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素華

台灣很多老舊、廢棄的建築或廠區,在社區營造中經過社會設計換上了新裝,老靈魂不減,新生命更是閃閃發光。這些場景現在成為正夯的社區小旅行熱門景點,經過設計的行程,透過在地導覽員栩栩如生的解說,讓旅行變得很立體,彷如上演時空穿越劇般,遊走歲月的軌跡。

逗陣社會企業(以下簡稱「逗陣」)此次響應「微笑愛鄰舍,拉近心距離」,與基督教芥菜種會再度合作,投入第二屆芥助網鄰舍節。在這個串聯全台社區產業,透過體驗讓民眾參與社區的活動中,逗陣推出「工廠村x潭墘跟著神明趴趴 go!」,帶民眾深入認識嘉義縣六腳鄉的「蒜頭糖廠蔗埕文化園區」。經理陳華宏說:「我們要讓遊客來到這個百年糖廠,不再只是吃冰、坐五分車就離開,這裡有更多社區風貌,值得介紹給大家」。

社區導覽員小修是返鄉青年,對此地情有獨鍾,他是在地人,講在地生活故事他最拿手。然而,小修的社區小旅行導覽和搭糖廠五分車的導覽有什麼不同?據親自體驗過的人分享,五分車的導覽員會以過去糖廠的生活經驗為主,而社區小旅行的導覽除了景觀、人文、史蹟、生態,小修還會結合時下年輕人微旅行的元素,像是戲劇場景、網美景點,吸引遊客的關注。

遊客可以在據點先透過簡單的地圖解說,對蒜頭糖廠周邊的社區概括的了解(照片來源:吳素華)

體驗社區的時空旅行

腳踏車是這趟社區小旅行的代步工具,整個行程從秘境探險開始。為何說是秘境,實在是因為西側倉庫的位置沒有特別的整修或規劃,所以人煙罕至,也因此我們得以看到糖廠最原始的風貌,包括蓄水池、糖蜜槽、舊廠房、老煙囪。每一處都有生動的故事,這就是社區導覽的動人之處。隨隊剛好有走過糖廠最風光那個年代的人,據他描述,當時所有返鄉的遊子,在火車上只要看到大煙囪就知道嘉義到了,就像現在101是台北的地標一樣。這兩小時的導覽行程,會拉到廠外的榕樹王庄,主要是想讓遊客體驗橫跨朴子溪的情境。

從蒜頭糖廠到榕樹王庄須經過「六家佃長壽橋」,這座橋全長390公尺,原是跨越朴子溪運送甘蔗至糖廠的五分車鐵道橋,現今成為自行車穿越的吊橋。過橋時不妨想像一下,昔日孩子們上學跟火車同道的情境。以前火車的枕木間空隙很大,有懼高症的人恐怕得用爬的才能渡橋。萬一火車來了該怎麼辦?行人優先的交通規則始終不變,火車在孩子身後慢慢行駛陪孩子們過橋,這一幕幕的情景,隨著導覽員的解說,頗有身歷其境之感。隨著時代變遷,鐵道已失去功能,長壽橋卻成為一覽朴子溪美景的據點。黃昏時拍夕陽,夜晚又是另一番風情。透過燈光藝術社區營造,拍下的一張張美景照,命名「長壽之戀」也稱「六腳之戀」。橋上還設有拍照定位點,好的視角都貼心的幫遊客找好了,這時候按下快門,可以捕捉整個蒜頭糖廠蔗埕文化園區,以及周邊的田園聚落,為此趟社區小旅行大加分。

「六家佃長壽橋」從地名開始就有引人入勝的社區故事(照片來源:吳素華)

