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轉型,也代表社會看待能源的方式、與能源的關係要改變,一套完整的支持體系,有利公民電廠萌芽、茁壯。這套體系包括:熱心積極的社區領袖或公民團體、友善公民參與的制度、創新的平台、具社會理念的專業技術者等。

根據主婦聯盟出版的《推動社區公民電廠手冊》,「公民電廠」的定義,是一群人共同出資裝設再生能源發電設備,減少依賴大型發電廠。發電後的效益運用,由所有參與者共同決定和分享。公民電廠存在在社區當中,例如:公寓大廈頂樓、社區活動中心、或宮廟等公共空間,設置過程更重視與社區居民的溝通。

解決社區問題+能源教育 公民電廠不只是賺電費

「光電板還未設置之前,我們就開始做能源教育了。很多廠商在公有屋頂蓋光電板,但在下面工作或者上課的公務員、學生,都不知道那是什麼,我們不希望重複這樣的狀況。」主婦聯盟環保基金會(以下簡稱主婦聯盟)資深主任吳心萍說。

「干豆好」電廠上路前,主婦聯盟舉辦教師研習、出席學校朝會跟學生宣講,讓這些「社區居民」知道,學校裡將有一個公民電廠。108課綱強調多元活潑的教學方式,主婦聯盟也引進「一人一故事劇場」,邀請悅萃坊劇團,帶領師生以即興劇表演和分享個人經歷的方式,共同討論能源議題。

主婦聯盟

光電板還未設置之前,主婦聯盟就開始做能源教育,舉辦教師研習、出席學校朝會跟學生宣講(照片來源:主婦聯盟環保基金會)

吳心萍說,有老師分享曾在偏鄉做教育志工、卻遇上風災淹水,差點回不了家的故事;也讓學生扮演能源部長、模擬能源政策,透過戲劇、故事,打破民眾覺得「能源很難」的印象。此外,主婦聯盟也舉辦「廠長見面會」,讓參與電廠集資的「公民廠長」交流各種再生能源資訊。「有人用家中未成年的小孩名義購買,希望用20年投資,替孩子存錢;也有廠長就是關渡國中的家長會成員,認同社區裡有公民電廠。」

新北市庶民發電學習合作社,更強調教育價值先於發電收益。「政府推動能源轉型,往往都是對民間『誘之以利』,但基於社大理念,我們花更多時間做『意識轉化』」合作社理事主席李易昆說。「在這裡當理監事,不只是要出資、參與討論,還得接受培訓成為講師出去宣講。」

「這真的是很『giâ-kê』(自找麻煩)的事情」李易昆笑說。社大學員多半是中高年齡層的勞動階級,來自各行各業,對外演講前,要花大量時間培訓與溝通,「但我們認為,參與公民電廠不是拿錢入股就算了,深入了解議題,拓展公共參與能力,才是我們在乎的。」

李易昆

新北市庶民發電學習合作社理事主席李易昆李易昆(中間穿藍衣者)向社區民眾推廣綠能發電的好處(照片來源:盧明正)

集合大樓做公民電廠 溝通有撇步

大樓社區的溝通教育,則是另一種挑戰。想做屋頂電廠,第一步該怎麼辦?「很簡單,先來我們這邊參觀吧!」信義新城管委會主委陳有鵬笑說。眼見為憑,能夠消解疑慮。陳有鵬在自家社區推動屋頂電廠前,分批帶管委會成員、住戶前往桃園觀摩案場。正式表決時,也遇到有頂樓屋主堅決不同意設電廠,陳有鵬針對該棟住戶做民調,結果仍多數贊成通過。

他指出,現行的《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33條規定,頂樓設置廣告物、基地台等設施,須經頂樓住戶同意,但這條規定也成為頂樓住戶反對的依據和爭議來源。「國家綠能政策有正當性,應該要修改此項不合時宜的規定,否則對於設屋頂電廠是一項阻力。」

信義新城的屋頂電廠,現在是許多大樓社區的參考模範,陳有鵬也樂得為有心想設置的社區分享經驗、簡報導覽。他建議,大樓社區在表決時,「只要先決定『做或不做』,因為談到錢就會很複雜。」只要先凝聚共識,「錢慢一點討論,後續簽約、出資等,就讓管委會去談。」

他也建議,住戶多的超大型社區,因整體建置成本高昂,可採分區、分階段推動,籌資方式包括邀請住戶、廠商投入、申請政府補助,以前期電費收入投入下一期。此外,一些大樓社區推動不順利,可能因為管委會換屆過於頻繁,以至於未能延續,「第一年做完前置作業、區權大會通過,第二年才有辦法把事情做完。」「不過,每個社區都有不同的狀況」,陳有鵬說,要針對社區性質,擬定適當的溝通策略和財務規劃。他懇切呼籲:「為了下一代,低碳能源要趕快做。」

台北信義新城的屋頂電廠,現在是許多大樓社區的參考模範(照片來源:信義新城管委會)

創新作法 扮演人人參與綠能的後盾

公民要籌組電廠,專業技術者也是關鍵角色。創立於2015年的「陽光伏特家」,目前是國內最大的公民電廠平台,開創了小額募資平台、綠能公益放大捐款等獨特模式,致力於降低一般民眾參與綠能的門檻。

