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翻轉╳幸福有感

戴著口罩,聽著耳機,向左走向右走,儘管人們比鄰而居,但關係卻疏離且淺薄,人們變成一座座孤島,失去對話,斷開連結,最終也讓我們本應具有的幸福感徹底被埋葬。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社區越來越像一個巨型旅店,我們不再認識對門的鄰居,在電梯中也只能沉默以對。鄰里中應該具有交誼功能的社區中心,也常因缺乏適當的規劃,導致居民無心停留。究竟該如何找回我們曾有過的連結與幸福感?或許,社區空間是一個起點。

你的社區有一個打破人際藩籬的幸福基地嗎?

西方哲學家波普爾童年時問父親一個問題:「空間是無限還是有限?」父親無法回答這個問題。如果你問社區工作者這問題,他們會說:「在社區,空間既是有限也是無限」,原因是在社區中的共享空間容納人數總是有限,但因為人們開放的心,才讓環境向外敞開。當空間敞開,流動即會出現,種子也可在當地發芽,長出令人感到幸福的錦團花簇,這也是大安區「古風小白屋」、「芒果香草園」和萬華區「一碼」空間經營的秘密之道。

鳳梨會社—廢棄市場翻身為幸福秘密基地

市場一直都是最能感受人情味的場域,這裡有人際間的溫暖互動、閒話家常、資訊傳遞,但當它變老舊不堪成廢棄一隅,缺乏管理的結果將會為社區帶來髒亂,也成滋生治安問題的溫床。嘉義市垂楊里就有一個這樣的廢棄市場,此處曾是居民不敢靠近的角落,但在里長奔走5年後,卻讓廢棄市場變居民的幸福空間,孩子們下課直奔的「秘密基地」,究竟這空間有什麼溫馨故事?里長又如何活化社區廢棄空間?點開本文一探究竟吧!

維修咖啡館現身台南 幫助社區重修舊好

一個壞掉物品最終只能丟進垃圾桶嗎?不妨試試「維修咖啡館」吧!在那裡,有志工免費維修物品,還能與人輕鬆地聊天喝咖啡,人們修好了物品,也常常「不小心」帶走一段溫暖的鄰里情誼。

營造點變營運點 留村青年林鍵樺成功踏出創生第一步

林鍵樺到台南藝術大學就讀建築藝術研究所,認識了台南的美。畢業後,因服務於歷年「臺南築角」活動執行單位的建築師事務所,讓他有機會到仕安社區蹲點。工作兩年後,面臨生涯抉擇的他,決定留在仕安社區,運用自己的專長讓社區更好。

平溪的人們,學習以彎腰的視角,拉出地方微小卻堅挺的生命姿態

「平溪。站壁人生。小聚場」社區環境改造行動的提案者于慧正(苔苔姐姐),注意到在公園街上的社區小聚場,住民只能站著聊天,因此邀請地方木作師傅與國小師生一同施作,打造一處歇腳停留的場所。另外,也讓民家門面成為苔蘚的觀賞區,讓大小朋友近距離觀看和認識平溪特有的苔癬生態。社區營造是否一定得由地方人士或專業團隊主導呢?其實若每個人都能謙卑的彎下腰,便能超越自我界線,以遼闊的視野看待地方的未來。

創生老屋說故事 迪化二○七博物館承載歷史記憶

如果你靠近聆聽,每一棟看似老舊的的老房子,都會緩緩地說出自己不為人知的前世與今生。坐落於迪化街的三角窗地段的迪化二○七博物館,房子興建於1962年,在創辦人陳國慈活化與利用下,連結在地社區組織,舉辦展覽及藝文活動,不只讓社區居民理解在地的人文歷史,也吸引外國旅客來訪。老房子承載豐富的歷史故事與記憶,當老屋回歸社會,像個社區居民不可或缺的智慧長者,在地也才得以良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