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記者/紀可恩(行動社工師)

進到「不老夢想125號」,開放的空間、溫暖的鵝黃色光芒,再帶有一種日式建築獨有的檜木香味,整個場域都散發著讓人放鬆與快樂的氣氛。老式木造建築接合的技術在此被保留住,給人一種家的放鬆感。這幢建築物位於臺中一中商圈邊緣,原是宮原眼科醫師──宮原武熊興建的住宅別墅,落成於1929年(昭和4年),在1945年由臺中市政府接收做為市長官邸使用,2016年再由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接手整修經營,作為銀髮族文創和社會參與的基地,空間使用包括了餐廳、公益文創商店、展覽、長期照顧據點和咖啡廳等多元功能。

因著臺灣大學社會工作系和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的共授課程,我們這群學生來到「不老夢想125號」,參訪活動以鍾波球爺爺的魔術表演正式展開。96歲的鍾爺爺巧妙的結合著自己的身體狀態和語言,將觀眾拉入他的表演世界當中。他自嘲手會抖、老了才學變魔術,所以有時候會失敗,卻就在說話當下,連續完成了好幾個專業的橋段。我有機會受邀上去和他互動,動作和反應完全跟不上,為表演增添了很多笑聲,更顯得鍾爺爺發光的魅力。

夢想是不分齡的。鍾爺爺是這裡真人圖書館的活動主角之一,要改變人們對於老的負面印象,藉此倡導老人的福利與權利。「不老夢想125號」搭建起舞台,支持長輩展現生命的熱望,也是對銀髮就業的新嘗試,館長陳姿婷表示,鄰近國家如韓國與日本的長者,就業率都遠高於臺灣。臺灣的低老人就業率有兩種可能性,一是長者不用工作,二則是他們無法找到適合的工作,而「不老夢想125號」想突破的就是第二個障礙。臺灣雖然有活躍老化的概念,但實際上落實在社會照護系統裡的,也多半是公園跳舞、廟口下棋和擔任志工等活動,社會對於銀髮族的定位和可塑性的想像仍然非常受限。陳姿婷反思,當人口逐漸老去,這個社會有沒有準備好接受長者工作?

96歲的鍾波球爺爺展現專業的魔術橋段,和觀眾開心的互動。(照片來源:紀可恩)

社區化的照顧與經營模式要扎根,就有很多細膩的考量,例如雇用銀髮族的工時安排,服務業一般是每週5天、每次8小時的排班,但長輩則較適合縮短工時;此外,他們的日常可能還包括看醫生、帶孫子、家人出遊等,因此排班最好能有彈性,以及充份的預備人力以支持臨時或連續幾天的告假。

此外在保險的部分,鍾爺爺來到這裡擔任志工,是館內重要的台柱,但是因為年紀很大,無法符合團體保險的保障範圍,所以每次都得用一個年輕人陪同步行和共同演出的方式,為兩人一起投保旅遊平安險,才能讓機構和鍾爺爺的家人都安心。

在用餐前,幾位學生一起參與備餐,長輩在中島櫃的餐檯教導我們製作玉子燒。光是這個設備,就包含了許多空間設計的巧思,檯位的高度、電爐的安全設定、廚具收納的開關等細節,都經過設計師和廠商的來回討論,即使矮小或坐輪椅的人也能輕鬆使用。整個參訪過程讓人理解服務與硬體的設計,存在著許多人性化的考量。看著不老夢想125號點點滴滴的用心,讓人去了一回,就盼著何時可以再去。

參訪的學生透過由長輩指導製作玉子燒,增加和長輩互動的機會。(照片來源:紀可恩)


指導老師/陳怡伃(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