社區導覽 為老齡社區注入活水

以嘉義縣的社區型態而言,農村型的社區居多,年輕人口嚴重外移,社區面臨老齡化問題,投入社區工作者的年齡層也普遍偏高。陳華宏說:「我們會跟年紀大的人,甚至阿公、阿嬤一起工作,除了熟悉台語方便溝通外,就是去了解每個社區的需求,再提計畫來協助社區。」隱身在蒜頭糖廠的「工廠村」就有70戶,是以高齡長者為主的小型社區,在陳華宏的計畫裡會思索如何滿足這些長者的需求。當社區的導覽行程來到工廠村時,可以看到一幅幅反映當地早期生活的壁畫,成為遊客佇足的重要拍照景點。陳華宏提到社區營造讓社區環境更能呈現當地特色,互動式的彩繪壁畫,包括:抽甘蔗、拉牛車、煮蔗糖、懸絲偶戲等,也讓村中的長輩試著站出來說自己熟悉的故事。

「我們把一些資料整理完之後,透過導覽慢慢把人帶進去看我們的社區,這樣幾次後,發現村裡的人也開始支持我們的行動。」小修提到他從事導覽工作的觀察。政府談「在地老化」,但如果老人只是在一個地方慢慢凋零,失去生活的動力,感覺自己被拋棄,這樣是行不通的。透過社區導覽的設計,把人帶進來,老人家開始與年輕人有互動,整個社區逐漸被活化。到後面階段,這些長者產生一點動能,主動去向遊客介紹自己居住的環境,發現自己的文化和價值。「現在村子裡的長輩都會友善的跟遊客打招呼和互動了。」小修微笑的說。

留住年輕人 創生才有希望

社區的工作需要深耕,過程雖然辛苦,但是當遊客從以前只是吃冰、坐五分車的行程,開始發現原來糖廠裡面還有秘境、有日式宿舍區、有一個村落……有這麼不一樣的故事,可以停留這麼久的時間,一連串的驚豔和讚嘆聲,對導覽員而言是最大的鼓勵。陳華宏也提及逗陣的定位是社區培力者,但是能讓年輕人回到社區去協助社區做計劃,讓社區可以留住這些年輕人,是更重要的目標。逗陣為鼓勵年輕人投入社區工作,會在一些社區營造案中提出部分經費,讓年輕人在社區做自己想做的事,因為年輕人即使覺得社區是有趣的,也要能撐起他的生活才留得下來。

七年級生的小修也表示,自己從事社區工作的困境是「社區工作」不被視為職能,很多小型社區發展協會養不起正職員工,這些所謂的「社區工作者」沒有任何保險,所以也有相對的風險。政府在講地方創生,要產生社區產業讓地方有辦法生存,所以一個陪伴社區的社區工作者是重要的,但這個角色薪水從何而來?讓社區來養這樣一個人,要讓這個職業正當合理化,很多環節的確需要被思考。

曾經一度想放棄這份工作的小修,卻因為阿公阿嬤的笑容,以及長輩對他那份殷切的盼望,讓小修無法捨棄,也讓他更有動力去發現社區工作更多的可能性。現在他除了社區導覽員的身分,也是新營社區大學的講師,更是受許多社區媽媽歡迎的手作課老師,做的都是跟社區息息相關又是自己熱愛的事。小修用一種社區工作者慣有的豁達心態說:「做社區的不是瘋子,就是傻子,但真的有必要,很甘願自己成為那個瘋子或傻子。」

導覽行程結束,工作人員在「好嘉覓」市集據點,熱情的分享社區資訊、社區手作美食,著實令人感受到社區就是這麼熱情有趣的地方。不管社區以什麼姿態展現它的風貌,對社區工作者而言,它就是一個充滿實驗性的舞台。「社區工作就是邊做邊修,做了就會慢慢疊加上去,什麼時候做到百分百不一定,或許只做到百分之幾就能達到目的,而讓身邊的人可以感受到這股力量,願意去改變,對我而言就是成功。」這是陳華宏陪伴社區最真實又懇切的心聲。

社區營造讓「工廠村」的互動式壁畫成為小旅行中有趣的體驗(照片來源:吳素華)


▸▸捐款支持▸▸

☛|「芥助網」社區工作服務計畫|☛

☛|50+就業培力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