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新二代生命力 台灣需要創造更多友善的舞台

不管你有沒有注意到,過去二十多年來移入台灣的新住民下一代紛紛長大了,並且陸續在不同領域嶄露頭角,無論是多元文化的推廣或助人服務上,都在社區中展現無限創意和生命力。因為有他們,台灣這塊小小的土地成為擁有多元文化的寶島。每個新二代的故事都獨一無二,然而如何創造出更多友善、包容的舞台,讓新二代的生命力被更廣泛地看見,是值得我們一起努力的課題。

終身志工黃文章 和新住民作伙打造老後宜居社區

從苗栗離鄉背景到桃園打拼的黃文章,15年前因擔任志工意外發現罹癌,康復後發願有生之年都要以志工精神持續回饋在地,這位「終身志工」便是樹林社區發展協會的總幹事。在他的推動下,協會從一場治安危機中團結起來,成為如今獲國際認證的安全社區。黃文章還帶領協會照顧在地居民,以及跨海來台的移工與新住民族群,希望打造出老後宜居社區,造福他人也造福自己。

越在嘉文化棧──老舊公寓成新住民家的延伸

「社區」是打造共好社會的起點,無論你是什麼性別、年齡、職業或族裔,社區都應能讓你感受自在與支持。嘉義有對夫妻:來自越南的阮金虹,和夫婿蔡崇隆,十分關注新住民與移工議題,他們攜手改造一間老公寓,命名為「越在嘉文化棧」,在這裡偶爾會傳出姊妹們溫暖的歌聲,有時能聽見移工們爽朗的笑聲,因為這個空間的存在,淡化了姊妹們難以言喻的鄉愁,也成為移工在異鄉生活的最佳後盾。

社區新勢力 新住民很給力

巷弄裡的越南河粉飄出陣陣的香氣,東南亞各式雜貨陳列在架上,這些料理和雜貨都悄悄透露:新住民母國文化,已扎根於台灣這塊土地。新住民不僅帶來異國的文化,也在各自的社區中,參與各式公共事務,提供社區醫療照護,甚至成為文化大使,從事語言教學和文化交流。在台灣這片多元平等的沃土上,來看看新住民如何為社區種下五彩繽紛的花朵吧!

政策待改善 幸福不久候 新住民翻轉印象從社區開始

1990年代後,台灣男性娶外籍女性人口暴增,依據內政部移民署公布資料顯示,至2018年12 月底外籍與大陸配偶(以下統稱新住民)在台總人數已超過54萬3,807人(註一)。新住民因跨國婚姻移居來台,面對生活適應、及社會刻板印象與歧視。30年過去,新住民不僅融入台灣社會,更深耕社區。嶄新樣貌,需要拆掉圍籬、敞開心胸,才能瞥見晴天。

社區公共參與不缺席 新住民當里長也可以

新住民在克服生活習慣、語言差異和文化衝擊後,越來越多新住民不僅愛護自己家人,也將關懷的觸角伸及社區,社區裡大小事務:巡邏巷弄、關懷獨居長者、社區防災或避難,都能見到他們的身影。來看看台灣首位外籍鄰長和陸配里長公共參與的心路歷程吧!

新住民投入長照服務 護老、共好社區生力軍

為完善社區整體照顧體系,讓老有所「依」,政府陸續盤點閒置空間布建居家與日照中心。除了硬體設施外,長照人力不足仍未改善,為解決人力問題,衛生福利部鼓勵新住民、原住民、二度就業婦女、中高齡者共同成為社區長輩守護員,新住民開始接受訓練,投入社區護老行動,創造良善美好社區而努力。

跨越障礙拆除心中藩籬 新住民融入社區展才華

語言可以是藩籬也能是橋梁,來自越南的社工員馮玉芳,在學校和社區中,以流利的中文分享新住民的生命故事;而同樣來自越南的明新科技大學教師鄧氏秋恆,則長年教授民眾越南語並推廣越南文化,兩人不約而同成為社區中優秀的文化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