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在嘉文化棧──老舊公寓成新住民家的延伸

「社區」是打造共好社會的起點,無論你是什麼性別、年齡、職業或族裔,社區都應能讓你感受自在與支持。嘉義有對夫妻:來自越南的阮金虹,和夫婿蔡崇隆,十分關注新住民與移工議題,他們攜手改造一間老公寓,命名為「越在嘉文化棧」,在這裡偶爾會傳出姊妹們溫暖的歌聲,有時能聽見移工們爽朗的笑聲,因為這個空間的存在,淡化了姊妹們難以言喻的鄉愁,也成為移工在異鄉生活的最佳後盾。

三樓實驗空間 NPO Space— 與地方共生、共享的創新連結空間

位於大稻埕的「三樓實驗空間」白牆貼著一句話「We Deserve A Better Life 我們值得更好的生活」,在城市持續發展、科技不斷進步,每個人對於「更好的生活」都有不同詮釋與想像,如何透過對話與共創,拉起不同的關係網絡,創造屬於社區更好的生活,擁有一個理想的空間至關重要。由不完美原創工作室團隊經營的「三樓實驗空間」即是由這個理念孕育而生,空間透過多元媒介,引發更多人參與大稻埕活動,讓街區特色被更多人看見。

校園實習媒體觸角深入社區 以社區媒體之姿在地實踐

大學近年為新聞業帶來嶄新力量,校園實習媒體轉向社區發展,也能突破主流媒體的限制,為地方發聲,留下彌足珍貴的紀錄。長榮大學因大學實踐計劃的推動,師生進入當年寶來災區,紀錄10年的重建過程;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創辦的《生命力》報導在地面對迫遷危機,帶出強大的公民力量。除了採訪、報導,大學實習媒體進入社區,還為社區和師生帶來什麼樣的改變呢?

青年,創什麼生?

都市像黑洞吞噬一切,年輕人湧到都市掏金,留下偏鄉急速凋零。有一群反其道而行的年輕人,選擇在他處落地生根,因為他們知道只有離開都市,才能看到不同的風景。這群年輕人入選今年的國發會 青年培力工作站,在生活的茶米油鹽醬醋茶中,他們的地方創生要如何突破過去的框架,玩出新火花,創造新生機呢?讓我們來看看他們的故事……

創生還是競爭?地方歹戲青年要改寫!

江湖在走,眉角要懂!創生在做,心法要有!地方創生今年邁入第三年,面對地方創生各種現象,感覺心很累嗎?其實你並不孤單!此次社區力採訪地方創生的青年工作者,聊聊他們一路走來看見的問題,這其中有的是「割稻仔尾」,人家辛苦打拚,他爽爽收割;也有努力廣結善緣「食果子拜樹頭」,卻屢屢被人「洗面」,看盡世態炎涼。

互助更勝補助 青年登場地方創生職業賽

早期許多推動地方創生的人,像是浪人武士,手持一把劍就殺出一片天地,一個人雖然走得快,卻不及一群人走得遠。國發會今年推出的青年培力工作站,跳脫過去「補助」和「輔導」的概念,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年輕人,彼此串連合作。浪人武士們面對這樣新型態計畫,該如何拋下過往熟悉的工作模式或心態,轉而合作或和解,再且,他們又該如何做,才能讓地方經驗永續傳承。新計畫,新思惟,來看看此次獲選的團隊是怎麼說的吧~

年輕人來真的!不只創生機還要喚醒地方魂

地方創生其中一個目標是促進「島內移民」,然而連根拔除移植他鄉,並非易事。此次國發會青年培力工作站 入選其中的3個團隊,一位是從台南移居恆春,推廣恆春民謠的熱血青年;一位是移居台中市和平區推動部落永續工作,一做就是20個年頭;也有個原在半導體外商公司工作,最後決定返回宜蘭家鄉務農的女孩,從他們的視角中,或許能帶大家一窺這些島內移居的創生工作者,他們的所知與所想。

社區媒體新浪潮──生存是為了繼續發聲

「給我一個支點,我就可以舉起地球。」社區媒體的聲量雖然不若主流媒體大,但找到施力點,確實能對地方或社會造成影響。然而,許多社區媒體經營相當困難,一來是社區居民態度冷漠,二來是社區媒體的資源不足,在瞬息萬變的媒體環境,社區媒體到底該如何才能繼續發聲,報導地方事務,發揮監督地方政府的功能,而不被捲進時代的洪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