陽光伏特家共同創辦人陳惠萍是社會學者,她發現,台灣雖然掌握光電板的製造技術與產業鏈,大量外銷,但是「在地不用、民眾不參與」,根本的兩大障礙即是空間和資金。「於是我們打破要『有屋頂』、要『有錢』才能參與投資綠能的阻礙,民眾可以依據能力選擇參與方式,更有彈性。」

在陽光伏特家的平台,民眾有三種角色可以選擇:出資、提供屋頂、公益專案捐款。缺乏自有屋頂的投資者,可透過平台找到適合的案場,最低約15,000元,就可以進場,擁有屋頂的人,可出租屋頂賺取電廠租金,至於電廠的建置行政、運維、電費發放,陽光伏特家也會一手包辦,參與者可以隨時在線上監控電廠發電。

此外,陽光伏特家也在不同類型專案中提供服務,按照社區條件、組織型態協助量身打造。例如:「干豆好」專案中,持有電廠的主婦聯盟負責推廣和教育宣導,陽光伏特家則提供募資平台、維運技術,及金流、售電收益分配,扮演社區電廠的堅實後盾。

「干豆好的推動達成兩種價值,一個是說服地方政府讓公有屋頂達成應有的公共性,另一個突破是讓在地社區優先參與,我們為在地民眾建置隱藏連結,可以優先認購」陳惠萍說。

她分析,過往社區電廠的在地凝聚力高,但相對而言可擴散性較低。干豆好刻意混合這兩種特質,保障在地優先購買之外,也開放給單純想要參與小額綠能投資的一般民眾。「透過各種模式,回應不同參與者的需求,號召多元行動者,讓人可以簡單地在環境行動中找到經濟價值!」

至於獨特的綠能公益模式,則是號召民眾捐太陽能板給社福組織,讓保證收購20年的躉購制度,放大單筆捐款的效益,又能增加綠電,達成減碳的效果。設計公益專案,同樣要先為受贈對象量身定做,找到主要問題的解方。例如:近期為桃園比亞外部落募資蓋太陽能板,考量部落人口老化、電網脆弱,遇到風災經常停電,但部落屋頂多為違建,難以推動躉購售電或綠電憑證,因此以自發自用為目標,讓部落能穩定供電。

又例如宜蘭長照機構「聖嘉民老人長期照顧中心」因離台電併網點太遠,賣電給台電成本過高,不符合效益,無法受惠於以躉售為基礎的綠能公益模式。因此陽光伏特家為此專案設計了「部分自用、部分出售再生能源憑證」的模式,22瓩的太陽能板,除了讓機構得以「自發自用」省電費,還可再向企業出售再生能源憑證。這也是2017年《電業法》修正後,開放綠電自由交易所衍伸出的創新模式。

綠能進社區,幫助社區認識再生與永續能源(照片來源:PxHere)

公民電廠是為下一代投資

「幾乎每個人都在房屋中工作與生活,屋頂太陽能可讓人對能源更有感。社區若有好的共識基礎、有積極的領袖,就成功一半了!」陳惠萍指出社區想推動電廠時,凝聚共識的重要性。

不過,除了「想做」,尚有制度、結構的障礙待檢討。陳惠萍說,「干豆好」的上路,是很多相關團體努力倡議、挑戰現行制度的成果,也代表公民電廠的能量逐步成長。不過,相關的法律和行政程序對於小型電廠仍造成負擔。

吳心萍指出,例如:專案保險規定、會計師簽核、法律諮詢費用,對公民團體而言都是不小的開銷,若能改善、簡化,增加更多彈性,對於小組織才會更友善、增加參與空間。此外,依照現行公有屋頂的招標方式,對於一般廠商而言無經濟效益的小型屋頂,都可能被放棄,但其實小型太陽能案場具備多重價值,如當作能源教育基地、甚至為建築降溫。

吳心萍表示,因應炎熱夏天,行政院去年提出各校在兩年內「班班有冷氣」的政策,但經過實證,屋頂設置太陽能板,可以為建築降溫4.2度C。「不是說反對教室裝冷氣,但除了裝冷氣之外,其他措施也值得重視。」她期待,未來各縣市政府可參考「干豆好」的案例,依照不同案場的性質因地制宜,優先開放給社區或者市民團體參與,「對於公民來說,不只是看投資報酬率,更是對下一代的投資。」

2020年11月,經濟部公佈「合作社及社區公開募集設置再生能源公民電廠示範獎勵辦法」,鼓勵更多社區與合作社投入公民電廠設置。從能源教育、制度倡議、專案設計,社會創新,可以看到各領域的行動者一步步建立起公民電廠的支持體系,用友善社會、土地的方式,達成能源轉型的目標,也為社區帶來新的活力。

 

指導顧問:吳碧霜

責任編輯:胡善慧、吳素華

採訪撰文:王舜薇

專題企畫:崔芳瑜


▸▸捐款支持▸▸

☛|社區記者培力計劃|☛

☛|「芥助網」社區工作服務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