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生還是競爭?地方歹戲青年要改寫!

江湖在走,眉角要懂!創生在做,心法要有!地方創生今年邁入第三年,面對地方創生各種現象,感覺心很累嗎?其實你並不孤單!此次社區力採訪地方創生的青年工作者,聊聊他們一路走來看見的問題,這其中有的是「割稻仔尾」,人家辛苦打拚,他爽爽收割;也有努力廣結善緣「食果子拜樹頭」,卻屢屢被人「洗面」,看盡世態炎涼。

活靈活現的食農教育場景 偏鄉國小與社區共生的故事

地方創生除了解決生命、生活與生計問題,但「偏鄉學校」的存亡問題也是其中重要環節,「學校的生存與社區習習相關,若社區沒落或滅亡,學校也將面臨存廢問題」。台南市東山國小致力推動食農教育,不但促進當地生態友好關係,也幫助孩子與社區連結、扎根在地,更為地方創生奠定基礎。

我們在做地方創生?還是地方創傷?

近年來政府積極協助青年們回鄉創業,希望幫助地方產業升級、人口回流並增加就業機會。但在地方創生的領域,創業從來並不容易,有的人辛苦打拼,希望創造屬於地方的烏托邦,有的人努力研發屬於故鄉的新產業,更有的人為了心中農業的理想,咬牙切齒地撐過每一天,當然,也有人撐不下去,只好默默離開,地方創生這時也只能無奈地變成地方創傷……

股份魚鄉,廖宜霈

青年洄游農村10年有成 用好點子扭轉在地創造新價值

看似老派的農村加上創意滿點的青年,會激盪出什麼有趣的火花嗎?台南市「股份魚鄉」工作室廖宜霈與苗栗縣「藺子」工作室的廖怡雅皆因學業接觸農村,因而決定發揮創意,從觀察、發想、設計到參與社區,來解決農村的在地議題,無論是深度魚塭體驗,或是傳統工藝設計,都讓台灣農村有了嶄新的風貌!

他用「半農半X」掀起日本返鄉浪潮 還讓荒蕪家鄉聞名國際

30年前返鄉青年塩田直紀,實踐「半農半X」理念,以順應自然的生活方式,一邊以農作供給生活所需,一邊發揮天賦參與社會事務,不但減少氣候變遷、糧食及物欲所帶來的生活困難,也影響許多人回到鄉下幫助地區活化,更讓自己的家鄉成了聞名國際的旅人嚮往之處。

打死不退的山豬精神 李婉玲陪寶來居民走過漫長復健路

榮獲「105年國家永續發展獎民間團體類」的李婉玲,在2019年也以社區工作者的身分獲得「108年農村領航獎」。小時候因父親到偏遠山區的原住民學校任教,一家人來到溫泉勝地高雄市寶來區定居。年少時期,她揹負著父母的期待離鄉求學,畢業後,卻決定返鄉。

青年返鄉=地方創生?

台灣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盧俊偉認為,青年返鄉有三波浪潮:👉第一波:解嚴後的1990年代,建立自我認同;👉第二波:因921大地震後農村再生、產業重建;👉第三波:2010年後,跨地域/文化/產業的在地投入模式;👉2019年的地方創生,可否引領第四波青年返鄉的浪潮?城鄉發展不均的困境,青年返鄉是解藥之一,而農業雖是個傳統領域,卻也是許多鄉鎮的基本產業,是否能透過地方創生及技術創新,於在地擦撞出不同的火花,為地方注入生命力?

設計力大顯身手 要讓地方創生生生不息

運用設計力為地方建立公共資產,包括建立圖像資料庫、透過視覺行銷在地特色等,讓地方產業可以活化運用。當「設計力」變「社會益」,使社區工作結合社會創新跟設計技術,建立城鄉特色品牌之創生模式,等於是為地方產業另闢一條可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