耆老、舊屋、窄巷迷宮 中正區永昌里古蘊新貌

曾幾何時,台北市中正區永昌里給人的印象是由耆老、舊屋、窄巷迷宮交織而成的畫面,老舊又缺乏特色,然而在里長和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一番用心的整頓後,原先瀰漫的古蘊如今譜出了新樂章: 種滿新鮮蔬果的歡喜菜園、友善動物的街貓餵食站、豐富多元的銀髮照顧課程……,快看看社區力與女青年合作社區培力課程的實作採訪作品,跟著社區記者-葉子的腳步,一窺永昌里的新風貌吧!

共食共育 合作人親子聚會最佳入門

雙薪小家庭及獨生子女的趨勢,讓許多孩子普遍缺少玩伴,但「家有猴雞寶共育團」這樣的共同形式,不但讓孩子有伴,大人也可交換育兒心得,使得許多小家庭有機會聚在一起互助成長,共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或需要。

合作節電大作戰 落實生活環保

全球油源逐漸耗竭,能源需求卻愈來愈大,節能成為愛地球的生活運動。只要掌握節電4關鍵「時間電價」、「照明」、「空調 」、「冰箱」,並且因地制宜、有效溝通、設定目標,就能共同創造更為永續、長效的節能環境。

淚崩之後 電影《老大人》陪你回到社區面對老後

偏鄉獨居、老伴離世、子女遠在都市忙碌工作……像金茂伯這樣處境的長者愈來愈多,然而如何將生活權力歸還長者,並提供符合「在地老化」的環境,已成趨勢。看完電影感動之餘,也請您一起從電影《老大人》的劇情中反思,老後可以如何實現回到社區走最後一哩路的夢想。

偏鄉學校結合社區 翻轉教育

為改善城鄉學習的資源落差,桃園市復興區的介壽國中積極與社區建立教育夥伴關係,結合社區資源與耆老,將學生熟悉的部落文化帶進學校的課程中,在這裡我們看到了社區對學校的幫助,而學校教育也適當呼應了社區的需求,這樣彼此合作及相互服務的模式,不但增進了孩子的自我認同,更培養他們解決社區問題的能力。

社區合作社 在社區裡一起找幸福

為什麼要以合作社模式來推動社區工作?合作社能為社區做什麼?又該如何實現社區幸福願景?具豐富合作社推動經驗的社區工作者陳來紅,透過帶領共學會,引導學員發想,激盪出六大面向的服務項目,並討論服務的可行性,社區力邀你一起來回顧當天精彩的內容。

社區有會所 陪伴精障者向陽

會所模式是六○年代美國精神醫療體系的去機構化政策下,精障者回到社區後所發起的運動,讓精障者的照顧由傳統的「治療疾病」轉為整體醫療「回歸社區」,而向陽會所則是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的其中一個會所,除了協助精障者獨自生活及人際互動,更進一步幫助患者從受助者成為助人者,期待居民接納患者可愛的一面,促使他們擁有社群互助生活。

安靜而堅定的陪伴 林麗珠給社區最美的禮物

你想像的退休生活是如何?從學校退休的林麗珠,選擇擔任芥菜種會的專管員,以服務需要幫助的家庭,展開她的人生下半場。這些年來,因為弱勢家庭與孩子的信任,讓她克服重重挑戰,不但幫助了別人,也成就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