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人疾呼:比起超商,綠色消費合作社更適合我們

台灣便利商店的高密度被戲稱為「台灣之光」,但看似便利的超商,真的能完美地滿足不同地域居民的需求嗎?多數生活在農村的人,普遍早睡早起,他們有相對充裕的時間與食材,可以在家自煮三餐,比起超商貨架上琳瑯滿目的加工食品,他們更需要的是農具或是生活用品。如果連鎖的便利超商無法滿足農村人的需求,那麼是否還存在另一種村民共有、共治、共享的選擇呢?

坐在黃金上的貧窮:疫中重建社區與合作社的團結共生

為了遏制病毒傳播,國家封鎖經濟活動導致市場失靈同時,無數企業與社區在雙重失靈中遭遇嚴重打擊,全然暴露當代社會系統的脆弱。然而,合作經濟蓬勃發展的加拿大與英國,在後疫情時代,證實社區經濟建設可以依托在合作社身上,共同撐起資源在地循環的經濟生態。英國社區擁有的酒吧合作社,疫情之後增長16%,便是社區需求無需外界代勞的例證。

無國界關懷 疫情下合作經濟發揮人本價值

今年3月,變種病毒Delta的傳染疫情,讓印度人民飽受殘害,許多百姓及窮人來不及就醫就已死亡。創立於1972年的印度合作社「自僱婦女協會」在疫情嚴峻之時,秉持「確保無一人被遺棄」的信念,募集不少醫療設備協助當地受苦的人民。無獨有偶,加拿大、澳洲、肯亞、法國等國家,也有不少合作社發起經濟救助和生命保護等行動。當不少企業思考如何在疫情期間持續獲利之時,合作社則發揮人本價值持續救急救難。

哥倫比亞 用血淚巧克力打造的和平社區

甜蜜的巧克力是世界上的共通語言之一,但對內戰頻繁的哥倫比亞可可豆農民而言,這個共通語言卻藏著無法言說的苦痛。位於哥國西北部的聖何塞地區,土地相當肥沃,但因為地理位置關係,這塊原能讓可可農民養活一家大小的土地,同時也成了毒販、政府和反叛軍隊兵家必爭之地。

因應現代社會需求 合作社的復興之路

關於合作社,普遍聽到的疑問是「這麼好,數量為什麼這麼少」。這個問題不只反應當前合作事業的現狀,也直指合作社跟上社會步伐的必要與迫切性。因此,復興合作社的最優先目標必須是促進社會理解合作社的現代意義與功能,才有機會為增加組織與社員數量撐出空間。

一杯部落咖啡,喝出合作社的突破與侷限

一杯來自屏東的咖啡如何飄香全台,又如何在10年內,從零星種植到每年超過1萬噸的收購量,還接下夏威夷、新加坡、香港的訂單?泰武村民發現身處的滿山遍野都是日治時期留下來的咖啡樹,部落在原民會建議下,成立原住民生產合作社,不僅讓泰武咖啡農辛苦的成果銷售出去,也讓部落人才留下來。

地區自立及事業聯合 日本合作社分權化之東京經驗

合作社的初衷是嘗試用更平等、更靠近社區居民的方式,進而解決組織運作時最惱人的環節。隨著合作社的蓬勃,日本姊妹社東京地區的分權化,是否有為社員創造出所謂的區域民主,並充分發揮每一場域和社員力量呢?社區力邀你一同看看來自日本的經驗分享。

對小孩大人都友善 地方媽媽的育兒合作社

不友善幼兒園讓孩子抗拒上學,但孩子卻又嚮往團體學習生活!於是這位媽媽號召地方媽媽們成立育兒合作社。插畫家、園藝設計師、報社記者、美語老師通通加入育兒行列,媽媽變身老師、社區生態成學習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