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人疾呼:比起超商,綠色消費合作社更適合我們

台灣便利商店的高密度被戲稱為「台灣之光」,但看似便利的超商,真的能完美地滿足不同地域居民的需求嗎?多數生活在農村的人,普遍早睡早起,他們有相對充裕的時間與食材,可以在家自煮三餐,比起超商貨架上琳瑯滿目的加工食品,他們更需要的是農具或是生活用品。如果連鎖的便利超商無法滿足農村人的需求,那麼是否還存在另一種村民共有、共治、共享的選擇呢?

坐在黃金上的貧窮:疫中重建社區與合作社的團結共生

為了遏制病毒傳播,國家封鎖經濟活動導致市場失靈同時,無數企業與社區在雙重失靈中遭遇嚴重打擊,全然暴露當代社會系統的脆弱。然而,合作經濟蓬勃發展的加拿大與英國,在後疫情時代,證實社區經濟建設可以依托在合作社身上,共同撐起資源在地循環的經濟生態。英國社區擁有的酒吧合作社,疫情之後增長16%,便是社區需求無需外界代勞的例證。

無國界關懷 疫情下合作經濟發揮人本價值

今年3月,變種病毒Delta的傳染疫情,讓印度人民飽受殘害,許多百姓及窮人來不及就醫就已死亡。創立於1972年的印度合作社「自僱婦女協會」在疫情嚴峻之時,秉持「確保無一人被遺棄」的信念,募集不少醫療設備協助當地受苦的人民。無獨有偶,加拿大、澳洲、肯亞、法國等國家,也有不少合作社發起經濟救助和生命保護等行動。當不少企業思考如何在疫情期間持續獲利之時,合作社則發揮人本價值持續救急救難。

高雄新住民清潔服務勞動合作社

勞工當老闆 合作力量大

單親撫養孩子的阿萍,原本在護理之家當照服員,工時長,月薪只有3萬多,轉至第一照顧服務勞動合作社當照服員,近兩年的年薪都破百萬元。在資本主義當道的時代,關於「勞動合作社」,我們知道的都太少了,勞動合作社有著各式各樣的好處,你既是員工也是老闆,又有志同道合的夥伴與你打拚,一起獲得收入,也能回饋社區,更多勞動合作社的優點以及制度環境的問題,跟著本期社區力專題來一探究竟吧!

勞動合作社與社區共生 解套社會問題帶動善循環經濟

「一個人絕望時,只要有條無形的線,他就找得到上岸的路。」勞動合作社除了聚集有共同理念的人,一起工作,也成了一條無形的線,將社區中被困難淹沒的人們拉回岸上。智立勞動合作社 2015年 將思覺失調病友納入合作社的「準社員」,陪伴病友們透過工作,培養韌性的社會適應力,並創造支持弱勢社群的社區經濟模式。基督教芥菜種會的新住民清潔服務勞動合作社,則無償地投入社區關懷行動,與社區形成「水幫魚、魚幫水」關係。

因應現代社會需求 合作社的復興之路

關於合作社,普遍聽到的疑問是「這麼好,數量為什麼這麼少」。這個問題不只反應當前合作事業的現狀,也直指合作社跟上社會步伐的必要與迫切性。因此,復興合作社的最優先目標必須是促進社會理解合作社的現代意義與功能,才有機會為增加組織與社員數量撐出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