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以牧、吳欣芳

社區意識的凝聚通常開始於鄰里間噓寒問暖,頻繁互動,進而形成社區關懷,甚至付諸行動解決社區問題,在這樣的形塑和凝聚過程中,社區媒體扮演關鍵的角色。英國文化研究先驅雷蒙ž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曾在《文化與社會》一書中提出精闢的見解「傳播的過程就是社區的過程,這過程包含共同意義的分享,因而產生共同的活動與目的。(註一)」透過社區媒體,能知道鄰里間發生的事,也建立起人際網絡;再者,社區媒體報導在地文化特色,讓更多人產生社區認同,經過深度的討論,社區行動的氛圍便在無形中被塑成,進而發展出例如成立街坊巡守隊、生態保護行動等。

在新北市三重與蘆洲地區唯一的社區媒體《三蘆社區報》,就是一個絕佳的案例。2013年文化部舉辦「社區比報─優良社區報選拔活動」,當時甫成立兩年的《三蘆社區報》,從200多份社區報中脫穎而出,一舉拿下鄉鎮(市)區類進階組(註二)的「最佳創意獎」。如今除了以「庶民式」的報導持續擾動社區外,也透過外部活動與內部改組迎接瞬息萬變的未來,期望能與社區居民創造一種嶄新的關係。

很「庶民」的報導內容

三重蘆洲一帶開發歷史悠久,長年積累許多獨特的文化資產。而在2010年捷運蘆洲線開通後,交通的便捷更帶來大批外移人口,讓三蘆地區呈現新舊混合的風貌。《三蘆社區報》主編張美惠說:「捷運的開通使三蘆地區產生快速的轉變。我們希望一方面能保存地方特色,一方面讓新移入的居民認識三蘆,因此在蘆荻社區大學的支持下,於2011年開辦了社區報。」

三蘆社區報自2011年創刊,至今已陪伴社區8年,牆面上可看出社區報一路走來的點滴。(照片來源:張以牧)

社區報的報導內容自然與主流的商業媒體有所不同,除了有在地資訊的日常交流,也有公共議題的深入探討。頭版呈現在地的重大新聞或公共議題;二版是生活資訊、三版是固定專欄、四版則是民眾投稿。社區報不僅為居民發聲,有時也帶來地方的轉變。社長莊妙慈說:「我們曾披露『三重29街』的狀況,成為督促政府介入的其中一股力量,政府也在2016年進行了整頓與改善。 」

而第三版的固定專欄,最知名的便是介紹社區達人的「勞動百工圖」。這些達人來自各行各業,有修鞋、車床、製鑼、石雕、染布、毛筆製作等。「藉由勞動的面貌來認識三蘆地區,也是另一種切入的視角。」莊妙慈說。此外,淺顯易懂的文字是一大特色。在蘆洲已經住了超過30年的記者李麗卿認為:「我們這樣紙本的社區報還能在網路世代存活,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的文字很『庶民』,一般人都可以讀懂。」

用腳走出來的社區情感

這樣一份貼近社區需求的報紙,是由一群長期生活在三蘆地區的「兼職記者」所產出。他們皆非新聞科系畢業,平時正職的工作也多與記者沾不上邊,有一般上班族、社區保全、家庭主婦等。工作性質的差異,讓這群記者只有周三晚上可以聚在一起開編採會議;然而正是這種差異性,讓記者們能看到社區中不同的面向。

「庶民」記者採訪蘆洲區模範父親 ,用腳走出最貼近人心的社區新聞。(照片來源 :三蘆社區報提供)

更重要的是,記者本身就是當地居民,寫的就是自己的家鄉事。故雖採訪與撰稿的時間相當零碎,他們仍然用心地產出每一篇報導。「有一次主題是『三蘆之最』,發現全世界密度最大的國小與北台灣創立最早的天主教堂都在蘆洲。」記者小辰與小蔡笑著說,「採訪天主堂時,我們也參加禮拜,但因參加者大多是越南籍移工,我們其實完全聽不懂。」

正是這種喜歡與居民培養感情的採訪模式,讓受訪者把記者當朋友,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聞。李麗卿說:「這也是社區報創造的一種氛圍,就是我們的社區,我們共同來愛。」這種「共同來愛」的氛圍,不僅體現在採訪報導上,也展現在派報上。《三蘆社區報》是由社區報的成員認養責任區域,挨家挨戶地發送,目前已有超過200個派報點,包含大廈管委會、里長辦公室、派出所、社區店家、民間機構與便利超商等。「有時候我們送報的時間拖得比較晚,民眾還會反應怎麼還沒收到;或是在送報的當下,很自然地與我們分享社區大小事。」

透過親自派報「走」出來的生活圈,讓社區報的成員與居民彼此連結,就像朋友一樣。副總編輯李鴻源回憶起在蘆洲線YouBike剛推出時,社區報便製作了相關專題。「我送報時跟一位居民聊起蘆洲線的YouBike,對方驚訝地問我怎麼知道這些資訊?我便說我是《三蘆社區報》的記者,並拿一份社區報給他。」李鴻源開心地說:「社區報就是我的大名片。」

透過貼近社區的內容與親自派報的模式,《三蘆社區報》得以在主流商業媒體與網路科技的夾擊下,以雙月刊的形式固定每期發行5000份,成為在地居民重要的精神食糧。

將文字延伸為社區行動

因應網路科技的快速發展,《三蘆社區報》也設立FB粉絲團,透過網路分享紙本的精彩報導,但目前尚未有出版電子報的計畫。除了人力考量,更重要的是讀者群的差異。擔任FB粉絲團小編的許家偉表示,紙本報紙還是有它的市場跟需求存在,「目前我們的讀者群仍然比較習慣閱讀紙本。」

另外在與讀者創造新的關係上,《三蘆社區報》深感文字傳播有其侷限,因此也積極舉辦實體活動如早期的讀者見面會,以及社區活動與民眾互動。近兩三年將第三版「勞動百工圖」專欄加以延伸,邀請社區達人現身說法。「他們的生命故事既豐富又精彩,我們希望透過實體活動,讓報導內容更具體化的呈現,也讓社區民眾能更認識他們。」

社區達人議題的延伸當然不僅於此,社區報也舉辦社區小旅行,邀請居民一同參與。而於今年10月舉辦的這場小旅行,更是一改過往景點式的遊覽,轉而以報導過的達人做為參訪對象,讓社區居民有機會實際體驗。「這種以勞動百工圖串接起來的都市旅行,不僅是文字的傳播,更是一個在地人與外地人都可以參加的社區行動。藉由這樣的社區擾動,一方面讓社區小旅行增加地方特色,讓大家有不一樣的感受;另方面也期望讀者不只是接收消息,更能與我們共同創造一種新關係,這是我們正在努力的目標。」莊妙慈說。

社區報成員帶著民眾,到在地的修鞋行參訪。 (照片來源 :三蘆社區報提供)

註一:原文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is in fact the process of community: the sharing of common meanings, and thence common activities and purposes.

註二:鄉鎮(市)區類的獎項分為新秀組(連續發行兩年)、進階組(發行二至五年)與永續組(五年以上)。


▸▸捐款支持▸▸

☛|「芥助網」社區工作服務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