的文化工程!

照顧從來就不只是一份工作,特別是山地原住民部落的照顧體系更強調必須建立在對被照顧者文化的理解上,關係建立後照顧才能發生,但當前長照體系的所有流程皆為一體適用,缺乏地區、族群與文化敏感度。即使現況如此,仍然有些部落嘗試用原住民的方式照顧自己人,本專題帶您來看看這些努力發展屬於自己的「互助照顧」模式,讓部落長者居住在自身熟悉的環境中,健康並保有家庭和社交生活,有尊嚴地「在地安老」的精彩案例。

旅行的飲食可以很永續 綠餐飲正在改變社區 

從山林到海灘,從日出到日落,旅行總能讓人們從單一規律的日常中,重新感受生活的悸動,並且再度愛上台灣。在旅途的過程中,沒有一件事比「飲食」更能傳達對於台灣這塊土地的熱愛。民以食為天,飲食不只是滿足生理需要,你的每一口食物,甚至還能造成「改變社區」的巨大效應,從採買食物到端上餐桌,「永續飲食」如何提升地方價值甚至吸引青年返鄉呢?

永續概念抬頭 旅宿、代步工具在社區展開慢經濟

不同過往踩點、打卡式的「速食旅遊」,強調慢遊、慢食、慢活、慢行的新型態旅遊現正在台灣悄悄萌芽。概念旅館「兩腳詩集」和「台灣計程車學院協會」,不約而同在旅宿和運輸層面,結合社區需求,發展創新且具永續性的服務,邀請旅人以更緩慢的方式,深刻體驗地方人文與生態。在這一場看似無聲的「慢革命」中,旅人和社區究竟能從中獲得什麼樣意想不到的收穫呢?

停止報復性旅遊 社區需要的是「永續旅行」

每當連假出遊之際,各地都出現報復性旅遊的情況,景點當地文化與生態遭受嚴重衝擊,旅客的觀光旅遊體驗也隨之劣化,居民生活更是苦不堪言。為何一樁旅遊美事反倒成了蝗蟲過境般的災難?旅遊如何在環境、社會和經濟間找到一個完美的平衡?對於「旅行」,我們或許需要更多元的想像,此次《社區力點線面》邀請讀者與我們從「永續精神」出發,探索在旅行過程中所涵蓋的食、衣、住、行、育、樂、購,還有哪些少有人知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