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抗兒童飢餓 食物銀行扮演關鍵角色

如果問「疫情下誰是最無辜的受害者?」相信大家都會同意,兒童是這場戰役裡最受威脅的族群。自疫情發生後,全球約有3億學齡孩童,因缺乏學校營養餐食而處於飢餓的危機。因此全球食物銀行網絡(GFN)比以往更顯重要,他們持續提供食物給糧食缺乏的學齡兒童,一解飢餓之苦。

看大學團隊如何以食物銀行 與在地共創善的循環和擴散(上)

近年來興起大學社會實踐之風氣,讓台灣的公民社會加入新的能動者。大學在社會實踐過程中不斷摸索自己的角色和功能,也致力於將地方關注的議題及協力實踐的經驗淬煉而出,進一步影響公共政策和政府作為。本文將介紹暨大推動食物銀行的案例,來說明大學團隊的社會實踐如何對善的社會和公共領域有所貢獻。

看大學團隊如何以食物銀行 與在地共創善的循環和擴散(下)

看見問題、導入專業、集思廣益、積極解決,是暨大營運食物銀行的方式,背後蘊藏的是開放、平等又務實的大學社會參與態度。這樣的態度落實在行動中,逐漸影響一起合作的伙伴,在食物銀行的協作過程中累積信任、追求共益、蓄積社會資本,善的循環就有機會在公民社會中流轉和擴散。

為什麼他們來不及長大?令人心碎的全球飢餓真相

「今晚,我想來點勁辣雞腿堡配薯條」,知名外送平台廣告席捲全台,打開手機,各式料理一覽無遺。但很多人難以想像的是,在食品加工業的產能不斷超前的同時,全球卻有多達8.21億人處於長期飢餓狀態;20億人的維生素和礦物質攝取不足,阻礙了健康成長;3歲以下幼兒高達45%的死亡率與發育遲緩和過瘦息息相關。

以傳統生活哲學為靈感 部落食銀發展適地適人的服務

據內政部2019年統計,全台原住民人數約為57萬,佔總人口比例2.4%。雖然人數不多,但原住民許多特有的文化與漢人相異,即使同為原住民,徙居都會區的原民與部落原民的生活型態上可能大相逕庭,在一般的食物銀行裡針對其各自的需要,也必須更細膩的設計規劃。因此,近幾年台灣開始興起若干原住民食物銀行,專門針對原住民族群獨特的處境提供救助與培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